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谈未来学校(是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1)

名校长们在听课。

教育专家谈未来学校(是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2)

泉州实验中学校长魏献策与上海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交流。

“走向未来的学校”,“学校组织变革”“学校课程建构”“学校生态重建”和“学校管理探索”如何呈现?几天来,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校长论坛上,国内众多中小学名师、专家、名校长“探路”榕城,为未来学校发展问道。“他们对未来教育的卓越见解和思考观点搅动了本土教育的一池春水。”主办方福建教育学院院长郭春芳说,有未来的校长和老师,才有未来的孩子,正如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马宏所言,未来的学校需要校长组织一个团队,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师

不只是知识讲授角色

现在谈未来学校的特别多,未来已经来了,可是未来在哪儿呢?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和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围绕着“变与不变”展开探讨。

“未来已来的时候,我们要想变,同时也要把教育的不变想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掌握住未来。”夏青峰说,连接未来和现在的可能更多的就是人,更多的就是学校所服务的孩子们,所以想未来,应当更多聚焦于孩子们身上。

在夏青峰看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 “AI时代到来,我们要重点把孩子精神成长起来、丰盈起来,才会让这个社会平衡。”以人文、学习、创新为基点,北京中学办学要实现三个目标: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学会去信任学生,变控制为引导”;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在机制上推动孩子学习自由一点,在教育方式上让孩子可见地学习,融通地学习”;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首要不是培养,而是保护,别伤害孩子的创新意识”。

面对夏青峰校长把“教育的不变想清楚”,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则提醒校长们,要洞察社会生态的变化,意识到教育必将巨变,学习正在改变,学校必须思变。

未来的人才具备两大能力:第一要有超级强的学习能力,不会就学,学了就用,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第二要有超级强的身心和灵魂,要有强大的身心,要拥抱不确定性。

“技术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平庸的教学。”李大圣说,对人的力量的重视应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校思变主要聚焦两个问题,第一个以后谁来当老师,第二个老师做什么。“以后的教师是教育界的HR,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师,不是知识讲授的角色。因此我们的教师的结构,知识结构、来源渠道、生长方式和培养方式一定要变。”

“教育一定要发动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未来教师一定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后来居上将是常态;老师要成为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要有专业自主;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要把世界打开让学生进来。”李大圣说,正如任正非所言,教育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我们正在进行右脑时代的教育,正在强调创感教育,别把音体美当成豆芽菜学科。”李大圣语出惊人。他说,机器是永远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主要是右脑控制的部分,就是直觉、情感、审美、共情、链接这样的东西。

未来的教育还得落脚于教学

校本教研要改变提升

走向未来的教育还是得落脚于教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雨亭聚焦一个很小的点,就是课堂该怎么办。她提醒校长们,现在高中的改革给高中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个挑战它会往下延伸直到小学。“我们小学老师很容易只看同行,只关注家长,只关注舆情,忘了方向。高考都改了,小学也是这个方向。”

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课堂教学提出三点要求:基于课标教学,突出学生主体以及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校本教研要改变,要突出或者聚焦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陈雨亭选用了威金斯团队开发的DbD模板,在国内两所学校进行了聚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所谓的单元应该是一系列意义丰富的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就是这一个单元内相互关联的一整套的学习经验。大的单元也可以是统整或者是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的一个大单元,关键是我们要整体设计一段完整的学习经历,不是像过去那样碎片化。”陈雨亭解释道。

从企业管理跨界到教育管理,西安市曲江南湖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穆怀宇提出了一个名词——教育场。在他看来,从校长到老师都是这个教育场的组织者。“校长首先要有场的概念,或者设计的意识和欲望。走进学校,这个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是教材。每一个硬件,每一个环境都是我们教育的教材和教具”。

校长应该要拥抱未来,善于学习,善于改变。穆怀宇说,“让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场,让孩子能够真正地一进入到学校就进入到这种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的气场当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未来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育”。

形成“学生成长之需”研究文化

引导育人方式的改变

未来学校不是对今天学校的推倒重来,而是从今天的学校出发、通过逐步变革实现的。建设一所怎样的学校?如何重构学校生态?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认为,需要提炼办学之魂,就是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方式,追求管理提升的新境界,开启学校整体性变革。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过程中,学校的每个人都应成为第一责任人。

“重构生态,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关注孩子生态成长状态上。一个学校的关键是在老师,但是最终达成生态的标准,一定是看孩子。”山东省潍坊市歌尔教育集团总校长赵桂霞说,非常希望通过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回馈到老师这里,给老师向上的生态,把生态链建构起来。

“校长要从底线要求、本岗职责上来考虑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教育是做的哲学。”从自身实践出发,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重庆市巴蜀小学书记、校长马宏说。

教育,人才是最高价值,而不仅是课堂、课程这样具体的事。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让教育的美好真实发生,这是校长的担当作为,是教育人的本岗职责,也是能够称为一个校长的理想和追求。“只有回应一线的实践,基于真现场的角度来考量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管理,才是理智和明智的一种选择。”马宏说。

2009年上半年,马宏校长在校内开启了一场题为“我为巴蜀科学发展献一言”调研及征集建议的活动,收集师生、家长对学校发展各类的问题建议,而后汇集整理形成了学校十年的顶层设计,鲜明提出了“律动教育”,明确而坚定地把团队和课程作为两个重要抓手。

巴蜀小学强化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为教师设计行动手册,用教研工作坊的方式来保障,发动教师研究课堂。“老师们在自己一线研究过程当中沉淀下来,他对教育的理解就会逐渐地能够回到教育本质。” 马宏说,显性地表现为每节课的质量好了,学科课堂真正改变。研究课堂取得成效后,巴蜀小学将目光投向了课程,以课程的视野来研究,来反观课堂,明确了“基于学科而不拘泥于单一学科,多学科融合的共建”这一教改思路。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进一步明晰了面向未来就是要回到文化,要植根于释放人的发展潜能,形成了“学生成长之需”的研究文化,最终引导的是老师育人方式的改变。

在10年发展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教师发展的规律,学校改进的规律实现了同频共振,“因生而动,因律而美,讲求规律”,每个人不同,每个人都好,进而推动一个学校由内而外的教育生态的改进。马宏说:“这个过程就是校长组织一个团队,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才为未来的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