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是古今教育界人士的嘴边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不要和我说什么大器晚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和我说什么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别再被骗了)

不要和我说什么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是古今教育界人士的嘴边话。

生活中,一旦有学生表现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大器晚成”这个词来安慰对方。

实际上,我们都被这个词给骗了。

“大器晚成”这句话出自老子之口,见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是,从马王堆汉墓和荆门战国楚墓出土的《老子》一书,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大器免成”和“大器曼成”。

也就是说:“大器晚成”的意思应该是“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

“大器晚成”之所以连权威的《辞海》都误解,原因与“晚”字有直接关系。清人吕种玉《言鲭》中指出:“大器晚成,非也。道德原来乃大器无成,其义甚精。晚成之说,后人相沿袭耳。”吕种玉的意思是,“大器晚成”原来是“大器无成”,后人弄错了,以讹传讹。

虽然清代学者对“大器晚成”的考证很严谨,也颇有道理,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为过去《老子》的通行版本都写作“大事晚成”,此事到1972年才发生了大逆转。

在当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书,其中就有分别用古隶和今隶抄写的两种版本《老子》,学术界将古隶本称为“《老子》甲本”,今隶本称为“《老子》乙本”。甲本上,“大器晚成”这一章文字全部漫漶莫辨,而乙本中则很完整,一字不缺。专家发现,书中的“大器晚成”写作“大器免成”,这与清代学者考证出的“大器无成”,在意思上不谋而合,虽然“免”与“无”非一个字。

但现代国内学术界支持“大器晚成”一说者立即起来反对,认为“免”即通“晚”。后觉得不太对劲,又有学者认为“免”通“勉”,但古今又皆无此通假用法。

各执一词之际,1993年在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种比汉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虽然这仅是一种简本,但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更接近原貌。简本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写作“大器曼成”。

这一发现,直接否定了“晚成”派学者所谓“免”通“晚”之观点。因为“晚”与“曼”字形、结构均毫无关系,时人不可能将二字误写或假借。

目前,“大器无成”一说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董莲池教授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先秦“曼”确有“无”意,“大器曼成”即“大器无成”在语言学上有根据。他认为,“大器晚成”与下一句“大音希声”连在一起,应该这样翻译: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大的音响听起来反而没有声。

那么“大器无成”,到底是怎么成了“大器晚成”的?这与最早释读《老子》的名叫“河上公”的秦汉时人有关,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读这句话时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这里的“卒”,即“猝”,时间短暂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大才干的人物,就像宗庙重器九鼎瑚琏一样,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就而成。据此,魏晋人王弼在为《老子》作注时,将河上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王弼注《老子》影响很大,“大器晚成”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今天已约定俗成为一句励志语。可见,古人误解“大器晚成”,从河上公、王弼开始,一直讹传了两千多年。

实际上,就算是“大器晚成”,也不能将其中的“晚”理解为时间概念。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称,“晚,莫也。”清人段玉裁注称: “莫者,日且冥也。”意思是白天就要结束了,可引申为太阳“没了”,没了就是 “无”。

说到底,对于“大器晚成”,我们应该换一种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