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广东省地级市,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设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珠澳跨境工业区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之称。

人口

2018年末珠海市常住人口189.11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2.57万人,增长7.1%,出生率16.8‰,死亡率3.7‰,自然增长率13.1‰。人口城镇比90.08%。

民族

从史前至唐宋时期,在珠海地区居住活动的原始居民属百越土著人,如在三灶岛居住的瑶族,被封建统治鄙称为“摇蛮”。宋代以后,这些土著又被外来的氏族所驱赶,或汉化了。珠海地区主要为汉族人口聚居区。1986年,市区有汉族164850人,占总人口的99.8%,少数民族297人,占总人口的0.20%。其中:壮族111人,回族76人,满族36人,瑶族34人,侗族13人,黎族9人,蒙古族3人,朝鲜族4人,苗族3人,土家族3人,羌族2人,毛难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1人。1990年市区有少数民族28个,人口2706人,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62人。

珠海一般讲什么话 珠海市居然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语言(1)

珠海

截至2013年珠海市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1575人(其中户籍人口19267人,暂住人口528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人口较多的有壮族(27137人)、土家族(10713人)、瑶族(7018人)、苗族(6023人)、满族(4144人)。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个。

语言

珠海原属香山。据《香山县乡土志·人类》记载,在香山一带有客民、畲蛮、瑶、蛋人和卢亭等“人类”,因此古代香山地区有几种不同的方言。近代以降,珠海有粤、客家和闽等种方言,以粤语为主。1953年后,随着非粤籍人员的流入,珠海地区出现北方方音。80年代后,非粤音人口大批流人,但珠海方言仍以粤语为主,其他方言为辅。

90年代珠海人口约52万,分布在沿海地带和岛屿上。其粤语分布在香洲区、横琴区、万山区、平沙区、红旗区、三灶区和斗门县的大部份乡镇。根据其内部差异,又分为西北部地区粤音、南北部地区粤音和水上话音三大类。

客家话主要流行于香洲的夏美、里外神前、华子石、东坑村、湾仔的连屏、银坑、南联、三灶镇的鱼月、鱼林村、金鼎镇的永丰、会同村、斗门县的虾山、赖家、小托村等,人口近5万人,流通范围不大,略去不叙。

闽南话主要流行于淇澳岛和拱北关闸一带,斗门县内和平沙、红旗等农场有少数人讲闽南话,总人数约3万。其流通范围有限,也略去不叙。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周在郭里、大城晓谈、小飞天侠女、悦琳无忧、笑给自己看00、开心1978参与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