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归政于儿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李唐势力在经过长久的劫难之后,又一次翻身做主人。然而,唐中宗李显委实没有唐太宗那样的雄韬大略,恰恰继承了他老爸唐高宗李治的性格,有些怕老婆,也就是韦后。韦后这个女人不得了,在李显成为皇帝之后,她没少干预朝政,甚至效仿着武则天和自己的丈夫一起临朝听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她的野心,无非就是想当武则天第二,不过对于这,李显还真没办法。

李隆基 历史评价(青年李隆基名不见经传)(1)

李显和韦后共同育有一个女儿安乐公主,甚受宠爱,李显考虑到政治局势,便将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于此,李、韦、武三氏相当于结成了一个政治联盟,而其中起到枢纽的便是这个安乐公主。所以,她也对最高权力蠢蠢欲动,提出来要做“皇太女”,也就是李显的接班人,并且在长久的经营下,安乐公主在朝中也有了一定的势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同韦后一起差不多遮了唐朝的半边天。后来,李显去世,韦后一党更是独揽大权,成为当时政界的第一势力。

当然,朝堂毕竟还是李家的,所以在李显去世后,后党和李唐宗室来了一次约定,也就是拥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新皇帝,并且因为皇帝尚且年幼,所以由韦后和相王李旦(李隆基的老爸)共同辅政。按理来说,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应该能够得到双方的认可,然而在不久过后,后党便决定撇开相王,由韦后直接临朝称制。当然,李唐宗室自然不肯答应,然而当时韦后已经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了各个军政机关,掌握了军政大权,所以相王等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那么,面对韦后的高度揽权,作为王子的李隆基又如何能够应对呢?我们先看看这个时候李隆基究竟在干些什么。

李隆基 历史评价(青年李隆基名不见经传)(2)

武则天去世之后,李氏宗族算是就此解放了,唐中宗李显自然要恢复李氏皇族的地位,而李隆基作为李显的亲侄子,被封得的品级自然也不会低,官拜卫尉少卿。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安乐公主希望李显能够封自己为皇太女,而这自然就惹的太子李重俊有所不快了,既然安乐公主成了接班人了,那置自己于何地?所以李重俊决定效仿前人,来一次武力夺权,然而计划流产,被清算了。而经过这一次,李显也开始提防起自己的弟弟和侄子们来了,将诸多侄子们封到地方,免得多生事端,而李隆基在这个时候就被调至潞州,成了潞州别驾。

不过,俗话说祸福相依,别看李隆基现在被调出了国都,可是这对于李隆基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机遇,因为在长安,李隆基是难有气色,然而到了潞州却不一样,他能够趁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李隆基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却不至于有了能够争权夺位的实力,但是至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并且,也正是在潞州,李隆基真正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生活,也为他后来励精图治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潞州待了一两年后,李隆基便接到朝廷的通知,赶赴长安,于是李隆基便又回到了长安,也正是这次回到长安,令他隐隐嗅到了特殊的政治气息,恰如前文所说,唐中宗李显去世,韦后当权。于是,李隆基便趁着自己留在长安的时间,同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打交道,比如王崇晔、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在长安也逐渐有了一定的人脉关系,渗透到了负责保卫长安的万骑。

李隆基 历史评价(青年李隆基名不见经传)(3)

不过,李隆基毕竟还并非是什么大人物,所以他的能量还不足以同韦后一党相抗衡,这时候,李隆基便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两人一拍即合,暗地里蓄力准备搞一次政变,推翻韦后的统治。当然,凭借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想要取得政变的胜利仍然比较困难,因为当时皇城的守卫力量不仅有禁军,还有临时调来的五万府兵,所以虽说李隆基有可能让禁军万骑反水,可是五万府兵可是一股相当强的力量。

不过,这个问题看似棘手,实际上从另一个层次来看,韦后恰好帮了李隆基大忙了。当时韦后将自己的亲信给安插进了各个安防部门成了一把手,可是这些亲信却仗着有韦后撑腰,没少干剥削兵士的事情,其中万骑的长官葛福顺、陈玄礼就是因为不满韦后的任命,这才向李隆基靠拢,而那五万府兵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心态,所以在万骑倒戈之后,五万府兵也来了个临阵倒戈,将矛头对准了韦后一党,于是乎,韦后便直接垮台,李隆基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