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氏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northropi)一度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它们一直在地球上生活到了白垩纪晚期,距今大约6700万年,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主。近日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风神翼龙可能的飞行模式,并发现了这种空中巨无霸体型较小的亲族——Quetzalcoatlus lawoni。
1975年,坐落在美国与墨西哥交接处的大弯国家公园(Big Bend National Park)出土了一些巨大的翼龙翅骨残片。这些残片被发掘于晚白垩世地层。随后在古生物学家的努力下,更多的化石碎片在此处被发掘出来,并最终确认这是三只同种翼龙的骨骼化石。这种巨大的翼龙令人们惊叹,因此以美洲中部文明信奉的重要神祇——羽蛇神(Quetzalcoatl)——为其命名。羽蛇神主死生、司风雨,因此该翼龙被译作披羽蛇翼龙或风神翼龙。
风神翼龙的模式种为诺氏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northropi),种名 "northropi" 正是来源于诺贝尔奖的创始人JohnKnudsen Northrop,据说是因为诺贝尔在生前对无尾飞行器非常感兴趣,而风神翼龙便是典型的有生命的无尾飞行动物。
翼龙的复原图,其头部上的脊冠是其标志特征之一
风神翼龙空中霸主之名绝非浪得虚名,它体型庞大,成年个体翼展宽达10到12m,比一架战斗机的翼展还宽,一度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不过这一纪录已经被发现于罗马尼亚的哈特兹哥翼龙打破,后者的翼展可能达到了15米。风神翼龙头部巨大,喙部细长,头顶长有特征性的脊冠。风神翼龙颈部长度超过两米,站立起来足足有六米高,与长颈鹿不分伯仲。对于如此庞大的生物,科学家好奇的是,它们是如何完成飞行的?
人们对风神翼龙的了解仍主要来源于德克萨斯州发现的数百块化石。关于它是如何起飞的,人们也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许多人认为,它需要逆风起飞,甚至需要助跑或从悬崖边缘跃下,然后借助风势飞翔,正如滑翔大师信天翁所做的那样。但也有人质疑,这么大的恐龙是否真的能够升到空中。
哈特兹哥翼龙复原图
本次研究对风神翼龙的飞行方式提出了新解释。研究人员称,风神翼龙首先跳跃到半空中大约2.5米的高度,然后振动双翅飞向天空。在降落时,它会像飞机一样降落一般先在空中减速,然后在落地时连续跳跃来稳定身躯。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Kevin Padian表示:“如果它们能跳到臀部高度的两倍(2.5米),它们的翅膀就能够脱离地面,获得飞行所必要的空间。这可能是起飞的最佳选择,尽管这要求它们的腿部肌肉提供大量动力。在下降时,它们不停拍打翅膀以减速降落,然后用后脚着陆并稍微跳跃,最后放下前脚四足着陆。待全身稳定后再挺直身子离开。”这种非常规的着陆、步行方式,来自于先前在法国发现的化石轨迹证据。
科学家们指出,风神翼龙的翅膀很可能只附着在前肢上,就像我们今天所知的鸟类一样。当它在空中的时候,它的行动模式更像是一只秃鹰,在空中翱翔时利用其相对较大的头部帮助完成转弯。当在地面上时,它们会用长喙从水中觅食,捕食对象包括鱼、无脊椎动物和小型两栖动物等。
站在地面上,高大的风神翼龙带有压倒性的优势,它可以用尖利的长喙刺向敌人。虽然嘴中没有牙齿,但是长矛一般的喙依然具有非凡杀伤力。飞行在空中的风神翼龙会观察地面上的动物,找准时机俯冲而下,对猎物发动致命一击。不过,风神翼龙也会食用其他动物的尸体,它会以体型优势赶走其他食腐动物获取食物。
风神翼龙与其他食腐动物争夺尸体
通过对德州遗址发现的化石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还揭示了一种较小的风神翼龙Q. lawoni,它与诺氏风神翼龙不同种,翼展只有大约 4.5 米。与诺氏风神翼龙有显着差异,差异包括头骨和脊柱的结构等方面。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学家Matthew Brown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此进行综合研究,尽管风神翼龙已经重见天日半个世纪,但它仍是鲜为人知。” 新的研究体现在六篇已发表的论文中,这些论文涵盖的其他主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龙翼龙科的物种传播、栖息地和进化家谱。这让人们对这些史前巨兽的进一步研究,也有望回答关于风神翼龙的其他问题,比如其翼膜的形状问题等。总而言之,这一批最新研究会在许多年内成为风神翼龙的权威参考资料。
从时间上看,风神翼龙代表了翼龙进化的顶点,在统治天空数百万年之后,它们也与其他恐龙一样遭遇了悲惨的结局。但通过化石研究,我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它们重现生机,一窥其当日风采。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e-largest-ever-flying-animal-was-a-condor-in-the-skies-and-a-heron-on-the-gr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