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劳动节期间,第一次随老婆(当时还是女朋友)回她老家重庆巫山见她家人,未来岳母很热情,吃饭时怕我装客气吃不饱,便张罗着给我“添一坨饭”。——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坨”居然出现在“饭”的前面!
作为一个东北人,在我的印象里,“坨”在生活里的出场率并不高,似乎只用于两个场合:一是用作动词,表示面食煮熟后粘结一在块儿,比如饺子或者面条坨了,一是用在量词,呃,只用在大便前面,比如一坨屎。——所以您能体会当我听到“一坨饭”时心里的震惊程度了吧。
然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慢慢发现作为量词的“坨”其实远远没有那么“专一”:它能搭配的东西除了“翔”以外,还包括“肉”“鼻涕”“粉丝”“棉花糖”“泥巴”等等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一坨胖子”“一坨事”的说法。总之,只要是形状类似“堆”或者“团”的东西,用“坨”来计量个数就不算违和。此外,大凉山彝族有一道传统美食叫“坨坨肉”,因其每块肉都成“坨”状,翻译过来就是“猪脚块块”,四川话里面“给你一坨子”意思就是“给你一拳头”,——“拳头”的形状也像“坨”。
引自何荷《量词“坨”的历时发展及其动因》,《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彝族美食“坨坨肉”
作为地名,“坨”更是无处不在,比如天津有“王庆坨、西塘坨、洛里坨、白公坨、田庄坨、青坨子”一大堆,这个“坨”相当于“台”(天津叫“台”的地名也不少),也就是土坨、土堆,反映了当地为避水患而则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湖南人喜欢问“哪(一)坨”,意思大概相当于一个地方在“哪(一)块儿”或者“哪(一)疙瘩”。在东北,叫“坨子”的地名也很多,比如什么“王八坨子”“韭菜坨子”“半拉坨子”“大坨子”“二坨子”。辽宁省大连市的“坨子”就超过了一百个,辽阳市的各种“坨子”也不少。清吴嘉宾《海疆善后疏》:“海中沙洲,俗呼为坨,表示堆或团,亦有周广至百里者,或荒或种,并无赋藉。”只要看看地图,“坨”无论大小,其地貌特征呼之欲出。
大连市濒临渤海的一系列“坨子”岛
北方多“坨”而重庆多“沱”,比如李家沱、郭家沱、牛角沱、西沱等。“坨”是地貌而“沱”是水貌。在西南官话中,“沱”指江河流速平缓的水湾地带或回水湾水域,引申后也包括回水湾流水域所在的陆上地块,或邻近这个回水湾的陆上地域(周文德,《“沱”与“坨”地名的文化差异》,《中国地名》2012年第4期)。所谓“回水”,指水受到障碍物、反向流或潮流的影响而上溯或倒流。回水湾的特点是江水迂曲缠绕、水流回旋,这种缠绕的样子也很像一“坨”,我们看看“回”字的写法就清楚了。总之啊,“坨”跟“沱”虽然写法不同,但意思上倒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回”的字形演变
* 图片来自网络和图书,侵删。
我是教现汉的董老师,跟你分享有趣有料的汉字汉语知识。点关注,不迷路,汉字汉语有点酷!@董老师聊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