#暑期创作大赛#

“40年的婚姻看似稳固,实则名存实亡。”

2010年,王学圻说什么也要跟自己相守了40年的发妻离婚,尽管已经65岁,尽管离婚之后他没有再娶。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

可是他却那么坚定地想要离开。40年的光阴足够一起走过许多苦与甜,究竟是什么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在古稀之年,冒着被人们大骂“负心汉”的风险也一定要离婚?

40多年的婚姻过程中,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有人出轨还是另有隐情?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2)

王学圻在部队里就是一名优秀的文艺兵,退伍之后被分配到了北京机械局,加入了单位组织的专业宣传队。彼时23岁的他在长辈的眼中,妥妥是一个奶油小生的样子。

刚退伍,工作还算稳定,家世、长相,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于是长辈们都很喜欢给他介绍对象。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3)

在那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都很纯粹。男女之间的交往也都是直奔主题去的,彼此之间都很坦诚。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王学圻突然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电话。就是这样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王学圻听到说有个姑娘在家等着他的时候,头脑还没反应过来,脚下的步子却早已往家的方向奔去。一到家,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姑娘,顿时红了脸。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4)

姑娘叫做孙昌宁,虽然家境不如王学圻富裕,但也算是小康之家。而孙昌宁本人也颇具文艺气息,这也就是为什么长辈们想要撮合他们的原因。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人势必会有很多共同话题,适合在一起。

而故事的发展走向也的确和众人所想的差不多,纯情的少男少女很快就确定了关系。两年之后,他们便选择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5)

恋爱时期的甜蜜延续到了结婚之后,同时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不少的好运。一时间,家庭、事业双丰收的王学圻显得格外高兴。

特别是婚后第二年有了儿子后,王学圻每天的行程都很固定。除了正常地上班之外,他把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全部交给了老婆和孩子。

有的人认为这样的生活会枯燥且无趣,但没想到王学圻乐在其中。有关心呵护他的妻子,有懂事听话的儿子,每时每刻,王学圻都感觉自己被爱包裹着。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6)

但是婚姻和恋爱还是有区别的,婚后更重要的就是伴侣之间的相互磨合和理解。但是很显然,王学圻和孙昌宁并没有做到。

虽然有了孩子,但是生活还在继续。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活,夫妻二人几乎没有一天空闲的时候,更别提带孩子了。

王学圻每天都在外奔波演出,孙昌宁更是时不时因为工作关系要出国出差。因此,虽然两个人有着夫妻关系,但是却也是一年都见不上几次面的陌生人。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7)

这时候的他们或许还在期待着日后的美好生活,但是却不知道此时他们的婚姻已经在走向终点。

长期相隔两地的王学圻和孙昌宁,非但顾及不到孩子,甚至彼此之间的情分也在逐渐消散。

彼此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矛盾却越来越多。

王学圻认为孙昌宁一直未能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关心根本不够。而孙昌宁也不甘示弱,指责王学圻每天活在戏里,对家庭也是不管不问。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8)

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只是一些小吵小闹,大家看在眼里,却也认为是夫妻之间相处的必经之路罢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后来两个人一见面就能吵起来,既不顾场合,也不顾其他人。

其实,孙昌宁指责王学圻“入戏太深”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此时的王学圻也算是熬出了头,受到了陈凯歌的赏识。

好不容易在事业上遇到了识千里马的伯乐,这让王学圻心里很是重视这次的电影拍摄。在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里,他饰演了一个和他经历相符的文艺兵角色——顾青。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9)

或许是自己也深有感触,这次演出之后,王学圻获得了外界的认可,演艺之路也算是步入正轨了。

这一年是1984年,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因为知名度打开的原因,王学圻接连出演了不少的电影和电视剧,扮演了各式各样的角色:反恐突击队队长,下岗工人,装饰公司业务经理等等。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0)

自此之后,王学圻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演戏上,对家庭,对孩子的忽略的确存在,这也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

王学圻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扮演了无数个角色,但是,他却一直没能够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妻子作为外交人员长年在国外,而王学圻虽在国内,但工作也十分特殊,所以儿子王大庆从小只能跟着外祖父一起生活。

而在此期间,他还是不温不火。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1)

对此,王学圻认命的同时却还是在努力奋斗,他坚信每朵花的花期不同,他总能等到合适的时候绽放。

工作上的小有成就并不能弥补生活上的不如意,1998年,王学圻接到消息说妻子孙昌宁不需要再出差了,本以为夫妻二人终于能够团聚了,却没想到孙昌宁转头直接定居国外。

如果说从前只是聚少离多的话,那么从1998年到2006年,在这几年的时光里,王学圻和孙昌宁没有再见过一面。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2)

