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来找茬了,是为“民”伸冤。

“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愤了,比如:民以食为天,民不聊生,民脂民膏……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当家作主成为“人民”,在古代老百姓是帝王君主的“子民”。那么“民”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一、“民”的传统解读

“民”的字源及其演化过程。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1)

“民”的甲骨文及其原本解释如下。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2)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3)

看到这个甲骨文符号是有点摸不着头脑,看到解读更是惊呆了,原来专家认为我们这些“民”众是“独眼的罪人、俘虏、奴隶”。说实话,看到这我短暂失语了,出什么问题了?专家是怎么想的?要知道,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其脑回路结构和脑容量来讲,与现代人类并无多大差别,在智力上不存在太大悬殊;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各级的领导者(统治者)更是佼佼者,怎么可能用“独眼奴隶”称呼自己的部众?

所以,我决定重新解读一下“民”,为“民”申张一下正义。

二、“民”的个人理解

一起认真看下“民”的字源演变,我发现《说文》的“民”很是眼熟(下图加红框的),决定从这里下手研究,然后再倒推着去研读甲骨文“民”。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4)

把《说文》中的“民”单独拿出来,大家认真多看二十秒,会发现这个符号似曾相识。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5)

没错,很象“母”字。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6)

个人认为,《说文》中的“民”其实是“母”和“巳”(婴儿)共同组装成的。其意思为“哺乳(的女人)”。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7)

得出这个结论后,我们再跳到“民”的甲骨文去看看。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8)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9)

现在就可以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了。“民”的甲骨文符号是上下结构,上面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画了一个“乳房”,下面是个†(新生儿/婴儿),合起来依然是“哺乳(的女人)”。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10)

这种造字法与“辛”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11)

所以,我非常肯定,“民”之本义不是“刺瞎眼睛”,而是“哺乳(的女人)”。

可能大家有疑问,为何会用“哺乳的女人”代称老百姓?我的理解是:从原始社会乃至到封建社会时期,女人对于部族/国家的作用都远大于男人。举个极端的例子:世界上只剩下11个人,如果是1女 10男,那么一年后最多会增加1口人(变成12人),而如果是1男 10女,那么一年后可能会增加10口人(变成21人)。所以,在原始社会,为了部族的繁衍壮大,非常重视女性,也就是说,“民”(能哺育子嗣的女性)的数量是决定部族盛衰的重要决定因素。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就用“民”泛指全体男女老少了。

再举个汉字来佐证“民”与嘴巴(吸吮)有关一一呡/抿。

我们常说“抿/呡一口”,这里的“民”绝不是简单的表音,更多的是表意一一即用嘴吸吮。

说文解字与典故(说文解字为民)(12)

三、结论

“民”是上“乳”下“巳(子)”,不是上“目”下“刺”。“民”绝不是“独眼的罪人、俘虏、奴隶”,而是“会哺育子嗣后代的女性”。在这里,我强烈为“民”请命正名!

这是今天的天马行空,欢迎讨论!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比心])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