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盛名已久,但若没有亲历桂林山水,便无法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从桂林至阳朔,约100公里的漓江,实在是一段露天的画廊。画廊所展示的画图,没有作者印章,没有日月年鉴,没有昂贵的标价,千帧万幅,一篇篇打开,又一篇篇收好,每一幅都是灵动授意,每一帧都是神来之笔。它们是在大地上屹立起来的神迹。

乘船从桂林市沿漓江顺流而下,游轮广播声中,有一个个景点的报名和解说。左前方有一座很像古代紫金冠的山,人们称之为冠岩;距冠岩不远之右岸有一石山好像被巨斧劈削一样,陡直的壁崖和江面垂直,沿江的一条小路至此被拦腰切断,须靠坐竹筏才能通行,这就是“半边奇渡”;在半边奇渡对岸的小山顶上,有两块巨石,一块很像一个站着的人,一块圆如石磨,石人略微向南倾斜,作推磨状,石人推磨,生动形象……

过杨堤,就看见“鲤鱼挂壁”,似有一条红鲤鱼,跃滩而上,挂在陡峭的石壁上。江水至此变得很深,可以捕到很多鲤鱼,因此也被称做鲤鱼滩。过鲤鱼滩,又见江边有一座大毛笔似的小山,人称“卓笔峰”,相传百里漓江的画卷,就是用这支笔画成的,然而玉皇大帝派来的这位画工在作完画后,太得意于这幅作品,把笔遗忘在了人间。

接着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耸立于江滨,临江一面巨大平直的峭壁,山石浓淡相间,斑驳有致,宛若巨幅壁画。画中各种形态的骏马,有的低头饮水,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飞奔,有的静静伫立……当地民间歌谣唱道:“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我们也不禁指指点点,猜数着马匹,想中个榜眼,甚至是状元郎。相传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宫里当弼马温时,放走了天马。这些天马来到人间,见到这里山川秀丽,水草丰盛,便留了下来。它们来去无踪,只在画山的石壁上留下影子,到底有多少匹谁也数不清。这美丽的传说给画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给游人无穷回味。

漓江最有名的山是“七仙女下凡”,游客称之为“二十元峰”,就是新版 20元面值人民币背后的座座小山。几乎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兴致勃勃地拈起一张20元人民币,偏着头,与它合影。

山和岸离得很近,不时有几只小渔船开过。没被束缚的鸬鹚,在水面自由地觅食,翅膀扇起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

安坐游轮上,迎来一座又一座苍翠欲滴的山,步态悠悠。此时那首敦煌曲子词最是恰到好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蓦地,想起安徒生童话。漓江两岸一座座相对而立灵巧的山,绿草绿坡,绿坡上,几个童话人物隐藏在几株大大的蘑菇后面,山坡上还有几棵孤零零的野花,轻轻摇曳……真像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些插图。沿江两岸的景致,就是一出出童话剧的舞台背景:或是茂密的竹林,或是神奇的、开满七色花的草地,一阵阵鸟语,一阵阵花香,一阵阵落叶,一阵阵清泉……

那种感觉就是童话的感觉,所看到的大自然比从前,比没被想像、没被童话之前要美丽得多、趣味得多。

漓江的精华在于山、也在于水,在于山与水的和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中国唐代大文豪韩愈描绘的漓江。漓江的水,透透的绿。绿得很有层次,深绿、浅绿、淡绿、黛绿、墨绿、蓝绿、嫩绿、浓绿、黄中带绿、红中透绿……

水下荡漾着的是碧绿的水草,一团团、一簇簇,似飘柔的长发,随水漂流,在浅浅的镜面下逸出一脉脉清绿的柔波。

漓江水是透明的。无论水深水浅,都清澈见底,就连水里的卵石都一眼看得见,石上的花纹、水草的茎脉也丝丝分明。

漓江水是沉静的。两岸的那份悠闲,浅滩、清流、倒影,竹筏轻轻一撑,撑得如同蜻蜒点水,静美无声……

3小时后,游船到达阳朔。登上阳朔岸,举目四望,周围群山环绕,如层层碧莲花瓣。城中高低错落的民居楼宇和田家村舍就像镶嵌其中的莲蕊,呈现“碧莲峰里住人家”的佳境。四周山山有景,景白天成:龙头山突起江滨,形如张嘴的龙头;东岭赤壁峰如染丹砂,古榕峰亭亭玉立;东华峰如凤凰展翅;棱角峰雄踞穿空……江从山脚流,山在江中立,山水交相辉映,又一幅绝代丹青。

桂林漓江半日游(八桂游记一梦幻漓江)(1)

黄布倒影

桂林漓江半日游(八桂游记一梦幻漓江)(2)

九马画山

桂林漓江半日游(八桂游记一梦幻漓江)(3)

漓江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