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乃春 摄影高家辉视频黄玉凯通讯员嵇磊

大多数人听到“养猪”这个职业,都忍不住捂住鼻子,往后退两步。

然而,位于平原鲁望集团旗下的大型养猪场,其环境设施、防疫标准却如此“高大上”。工人进入养猪场要事先隔离3天(72小时),换三次衣服,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场。养猪场的小猪仔夏天吹空调,冬天有暖气,就连吃饭、喝水都是智能自动化的操作。

智能化小型养猪场 吃喝拉撒全部自动化(1)

工人进厂前需隔离3天

4月14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一行三人来到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一处大型养猪场,这里就是由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35亿元建设的祖代猪厂,设计存栏母猪2000头,年出栏父母代种猪5万头,可向周边地区提供优质仔猪50万头。

在场区,十多名工人正在完成基础设施的安装、调试,工人的生活区、活动区已经建设完毕,日常家具以及台球案子、篮球架等娱乐设施三五天将安装完毕。根据施工计划,一周之内,这里将完成全部封闭。养猪场一公里以内也将设立消毒区,进入养猪厂的所有车辆全部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消杀。

据现场施工负责人张志平介绍,猪场实行严格的封闭隔离措施,养猪场都是封闭运行,严格管控人员和物资进出。所有员工都是两个月轮休进出一次。轮休完进场前,都要在场外隔离点隔离3天。所有物资包括车辆进场前都要洗消、65℃烘干;员工饭菜,也是做好熟食、经65℃烘干后再送进场。

智能化小型养猪场 吃喝拉撒全部自动化(2)

猪舍配空调,冬暖夏凉

进入养猪厂,生活区、活动区、养猪厂区分布明晰,两个人一间的标准间,KTV、篮球场等娱乐设施为即将入住的20余名工人提供了便利。进入养猪厂第一道门,更衣室、淋浴间、消杀等房间井井有条。

沿着一条宽度大约1.5米的走廊,直通猪的“豪宅”。左侧墙上一条高度3米左右的水帘,在炎热的夏季,将利用水循环的原理打造成一面水空调墙壁,通过右侧墙面的自动换气孔,将凉风吹到猪的卧室。

在猪舍,每隔3米左右就有一个类似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冬季天气较冷时,通过燃烧天然气取暖,吹到猪的身上。几个直径2米左右的大型排风扇源源不断地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吹进猪舍,使猪舍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在22℃- 25℃之间。依靠感应的自动加水装置,智能化的自动配料管道,在这里将先进的养猪产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条母猪场生产线,按照功能,一般划分为后备舍、妊娠舍和分娩舍。按照岗位工种,我们有场长1名;技术员最多,有十余名,负责查情、配种、防疫、饲喂、洗消等主要一线工作;另外还有内勤、电工、厨师等行政辅助岗位。”养殖总监王丁科介绍说。

智能化小型养猪场 吃喝拉撒全部自动化(3)

循环种养串起“黄金链”

2019年以来,鲁望集团就开始尝试发展“211家庭农场”模式,即两个人、一千亩地、一万头猪。通过“地上种粮- 粮变饲料- 饲料养殖- 养殖产粪- 粪肥还田- 土壤改良- 品质原粮”的循环种养模式,串起一条资源变废为宝、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的“黄金链”。

“这种211家庭农场模式,就更有益于提高农场主的工作积极性。一个农场所有的收入减去成本,剩余的钱,农场主和公司对半分成,从而实现农场主和公司的双增收。”农场种植经理何石宝说道。

据了解,平原鲁望集团在桃园街道共规划建设20个生态农场,农场都采用“千亩生态农场”运营模式,依托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大数据共享系统等技术,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及产业链运营,在平原将打造2万亩品质原粮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小型养猪场 吃喝拉撒全部自动化(4)

祖代猪场近期将投产

何石宝称,养殖方面,年出栏生猪20000头。一期王芽子养殖场去年6月已投入生产;二期3个养殖场中,总投资金额1.35亿元的祖代猪场于2020年12月开始施工,2021年4月建成投产;三期16个生猪养殖场正处于调规阶段,预计2021年开工;按照种养结合,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平原土地鲁望配套建设的粪污处理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及三期粪污处理中心正处于规划建设当中。目前,该养猪场是平原县首个大型智能养猪场。

平原鲁望集团生态农场只是平原县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的一个体现。近年来,平原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制定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标准,不断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依托鲁望集团、牧原集团、峪口禽业等生态养殖项目,发展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循环农业,推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让绿色农业真正“循环”起来,将平原打造成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