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溧水旅游,你一定会去天生桥景区逛逛,但你知道胭脂河和天生桥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溧水当地有哪些特色民俗?在溧水天生桥博物馆里,你就能找到答案。该馆位于天生桥景区大门游客中心西侧,目前已经成为胭脂河天生桥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去年7 月起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

溧水天生桥景区博物馆(挖掘胭脂河和天生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

博物馆整体建筑造型独特。

整体造型与“天生桥”遥相呼应

溧水天生桥博物馆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张雷(先锋书店的御用设计师)主持设计。整个博物馆为一栋三层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5 7 2 4 平方米。

设计师以天生桥为意向,将建筑形体以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以首层玻璃盒子造型,反射广场水面的波动,寓意胭脂河的流动意向。整体建筑犹如长虹卧波,主体颜色采用褐色,与胭脂河两岸岩土颜色相统一。上层以仿岩石的材质将建筑抽象成岩石造型,与“天生桥”遥相呼应。博物馆通过中轴对称的造型设置,以抽象简洁的手法设计布局,以内敛的气质体现出文化气息,并突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使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庄重、大方。

博物馆一层是以胭脂河开凿过程为场景的5 D 动感体验区,目前已向游客开放,体验区采用游船作为参观载体,依托5 D 互动体验技术,观众登上游船可以在9 0 多米的航行轨道上依次体验明初漕运、逆流而上、太祖调度等1 0 多个开凿故事节点,以一段穿越式的动感漫游,让参观者回到6 0 0 多年前的明代,尽情体验一段波澜壮阔的胭脂河开凿画卷。

二层为敞开的休闲观景区,中央地面布设大幅砖雕,其中有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绘的《南都繁绘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可以了解溧水的历史

溧水天生桥博物馆三层为博物馆陈列区,也是整个博物馆的“重头戏”,主要以胭脂河历史与溧水古今为主题进行展陈布局。走进三楼陈列区,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整个陈列区分为序厅、四个主题展示区、公共休闲空间、赵松泉艺术专题展区以及临展区。

四个主题展示区分别为胭脂旧梦奇观篇、人文荟萃名人篇、遗珍古意文物篇、风俗人情民俗篇。胭脂旧梦奇观篇主要展示胭脂河开凿的背景、过程、技术、作用以及运河沿线的风情景观等内容;人文荟萃名人篇以园林造景为该展区的空间特色,深入挖掘李白、崔致远、白季康、俞栗、齐泰等重点人物内容,设置相应场景,融入整体空间氛围中;遗珍古意文物篇主要展示溧水诸多遗址墓葬、历代文物、碑刻、古桥古塔、古村古祠等内容;风俗人情民俗篇围绕蒲塘庙会、骆山大龙、明觉铁画等溧水特色民俗展开,凸显溧水万象纷呈的文化底蕴。

赵松泉艺术专题展区主要展出大师生活照、展览照、书房还原以及大师作品真迹。另外,在“溧水古城”展示区,依据清光绪《溧水县志》卷首绘图制作的微缩模型惟妙惟肖,还原了清代光绪年间溧水县城的格局,令人称奇。

溧水天生桥景区博物馆(挖掘胭脂河和天生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

以胭脂河开凿过程为场景的5 D 动感体验区。

溧水天生桥景区博物馆(挖掘胭脂河和天生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3)

人文荟萃名人篇展区以园林造景为特色。嵇刊摄

溧水天生桥景区博物馆(挖掘胭脂河和天生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4)

反映溧水特色民俗的骆山大龙。 嵇刊摄

一览胭脂河开凿奇观

来到天生桥博物馆,不能不了解胭脂河与天生桥的历史渊源。在胭脂旧梦奇观篇展区,运用了大量翔实的图片与实物,展示了当年胭脂河开凿的背景、过程、技术,整个开凿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稳固明朝政权和维持京师的庞大开支,需常年向全国各地征收粮食等物资并运往南京。苏浙乃鱼米之乡,为朝廷粮食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当时从苏浙粮食漕运京师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自浙河用船运至丹阳,再改用车辆运至南京,“转输甚难”;二是自长江溯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朱元璋认为,假如开凿一条运河将秦淮河与石臼湖连通,便可使苏浙粮船从太湖进入濑溪河(古称中江,又称胥河),经东坝入固城湖,再经石臼湖到洪蓝埠入秦淮河,从而消解转输难题和江涛风险,遂决定“今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转输者不劳、商旅者获便”。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前往溧水考察可使苏浙粮运经东坝直达京师的水运线路。李新在仔细察看秦淮河上游的山川布局和石臼湖岸边的水网分布后,发现秦淮河源头与石臼湖洪蓝埠相距很近,唯一困难的是两者中间隔着一座数十米高的胭脂岗,如果能在胭脂岗中凿开一条长十余里的人工运河,引石臼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运粮的线路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受命“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的李新,便很快组织当地数万民工,开始实施开凿运河计划。

胭脂岗位于溧水城西,自古便有“石有胭脂色,故名胭脂岗”之说,其石质主要由含铁的砂岩、砾岩和部分页岩组成,岩石坚硬、崖壁陡峻,在当时还不具备爆破技术的情况下,要在长约7 5 0 0 米、高程2 0 -3 0米的石山上开凿一条深3 0多米、底宽1 0 多米、上宽2 0 多米的运河,其工程之艰巨简直难以想象。李新遂采用前人“火烧水激”传统工艺,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其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经过艰苦施工和“役而死者万人”之后,“西达大江,东通两浙”的运河终于如期完工,并借“胭脂岗”取名“胭脂河”。天生桥是在开凿胭脂河过程中,为方便日后东西交通,工匠们利用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完整岩石,在岩层下面挖掉疏松石块,使其跨越在胭脂河上,其所谓“天生”,并非该桥天然形成,而是该桥完全利用天然岩层并经精巧设计开凿而成,没有外加其他建筑材料。(文图/嵇刊 编/谢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