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过程,饮茶即道是终极。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见仁见智的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从本义的道路直到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如道路、引导、疏通、言说、方法、技艺、道义、道理、道德、规律、真理、思想、学术、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正因因“道”的多义,更由于中国古代罕言“茶道”,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茶道的知识讲解(见仁见智的茶道)(1)

(一)历史上的茶道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唐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通过修习茶道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奥妙。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为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皎然早年曾热衷于神仙道术,后皈依佛门,研习律、禅。他不仅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唐代著名诗人、学者,而且也是著名茶人,曾著有《茶诀》一书,惜已佚。他与茶圣陆羽结为忘年之交,是历代僧人中写茶诗较多的一位,他的茶诗内容涉及面很广,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会、茶道、茶人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真,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以至全真性。作为佛教徒的皎然,却是用道教的观念来解释茶道,这表明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饮茶歌·送郑容》)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即饮茶可以得道登仙。虽不清楚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唐德宗于贞元八年(792)下旨征集皎然诗集,皎然不久后便逝世,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于茶道的推广,终于使得“茶道大行”。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

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氏闻见记》记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按《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载:“(贞元)五年(789)七月。公主至衙帐。回纥使李义进请因咸安公主下降,改纥字为鹘字,盖欲夸国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自是改为回鹘。”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嫁咸安公主给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顿莫贺。原先唐朝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婚后又封为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又据《资治通鉴》,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所以,789年前称回纥,之后称回鹘。由此可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应作于公元789年以后,约在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明代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时期的茶人陈继儒在《岕茶别论后》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陈继儒的“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茶道的知识讲解(见仁见智的茶道)(2)

(二)当代的茶道观

中华茶道衰于近代,复兴于上世纪末。随着中华茶道的复兴,人们感到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予以科学地界定,一些茶人、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吴觉农认为茶道是艺术、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一代宗师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庄晚芳提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而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仪式。)

丁文认为:“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丁文也认为茶道是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

梁子认为:“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以饮茶、制茶、烹茶、点茶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语言、身体动作、器具、装饰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综合文化活动形式。”梁子的茶道概念包括“制茶”在内。

余悦认为:“作为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是以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一种特有风俗。

马守仁认为:“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对茶的觉悟是茶道,茶道是品饮而悟道的过程。

周文棠把茶道的概念阐述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

蔡荣章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现代茶思想集》,台北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2000)认为茶道是指导茶艺的理念。

刘汉介认为:“所谓茶道就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 1983)此茶道概念与茶艺相近。

茶道的知识讲解(见仁见智的茶道)(3)

罗庆江认为中国茶道:

“(一)是糅合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

(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

(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罗庆江的茶道概念强调了茶道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修身活动,是通向彻悟人生的途径。

上述数家关于茶道的定义,都抓住了茶道的一些本质特点。但若作为茶道概念的定义,或显得冗赘而不够简明,或虽简洁但未能点睛。

摘自:中华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