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高”,各人自有高见。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也有人心领神会其中的含义:“房价的直线式上升、消费的断崖式跃进、子女教育的隐显性高额开支”。

倘若还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那就看看莎士比亚的小说《高老头》,请看发生的欧洲的悲惨故事,为什么会在现在仍有着警示意义。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1)

1834年10月,巴尔扎克在给韩斯伽夫人的信中提到他写《高老头》的初衷:“我要在这部书中描写一种无比巨大力量的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

小说中,“有国务大臣的才气”父亲高老头,早先是个面条商人,在大革命时期搞粮食投机,成为暴发户、商业界的巨头。他拥有200万家财,在帝国时期又当上巴黎区长。

妻子死后,他把自己的爱都倾泻在两个女儿身上,疼爱两个女儿的感情发展到荒谬的程度。为了满足她们的奢望,她们的生活豪华得像公爵的情人,15岁就有了自己的马车。长大后,高老头给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好让她们都能攀上好亲。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2)

大女儿阿拉斯达奇热衷于门弟,嫁给了贵族,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二女儿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太太。

然而,政治形势巨变,波旁王朝复辟,贵族重新得势,门第观念又抬头了。纽沁根挤进了保王党,高老头这样的投机商人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于是,女儿嫌弃父亲丢人,要求父亲停业。

高老头为满足女儿的要求,就把铺子盘了出去。这样做得直接后果就是切断了自己的财源。1813年,他住进伏盖公寓。此时他仍然每年还有8000到10000法郎的收入,但要看他的女儿,也只能从后门进去或站在马路旁等她们的马车经过。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3)

两个女儿继续过着挥霍腐化的生活,只是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想起“取款机”,看看她们的父亲。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们欲望,从二楼最好的房间搬到了三楼、四楼、五楼,食宿费也由每年1200法郎减到每月45法郎。

这位“区长”大人,随着财富的流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原来受人尊敬的高里昂先生,而是人们眼里的“高老头”、“老混蛋”、“老熊猫”,成为大家调戏的对象

然而,两个女儿仍然逼着他要钱,直至把他逼成脑溢血。病危期间,他盼望看到两个女儿,而她们却忙于参加鲍赛昂夫人的晚会,“即使是踩着父亲的身体过去也在所不惜”。

死前的高老头终于明白:他被自己两个亲生女儿抛弃了。于是无比悲伤地说:“我把一辈子都给了她们,今天她们连一小时也不给我。”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4)

他也认识到女儿们过的那种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坏了她们”。

巴尔扎克曾说:“这惨剧绝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得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或心里发现这悲剧中的要素。” 

我们可以将高老头看做是现实中的自己,在生活成本逐年增加的当下,养老靠谁?还不是靠手里有可用的积蓄?倘若人人都把自己的子女当成生命的全部,那么,等到自己将来有一天生病住院的时候,多数人等待的将是子女面对高额医疗费用的一筹莫展。

生活中,高老头这样的子女真的已经绝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网上搜索“抛弃老人”的话题,上百万条搜索结果等你检阅。足见这类悲剧仍没有过时。比如《老人被儿子逐出家门,把父亲榨干就抛弃》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此类故事。

也有很多案例,讲述的是孤独老人不正常死亡的消息,比如在2020年5月2日,江苏某地一名83岁的老人在家中被保姆活活闷死,监控拍下全过程,细节令人发指。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5)

若以年龄来划分,老年人是社会上最弱势、最容易被歧视和忽略的群体了。婴幼儿和少年儿童虽然弱小,但是有父母长辈的照顾呵护,有老师学校各种组织的教育关爱。老年人却往往遭遇冷落,有些晚辈嫌弃老人的“固执”“啰嗦”“麻烦”,对老人敬而远之,甚至恶语相向。

“养儿防老”不可靠,“养女防老”不现实。等人到暮年,经济上的不安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心灵的孤独,对交流和关心的渴望……都成为陪伴老人的全部。

近年来,继承纠纷呈井喷式增长。老人生前寂寞,死后扰攘,子孙为了遗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屡见不鲜。

高老头死前悲愤地喊道:“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凄惨地死去了,他的女儿女婿也没来料理丧事,只在出殡的那天,派了两辆涂着爵位徽章的空马车来。  

这出悲剧,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性别,暴露了人性最卑劣、最自私、最丑陋的一角。善恶两面,一念之间。

结语:由此可见,“富爱”并不值得称道。如果“富养”的代价最后成为家庭悲剧的根源,那么,子女的教育,至少从现在开始,要合情合理进行。

为什么老人都活不到100岁(高老头三高)(6)

我们要有过紧日子的习惯,更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倘若“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行,过分地溺爱更不行,在众多独生子女家庭里,如果做父母的不给自己“留一手”,将来多数老人也许会和“高老头”一样躺在病床空叹息。

也许,这是《高老头》留给我们最现实的一面镜子和最伟大的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