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或精神) 与存在(物质) 谁是第一性, 谁决定谁? 充满着唯物辩证法,这就是物质是世界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延伸到认识领域就是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1)

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是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宇宙间的纷繁复杂的事物并不是同时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只有那些由于实践的需要,由于同实践发生了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被确定为认识对象。那些没有进入人的认识领域里客观事物,能否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关键在于实践是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人类科学文化就是围绕着人类的实践需要这个中心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数学这门科学看起来十分抽象,远离实践,但数学也是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才产生的。在古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丈量土地、计算产量、衡量容积、计算时间等,正是这种实践的需要才产生了最初的数学。像数学中“几何” 一词的原意就是“丈量土地”。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2)

二是认识形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部中药学巨著,载药一千八百多种。为了写这部书,李时珍边行医边收集资料,行程数万里,广采草药,向许多人进行请教。正如鲁迅所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大毒。字不过四字,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了”。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这些美好的语言,恰当地比喻了认识形成于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3)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那还要不要通过读书来获得间接经验呢?要的。我们不但要深入实践,而且要刻苦读书以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整个人类知识、就知识的总体来说的。而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能事事都得实践。因为,宇宙之广、岁月之长,事物之多是无限的; 而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以及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在今天,现代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约为五年,人类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就要翻一番,近十年人类掌握的知识总量,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如果事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取得直接经验,都从钻木取火获得火的知识,那么,我们恐怕还处在“茹毛饮血” 的原始社会时代。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4)

事实上,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一小部分是亲自实践得到的直接知识外,绝大部分是间接知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好比接力赛,每一代人总是把前一代人的认识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总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过前人的。牛顿之所以在科学上作出伟大贡献,成为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力学创始人,除了他亲自实践外,主要还在于他认真读书,善于汲取前人的成果。所以,他说:“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5)

这么说来,读书岂不成了认识的另一来源吗?不是的。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为直接经验。就人类认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这里有个“源” 和“流” 的问题。如果把人类的知识比作长河的话,书本知识只是长河中的流水。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发源地。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6)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是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在实践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或不适用了,又逼着人们去寻找新知识、新方法,从而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向前发展。以人类认识和利用石油为例,揭示石油的秘密,就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少用到多用的三个阶段。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开始懂得从石油中提练煤油点灯,但提练煤油时得到的汽油却被当作废物倒进大海;直到九十多年前,随着汽车、螺旋桨飞机、坦克、汽艇、摩托车等大重量出现,汽油才由“废”变宝。到了近代化学工业取得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发现石油中大约含有五百多种化合物,于是用化学方法对石油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变“无用” 为有用、变少用为多用。有人曾经统计过,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化工产品大约三千多种,也有人说五千种,还有人说一万种。这说明随着人们对石油认识的不断深化,化工产品会日益增多。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7)

二是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如果没有望远镜,伽利略就不可能在1608年认识到银河系是由许多星星聚合而成;没有显微镜,胡志就不可能在1665年看到细胞;没有强大推动力的火箭发动机,就不可能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登上月球,深入认识宇宙的物质运动规律。总之,没有实践所提供的必要手段,人们想探索宇宙之广、粒子之微、生命之奥妙、化工之精巧,那简直是“墙上挂帘子——没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管见)(8)

三是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例如,人们在战争中学会打仗,使得仗越打越精,就是有了一个锻炼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