几年的时光转眼一瞬间,其中的孤独滋味只有王学圻知道。2006年,孙昌宁回国。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夫妻二人并没有见面,甚至依旧保持着分居的状态。

这种不正常的夫妻关系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双方都不愿意靠近对方一步,但是却也一直都没有人提出过离婚。

上天或许有意弥补王学圻,对于他来说,2009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3)

在这一年里,他凭借《梅兰芳》接连获得金马奖和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花开不同期,在演艺圈沉浮多年,王学圻终于获得了成功。一时间,似乎全部的美好都在朝他涌来,时隔一年,他再次凭借《十月围城》获得了又一波的关注。

2010年,此时王学圻已被大家称为是老艺术家,是“老戏骨”。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4)

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但就在这样一个风头正盛的时刻,他作出了一个让圈内圈外人都很震惊的决定,他向妻子孙昌宁正式提出离婚。

消息一出,大家都怀疑他这个老艺术家是不是想要抛弃“糟糠妻”。

虽然有王学圻的朋友站出来表示,他们早一年的时候就在准备离婚手续了,但是大众并不相信这样的说辞,因为孙昌宁明确表示不同意离婚。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5)

与此同时,又传出了一个更加劲爆的新闻:王学圻离婚疑似为了范冰冰。这种吸引人眼球的报道一被发布,很多人就对此深信不疑。

当时随文报道的还有一张“牵手照”,再加上两个人的确因为合作了多部戏而关系亲近,所以也难怪有人会相信。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6)

对于这种捕风捉影的报道,王学圻并没有放过,迅速召开发布会,反复澄清并解释自己离婚的背后原因。

王学圻的说辞是,在他和孙昌宁近四十年的婚姻中,他们真正待在一起的时间连一个整数都凑不齐。多年分居,彼此性格不合,这些个理由加在一起,让一直坚持不离婚的孙昌宁也没了主意。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7)

而外界对于王学圻选择这个时间点提出离婚还是存在许多争议,因为这一年王学圻的岳父去世,在这本身就很悲伤的时刻,他还向孙昌宁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对于孙昌宁来说,这无疑是双重打击。

从王学圻的角度来说,他一直未提出离婚,就是因为看在岳父和儿子的面子上。如今岳父已经离开,他也打算摊牌了。

岳父在世的时候,他不希望老人家因为他们的事情而感到烦心,所以一直隐忍着。如今这个时候说出,他认为这是对彼此最好的交代。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8)

王学圻和孙昌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消息的时候,他们自知自己无力阻止,于是找到了王学圻和孙昌宁的儿子王大庆,希望他能够阻止父亲荒诞行为,让他们二人破镜重圆。

彼时,王大庆和妻子范霞已结婚两年,2010年,也是他们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年。就在这样一个年岁里,自己的父母却因为离婚的消息而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王大庆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是何滋味,说不清道不明。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19)

但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情,就算是儿子又如何能够劝解得开呢。而其实对于王大庆来说,他还是赞同父亲的选择的。

王大庆小时候跟父亲的接触不多,留在他印象中的王学圻的形象一直是很严肃的,因此在面对父亲的时候他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拘谨。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20)

王学圻对于王大庆的培养方式或许是受到了部队的影响,因此这让王大庆也有种错觉,觉得父亲在往“战士”的方向培养自己。

但是长大之后,他对王学圻更多的是敬重。他们的相处模式早已发生改变,现在就跟哥们儿一样能够在一起谈天说地。

因此,王大庆并不反对父亲作出的离婚的决定,甚至认为如果这样父亲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就不该阻止他。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21)

第二年,王学圻依旧坚持离婚,孙昌宁知道就算再拖下去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索性也就同意了。自此,王学圻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自由。

或许其实一开始王学圻提出离婚的动机就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彼此放过和解脱。但是在外界的各种解读之下,他的举动似乎都是别有用意的。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22)

但事实证明,在离婚之后,王学圻并没有再交友或者结婚,之前的那些报道几乎都是在捕风捉影。

离婚之后,他更多的是把重心回归到事业和儿子身上。因为对儿子心存愧疚,所以一直有在用心弥补;因为对自己有更高要求,所以一直在认真钻研演技。

王学圻一家近照(65岁与发妻对簿公堂)(23)

人无完人,王学圻的确在家庭中付出了太少,承担得不多,但是他在意识到之后也有在尽力补偿。况且,他的确实现了自己事业的大跨步,有失亦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