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

本文共7511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渠敬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关心的核心议题。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康德的《论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黑格尔的体系是教育的体系,其核心即教化。如果不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利用历史学、文学等来对教育做整体性理解,那么当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沦为技术而已。教育要融入历史、融入文明中来考察。

教育研究的难度在于,它既不纯粹是一种事实,又不纯粹是一种观念。比如,社会学是对事实的研究;还有一种研究,是观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既要研究事实,又要涉及观念。潘光旦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位育”。

教育最困难的不是发明一种想法,而是将一种观念种入人的心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构想的学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办法让街上的人自己产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是“成熟”的人与懵懂的人之间的关联。

接下来,我们以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为基础,简单回顾一下西方教育的历史。

1

教育的起点

首先的问题是,教育在哪里完成?城邦时代,苏格拉底是在广场上;希腊的史诗时代,吟游诗人到处传唱英雄故事;悲剧时代,受教育的场所是圆形剧场,观众根据剧情的展开而接受教育。这样看,为受教育而设的机构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西方受教育机构源于教会。作为底层宗教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一个原因是古罗马的腐败;罗马的腐败和堕落迅速使从东方来的宗教在底层人中间传播。古罗马被东方民族征服的过程,也是被基督教征服的过程。这个时期是文化的荒漠。人天然的淳朴与野蛮的历史是不可能长久的,这个时期承载文明的文献在西欧再也无法找到,这些文献大都从阿拉伯和拜占庭回传回来。可以说,很多自身文明是外来的;或外来的成为自身文明。这样,他们要从蛮荒的文明世界中寻找基督教得以成立的文明。

所以西欧第一次文艺复兴是7-8世纪。从古典世界里,不断地捞取能够为基督教信仰建立理性基础的文明因素。这就是重新解读古典的文明和历史。在自己的政治、文明处境和信仰处境,有选择地激活了传统和古典的东西。这是西方现代教育第一个重要起点。

2

西方教育的重要发展期

西方现代教育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1世纪的开始,查理曼大帝以及子孙征服了西欧,巴黎成为欧洲的中心。查理曼大帝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重新调动起古典文明的复兴。他在欧洲范围内让人们用拉丁文思考,这和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类似。这个时代,中世纪大学开始建立。连接信仰和世俗世界的就是知识。这个时代奠定了liberal education的基础:以人类最经典的文献为教,即文教。

这样,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就成了重要问题。这意味着把什么文本的内容融入时代人的身心。所以liberal arts不只是教什么,而且包括怎么教的问题,还包括教育里组成的方式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不是对传统的复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激活。比如,三科四艺:逻辑、文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今天的通识教育和高铁一样,匆匆上马。我们没有考察通识教育的脉络,没有考察大学前学生的心灵状态是怎样的,没有考察两者相遇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可能适得其反,矫枉过正。教育绝不是运动。文教的方式是学习经典文本,根本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看,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或是缘木求鱼。比如,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求得心灵的和谐,这和奥数没有什么关系。

3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第一是文法。人之所以成为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是一个langue(语言)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基础,人需要一生都要用一个最好的写作来规范自己的语言。一个能够规范的使用语言的人,相对来讲,是一个内心更平和的人。今天的教育真的出大问题了,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文法不通的。我们不以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标,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达到内心的平和,是关乎人幸福最大的基础。跟家庭一起生活,跟一个团体一起生活,在世界上遇到问题时,可以用一整套“策略”来达到内心的平和。平衡感的来源,人最早是用文法来塑造的。

第二是修辞。修辞是什么呢?就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修辞最重要的就是用语言。西方就是用古罗马演说家的东西,用古希腊学者的东西。比如,军队阵前的说辞,绝对不同于其他场合;和老师说话的方式,就和与同学说话的方式不同。我们现在对教育最狭隘的理解, 就是掌握一门技术。不管是传统中国,还是西方,这都是对人非常低的评价。比如,传统上,劳心与劳力的区别。现在的教育是向下拉伸的趋势, 这必将使现代文明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这一点,我们需要不断地重新讨论。

文法讲的是合乎规矩,修辞讲的是用得合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当然我们知道,这个不只是语言问题。包括一系列的文明举止。比如,在论文答辩的时候,就不能说一些太日常的话。当然,这不只是语言问题,比如你穿个背心短裤,你觉得自己很潇洒,但这与社会内在的道理背道而驰。你说美国人这样,我跟你说,美国人才不这样呢。

辩证法。人理解问题,是一步一步讲道理,分析问题,有依据。很多人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他看你的文章,一下就能抓住要害。今天很多人,本研究领域是什么,就只读这个领域的文章,别的都不关注,这是太大的悲哀。如果用这些目标来衡量教育的话,肯定都是在衡量些许利弊的。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拒绝教育,拒绝成长。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一个人即使获得自己的机会和幸福感,都必须有能够越来越大地容纳周围世界的能力。

西方发展到这一时期,奠定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西方教育的讨论都要回到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之后,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要人有个性,要人无所不会。达芬奇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要理解,有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知识都统领在一起,让人做大。所有知识都拥有于心的时候,还是要读这些古典的、历史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只是从观察而来,而是从阅读所有古典的文献而来。

所以,这个时期的激活,就不同于查理曼大帝时代。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比如普罗塔克,即使我们有着掌握一切知识欲望的文艺复兴时代,也是对传统的激活,虽然激活的方式不同。如果看画展,可能会看到,从那时候到16世纪的荷兰, 一张画上基本把所有的鸟类都画出来了。这就是时代的精神。后来像达尔文的博物学,有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将世界所有的物种搜集来进行分类。现在如果去巴黎的植物园,要将世界所有植物都种一棵,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传。换句话说,就是不是用今天的学科的,或今天的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即用分析的方式,那时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分类和形态。懂历史的明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知识形态。文艺复兴就是要掌握所有的总体知识。什么是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不同的人。

