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文章,当时曾小范围的传阅,反响还不错,后来又投过共识网,几千次点击现在又翻出来,可见自己这些年没什么长进里面点到的现实,有些现在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不那么刺目了,可惜,我们的大学,实在未见有多少改进所以,再翻出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标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成长成才标准(大学断章一)

大学生成长成才标准

:多年前的文章,当时曾小范围的传阅,反响还不错,后来又投过共识网,几千次点击。现在又翻出来,可见自己这些年没什么长进。里面点到的现实,有些现在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不那么刺目了,可惜,我们的大学,实在未见有多少改进。所以,再翻出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关于高等教育的遐想(一)

大话

1.高等教育民主化,实际是本科教育大众化。似乎无人赞同研究生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持最力的观念来自现代“平等”的理念,人人皆有平等的权利,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以此类推,考虑到智力因素,至少中人以上也就是大多数人,如果有愿望,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此观念下,“精英教育”被从前门哄了出去,却悄悄从研究生教育的后门溜了进来。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必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如果硕士研究生也大众化,如同现实已发生的那样,博士研究生就必然是同样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因为,博士后是研究的层面,不是学位;国际上也没有“超博士”学位,容不得它也沦为大众化教育(但并不妨碍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扩招)。为何这里用“某种意义”的限定?就字面来说,大众就是多数人。如此,所谓研究生层面的精英教育就是少数人的教育。然而,少数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精英教育。一方面,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科,本科教育水平的下降,就是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质量当然受影响。更关键的是,研究生教育是专业理论教育,并且,一般而言,研究越深入,涉及面越窄。即使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也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精英教育。从品质而非人数层面考虑,研究生教育无法弥补精英教育的缺失。

2.芝加哥大学的某届校长说:大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指针、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大学的理念会决定性地影响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参《芝加哥大学的理念》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贤哉斯言!那么,对高等教育的威胁也就是对整个教育的威胁!表面看来,对大学教育的最大威胁来自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而实际上,大学教育的最大威胁来自一种蔓延于我们社会的一元化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只认可一种体制,一种标准,一种人。一种体制,是官方教育体制(私立学校无非复制公立学校);一种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一种人,就是适应考试的人。这种认识背后,是对人性简单化肢解:试图以简单的几种人性模式规范所有的人,依靠一种标准答案掩盖问题的复杂性,用机械的分数囚禁鲜活的知识。结果,要么符合模范,要么是改变天性使就范,要么归为另类。最终,人失去个性,千人一面,人人一律(19世纪英国思想家穆勒就提醒同胞,谨防变为人人一律的中国人),从而使社会失去健康的活力(与人人追求物质舒适的活力相反对)。尽人皆是大学生的社会一如人尽皆是文盲的社会,必然是最无生机的社会,后者因野蛮失去人性,前者因驯服失去人性。抽象的人性从来不变,但具体的人性会因不同的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而千变万化。教育理念的设计必然要考虑不同人的天性,有的善于理论,有的长于技能,有的喜欢动脑,有的勤于操作,有的人天生想象力丰富,有的人喜好观察现实。教育必然要分出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人。教育必然要善于分别不同的人引导他接受适合其天性的教育。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从来都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3.表面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平等观念的必然要求,然而,其背后是人对现实利益的精明谋划,这也是人们向上述一元化教育理念妥协的真正原因。大学要赚钱,于是扩招;人要谋好职业,就上好大学,择好专业。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不同的职业不可能收入平等,收入不平等,职业就不可能平等。职业可以不平等,但职业的尊严绝对应该平等。任何有意义的职业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战士保卫祖国,农民种地,民工盖楼,商人做生意,清洁工扫大街,工程师编程,每种职业都为社会的正常运作做出了贡献。每位公民都心怀这种理念,尊严就萌生了。谁获得多数人的承认,谁就有尊严。树立职业尊严,是引导公民实施教育的首要人性因素。只要不被人瞧不起,我会勇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接受适合我的教育(还要有选择的余地,参见2.),哪怕这种选择不会为我带来丰腴的利益。大学固然与职业收入有联系(别忘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权力[power]),但大学与职业利益必然结伴之时,就是大学理念败坏之日。一旦大学生需求饱和,优厚职位稀缺,那一天,就是莘莘学子抛弃大学,离弃神圣的真理与高贵的知识之日,真理被抛弃,大学尊严不再。

4.关于university——“University(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这个词的拉丁语对应词:univerditas,“从语源上来讲,就是沿着一个单一的方向,收集、采集在一起,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普遍的’、‘整全的’(universalis)与此词根相同”。所谓普遍、整全知识,就是关于宇宙万事万物(universe)的知识,在中国有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知(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说法。据说,哲学就是对整全(The whole)、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探究。由此,哲学与大学的起源关系密切,而自由地发问,不懈的追求真理,探讨古往今来的智慧学问,“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大学的精神所系。可见,没有哲学系的所谓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失去精神核心,即使校园巨,教授多,科研课题丰富,依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注:关于大学(universitas)的另一种训释,指“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法团”,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教师行会。不可否认,这个说法有其历史的真实性,但不妨碍前述说法具有思想的真实性)(资料来源: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版;《维柯论人文教育》,张小勇译,广西师大版;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