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漫话吴式太极拳与养生)(1)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要真正练好太极拳,学到其精髓,练到精致,绝非易事。太极拳不仅以继承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而闻名遐迩,还以其严谨的科学性、神秘的合理性、以及药物所不能及的治病和抗衰老的特殊功效而著称于世,绝非是一般人伸手可取的。笔者作为吴式太极拳(印诚门)在辽源市和东丰县的传承人,已传授吴式太极拳20余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今借吉林省武术科普专委会的平台,谈一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不一定说的透彻、全面,敬请吴式太极拳的专家大咖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会练会养是习练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五福寿为先,养生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保养身体,细一点说就是涵养精气神,严格的说就是养命。身体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资本,无论如何都要善待,要懂得保养。要懂养什么,即内养三宝精气神,外养三体身手步;内养津血液,外养筋骨肉;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全体;在内养性养德,在外养形养拳;养后天,返先天;养先天,化后天。养是多方面的,包罗万象,贯穿始终。

习练吴式太极拳,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既要明理会练,又要得法懂养。不会练即不会养,不懂养即会伤,伤什么呢?伤气、伤神、伤心、伤肾、伤形,最终伤寿。会练会养才能成功,达到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

吴式太极拳是一招一式练出来的,其劲也是一劲一劲练出来的,其转承连接是千锤百炼而出来的,要下真功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道法自然,顺天而行。会练拳的人不会崇尚风雨无阻,要学会春避邪风,夏避酷暑,秋避露雨,冬避风雪雾霾。不同的季节、天气,选择不同的场地,练拳就是一场修行,明拳理、悟禅机、养正气。保持好心情。打拳时,如果心情好,会感觉顺遂无比,气血周流于四肢百骸,濡养五脏六腑。然而,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郁,闷闷不乐,这时去练拳反而容易造成气血壅塞,练下去反而会伤气血,损害健康。气以直养而无害,如果心情不好,可以试试站无极桩,放空自己,无思无想。同时,习练吴式太极拳要把握时间,午时练拳,伤神不养心;子时练拳,心虚失胆量;丑时练拳,伤气易疲倦。只有学会练又学会养,而且平衡好练与养的关系,才是太极养生之大道。

二、武医结合是吴式太极拳独具的特点

“一阴一阳之为道”,世间无处不太极。太极拳源成于易而理成于医,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武医结合是吴式太极拳独具的特点。

人体老化,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比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法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也即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太极拳每次行功走架,首先是种意念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运动本质。

“心之官则思”。心就是大脑,养心就是养脑,就是让心静下来,排除杂念,意领身随,思想始终延着拳路走,以一念代万念,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日常生活中,要赏心悦目,不勾心斗角,抵御七情六欲的干扰,善于放得下,功名利禄只代表过去,每天的太阳都从东方升起,每天都有新的事情要做,夕阳无限好,余热更温馨。故行拳的过程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窍运身”的自我调理、祛病健身的养生过程。

吴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漫话吴式太极拳与养生)(2)

三、慢练是习练吴式太极拳养生的关键

吴式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是单腿承重,实脚转换,阴阳分明,主张慢练。慢是对快而言,不会慢就不会快,没有练时的慢,就没有用时的快。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慢练、静练为养,慢练才能运劲如抽丝、理顺内在气息,“表里精微无不至",也就是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一旦静下来,就会养神、养气、养精。精足气则足,气足神不衰。静心慢练,顺其自然,丝毫不可强为,会练会养见真功,延年益寿不老松。

当然慢不是为慢而慢,而是慢中寓快。细嚼慢咽便于消化,放慢镜头为了看清楚,减慢车速为了安全,盘拳慢练功夫扎实。杨禹廷先生说:练功时要在“松,圆,柔,匀”的原则下尽量把速度放慢,初学动作生疏固然要慢,学会后自己练功仍然要慢。至于对习练拳架的速度并无太机械的规定,真的慢练是需要基础的,不是上来就会的。慢练的基础,是筋肉已经拉抻的比较灵活。筋肉拉抻的基础达标,不是练杂技唱京剧式的劈叉,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腰活了,一个是胸空了。

腰不活,什么都是瞎掰,全身一点整的意思都没有。慢练的前提之一是全身有点整体感了。胸不空,身上没有变化。就是四肢瞎忽悠而已。我和人家拆招的时候,我总是比他慢,人家告诉我,原因是因为我的胸空不够。腰活胸空了才有基础去慢练。慢练的好处就是六合。只有慢练,才能慢慢掌握意与气合。人天生的气有自己的运行速度,意总比气快。只有在慢练中,慢慢气与意才合在一起。然后才会与外三合融在一起。与外三合融合了,才有气与力合。没有气的力是假的。

太极拳慢练并不等于慢用,慢练乃是求感悟、合内外、定型架、运轨迹。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不是为慢而慢,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续。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习练吴式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吴式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  

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吴式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  

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四、中正安舒是习练吴式太极拳根本原则

习练吴式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安舒,即自己打得舒服,人家看得舒服。安舒的要点是心平气和、身架中正;心平气和而得安,身法中正而得舒。中是心要守中(神内敛),四椎(颈椎、脊椎、腰椎、尾椎)垂直,行拳轨迹符合太极拳圆弧运动特点,身架符合太极拳诸多要求,由此得正。故中即是远离偏差,符合规则的意思。正则是在符合要求、规则下的结果,是正确的、符合期待的结果。正就是不偏,要有折叠。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练习的首要原则,如果练拳过程中觉得不舒服,如膝盖痛、眉头重、呼吸不顺畅、脊背痛等现象,就是违反了中正安舒的原则。

吴式太极拳强调“正”。不偏不倚,使自身重心稳定,无失重之虞。《太极拳讲义》中说:“伸屈开合之末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足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我们都知道,人体之运动,是由脊柱为中心,牵引四肢,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安舒的安点就是练拳时必须“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在自然中,徐徐松展。才能达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使利从心。”心气浮躁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要将放松贯穿于学习吴式太极拳太极拳的始终,即每一个招式都离不开放松。

以上是笔者对练好吴式太极拳的部分体会,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作者简介

吴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漫话吴式太极拳与养生)(3)

乌铁成,号隆钢。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太极拳段位考评员,吉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吴式太极拳第六代(印诚门第二代)传人,东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兼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辽源市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丰县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辽宁本溪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高级顾问,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