在某个历史时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历史上相似的培养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以前不同时期留下的风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有些人还有那个时代的风格。比如,阿伯特读过红楼梦两遍。这样看,现在我们与国际接轨,这是哪门子的接轨呢?比如钱钟书也是这样的人,他并没有建立知识体系,而是体会知识的每一点味道。我们现在的教育为这种人留下了什么机会吗?教育要为不同历史时期留下可能性,这就是好的教育。历史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就有给它机会的必要。

4

怀疑时代的开启

西方的怀疑论时代,笛卡尔开始的怀疑精神,影响了教育。教育进入人性论或感觉论时期。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设定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这段时期主要讲什么呢?每个人都要敢于运用自己理解的能力,敢于运用自己体会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时候,文本和文献的重要性下降了。也就是说,已经不完全是文教意义上的教育。这就进入了科学的教育。西方给了我们晚近的教育的传统,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人们无法建立共同的神圣性的东西,而只是抽象的个体,这个社会是危险的,这特别像今天网络上的暴民的状态。他赤裸裸地发表绝对的意见,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可能是一个低能儿。他的意见抽象而极端,这是革命人格。这种人没有能力构建现实生活的共同体,所以爆发了革命。而社会学恰恰是反思这种危机而诞生的。社会学的根本在这里啊,而不是单纯的反抗谁。

所以按照涂尔干的讲法,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精神。首先是要守纪律的,即规范的纪律;第二是对群体和他人的依恋感;第三才是自主的意识。而前两者是最基本的前提。从上千年教育历史的变迁里,不同传统的历史被激发出来的重点是不同的。涂尔干有一两本书是重新解释希腊和罗马的,即在家和国之间有一种调和的方式,即社会。涂尔干就是建立在重解希腊、重解传统的基础上。微信上发法国高考的题,都是哲学题目。为什么呢?因为法国的liberal arts是在高中完成的,而美国则是在大学完成的。所以,如果去法国,去哪个高中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法国大学者都是中学老师。不断地对传统作出解释,才能对现实作出更好的理解。如果你总感觉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上,那你肯定要赤条条地走出去。

现代教育是如何呈现的

我们从一个具体话题开始,今天的教育已经误入歧途,这源于我们对教育二字的漠视和不理解。每一个进入大学的人,都带着好像每个人都要出论文的想法。坦率地说,这都和教育没什么关系。教育的本质不是发现,不是研究,而是重复。

教育的本质就是重复和传递。首先,什么是重复?重复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代一代的人读的都是相同的书。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就是将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种入你的身上,让你自由地在未来世界里呈现你接受的东西。

教育首先关乎的是某种文明传承的过程。如果说,中国的传统大概断了几十年,如果我们不恢复对历史和文明的传承,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所谓的学术创新在将来都是一文不值的。这只是对某种学术潮流的一味模仿。如果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good man)。当然,中西对此理解不同,古今也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如何理解这个好,是不容易的。中国古代认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纪中期以前,认为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笛卡尔之后,则认为建立自己内心秩序的才是好人。如今我们的大学,又有多少人会这样理解教育呢?我想这是当今中国误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做新人,是无视传统和这些根本问题的。做好人是无数次回到我们的历史;而做新人就是粗俗的个人主义者;好人是不断对世界开放并建立秩序的人。

教育是在不断地传递。传递的不只是一些想法,还包括自己的感受和习惯。第一,中国人讲修养,第二,教育根本上讲是要建立神圣性。做一个好人的最核心的标准在于,自己不是最大的,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永远是高于你,你内心要充满敬意。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存的人,再大的学者,如果对父母不敬,则也与教育无关。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对父母有爱、有敬。在西方,则讲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断发展,始终面临这个根本问题。

在中国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则教育毫无意义。比如,你来北大读书,什么叫对北大心存敬意?就是通过对北大的历史、对以往杰出的人、杰出的故事,不断地了解和体会,让这些融入身心,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些无关,这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人能够认识、体会到这些,他则会有修养。中国人讲教化,讲修齐治平。越有学养,越知道自己有不可超越的地方,对神圣性有起码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养,与周围世界融合起来,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神圣性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认识到神圣性,并将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历史上,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历史的不同阶段。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育的不同。孔子所言礼乐教化与魏晋、宋明的教育都不同。因为这三个阶段我们对天地、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可以说,现在教育研究的很多问题和教育没有关系。比如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没有关系,因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场里产生的效用;再比如,现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对于教育来说,都是假问题。因为你的出发点是social 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所谓神圣性的东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理解不同。Human nature,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它本来是什么?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讨论。第二,它的内容是什么?教育学狭隘的将之理解成课程体系,其实它的内涵非常复杂。不管内容为何,我们赋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断地激活传统。这个过程,只是因历史阶段不同,我们赋予人性不同的内容;但这都是对传统进行重新理解。历史上只有法国大革命是个例外。可以说,与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与传统一刀两断。

第三,教育的本质在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传统或经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会选择不同的传统,选择不同的复兴过程,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在创新,是革命时代造成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过程。今天的大学生都没有抱着一种敬意的心态来读前人的书,没有心怀敬意来理解历史上好人(good man)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人无缘体会到自己何以能作为好人,何以做传承古之精神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