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近日,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剧中的一些人物也引发了众多的热议。

其中,最具智慧并对全剧主线影响至深的朱先生(由著名演员刘佩琦饰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剧中主角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虽不能算是绝对的主角,但在小说原著及电视剧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而且每次遇到难事无法解决时,这位智者总能用几句话就点醒众人。

那么,这位神秘而充满传奇色彩的朱先生,他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又曾有过何等事迹呢?

认真说,陈忠实先生创作《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时还真有原型。

如何评价白鹿原里朱先生这个人物(白鹿原里的朱先生)(1)

不过,朱先生并不姓朱而是姓牛,这就是清末民初的陕西名士牛兆濂。所谓“朱”者,即“牛”字加“人”字合二为一。

当然,牛先生未能赴京应试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家境贫寒所致。在中举后,牛先生一边教读谋生,一边拜在关中大儒贺复斋的门下研习程朱理学。

庚子年中,陕西因大旱而导致严重灾荒,牛先生应命主持蓝田全县赈恤救济事宜,因其不辞辛劳、清正躬事,因而赢得了各方赞赏。

事后,陕西巡抚升允以其德才出类而奏闻清廷,后者遂命其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以备重用。但是,牛先生却志向在学不在官,其坚辞不就,而仍继续其治学教读生涯。

清末新政后,清廷兴新学废科举,各省纷纷创办新学堂,时为陕甘总督的升允仍未忘记牛先生,其屡次派人延请其为陕西大学堂总教席。

牛先生推辞不过,只得应召,但或许因为新学并不符合牛先生胃口,其仅事教三个月又辞归蓝田故里,仍治“程朱之学”。

此后,牛先生先后在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蓝田“芸阁学舍”等地讲学,其理学思想也日臻成熟,并最终成为陕西关学的最后一代大儒。

清末时期,牛先生当选为陕西咨议局议员并任常驻委员,期间曾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因其道德高尚、不徇私情,禁烟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

对于此节,陈忠实先生在小说《白鹿原》中也有相当生动形象的描写。

如何评价白鹿原里朱先生这个人物(白鹿原里的朱先生)(2)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新军也随之响应,西安成为革命党的天下。

以事实论,作为传统儒学大家的牛先生并不赞成革命,其认为革命乃是“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因此,他很快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而携家眷避入南山。

之后,革命党当局屡次邀请其出山任事,但牛先生以“君臣之义”而一概托病谢绝。

而在这时,原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一时大军压境,革命党政府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先生前去劝服升允罢兵休战。

为免家乡生灵涂炭,牛先生沉思再三后,最终决定冒险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陈忠实先生即以此为历史背景,从侧面记述了陕西的辛亥之变。

在成功劝服升允退兵后,牛先生在民国年后也不曾出仕而以前朝遗老自命。

从1918年起,牛先生定居芸阁学舍,其在新时代、新文化扑鼻之际而仍如以往那般大力提倡尊儒崇孔,研习理学,其于传统教育堪称奉献终身。

在其几十年的教习生涯中,牛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秦、晋、豫、鲁、冀等十数省,人称“蓝川先生”。

不过,牛先生虽然淡泊名利,但并非万事不问、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出世之人。

如何评价白鹿原里朱先生这个人物(白鹿原里的朱先生)(3)

民国年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饥荒,牛先生即走出书斋,四处查看灾情并组织赈济,而个人不取一分一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牛先生有强烈的华夏意识和爱国情怀,其终身衣布服素,而从不用外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牛先生愤而减膳数月,并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加强团结,共御外侮。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时已重病缠身的牛先生更为忧愤不已,最终于当年7月21日病卒,年70岁。

牛先生一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其德行荫庇乡里数十载,故秦地无不以“圣人”称之,甚至将之神化为“牛神仙”。

如小说《白鹿原》中所说,在“朱先生”离世后,白嘉轩长叹一声:“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