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一群问题少年,并改变了孩子们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故事。影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电影奖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影片题材陈旧,却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放牛班的春天》属于典型的探讨师生关系的教育类作品,然而影片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事实上,此片显然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电影,通过在情节安排与叙事结构上的独具匠心,实现了同传统教育主题的异构。尽管电影中的故事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马修和校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 教育理念的冲突: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放牛班的春天》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自身缺陷,但是这种理念促进个体发展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得这部作品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校长的刻板对新同事也不例外
- (1)缺乏建设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越是压抑,就越是恣意妄为
以观众的眼光来看,只看到校长习惯性的打骂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宽容善良两种作风和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以"行动和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花样百出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校长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把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表现出来就是学生们在人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背后则是捣乱破坏无所不为。学生们被压抑得越厉害,背后的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的弊端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影片中校长将人视为动物,只有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却忽视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责之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注重负面的惩罚却忽视了正面鼓励引导,注意力全放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顽劣行为极力压制,却对学生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不会及时加以引导成为积极反应。
学生们总是被告诫着不能这么做,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校长这类典型的行为主义者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
马修通过任命鼓励问题少年重拾信心
- (2)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导才能激发潜能
相比之下行为主义者典范的校长,马修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类似本能的性质。
马修通过培养孩子音乐兴趣改变他们的恶习
马修与校长的区别在哪里?马修将学生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那么马斯洛提出的关于人类基本需要的观点中,马修又为孩子们做到了哪些呢?
- 安全需要:马修虽然没能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但是他总是他为孩子们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再受伤害。他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 归属需要:他给予弱小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充当了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角色。
- 尊重需要:当马修学校丢失的十万法郎是郭邦所偷时,马修询问得知:郭邦只是想要一只热气球,孩子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马修不忍让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就此破灭,他又一次成为了"包庇"了问题少年。
- 审美需要: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马修组织学生们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 自我实现需要,集中体现在的音乐天才皮埃尔身上,正是因为马修挖掘,为皮埃尔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桥梁,才让皮埃尔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马修对弱小的珮皮诺关怀倍至
二、教育心理学中,“森塔尔效应”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同事撞见。马修想要替学生隐瞒过去,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同事根本不相信,警告马修不要再袒护学生了。马修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同事回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
如果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不良行为,哪怕他什么都没做,一旦发生不好的事儿,也会第一时间被当成怀疑对象。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老师原来所期望的样子的现象。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孩子一直被偏见或歧视,即使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这个电影想起了以前一个语文老师说的话,别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没有人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除非你是想让他变成那个样子。
多年以后,马修培养出来的学生功成名就
三、 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的关系- 1. 儿童心理特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责任感、义务感;
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心理活动中的有益性和自觉性也会不断发展,思维活动由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电影中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儿童后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经常表现各种矛盾:反抗与依赖、勇敢与怯懦等等。
影片中孩子们被认为是一群"问题少年",因而自暴自弃整天闹事,他们用行动反抗教师,然而每次受罚时他们是怯弱的、畏惧的。再比如蒙丹作为被研究的典型不良少年,蔑视一切,然而极端的高傲恰恰表现出他的极度自卑,父母不要他,让他丧失了和同学正常交流的能力。
- 2.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家长密不可分:
①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家长的品行通过孩子的言行能比较直观的反应出来。
父母觉得孩子经常偷懒,经常没事干,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只会刷刷手机,在孩子眼中家长也是懒惰的人。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会有直接影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孩子又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自然父母生活习惯的好坏都会映射到孩子身上。
② 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
有些家长缺乏对自我认知,因而会把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当中的负能量,传递给孩子。
比如说,有的家长会一直和孩子说自己的家里条件如何的不好。家长这样的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节俭却不知反而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怯懦、自卑。还有的家长,喜欢当着孩子的面在背后说别人怎么不好,好像别人都不如自己一样,这样会给孩子造成盲目自信、高傲自负的感觉。
③ 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家长直接挂钩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都会被家长责怪孩子的学习能力太差或者不够努力,但是却没有想过这和自己是不是有关系。
抛开孩子的智力水平,在孩子眼中你可能是整天刷抖音,玩游戏的家长,而不是一个会主动看书看新闻的家长。你都不学习,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强到哪里去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爸妈都没怎么学习,我也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跟家长密切相关。
孩子们用别样的方式和马修深情告别
四、结语《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一样,影片通过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歌颂了人本主义教育对行为主义教育理念的伟大胜利。
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的争论,是自1657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开始,便贯穿于整个教育理论史发展的两大主题。因此,这部电影对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学习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