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武汉2021年常住人口新增超120.12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显著放缓。

其中,北京常住人口连续第五年出现负增长,上海2021年人口增量仅1.07万人,此前的“抢人”大户广州人口增量也仅为7.03万人。

近年来,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尺寸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北斗 ”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一批新兴业态加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留汉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在大城市奋斗的人,也开始回流或者来武汉发展。

九派新闻与几位在北上广深打拼过的人聊了聊,他们为何离开一线城市,又为何选择了武汉。

以下内容为受访者讲述

【1】深圳终究不是容身之地

豪哥 28岁 深漂3年返汉

我在深圳待了3年多,今年4月13号回的武汉。

2018年毕业后去深圳,一方面是因为武汉这边确实没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包括待遇和平台;另一方面我本来想考公务员,想先找一家企业保底,后面公务员没考上,就去了深圳这家房地产企业入职。当时这家公司发展势头还可以,好多同学都选择了它。

毕业时对城市的选择有一定规划,深圳包容性比较强、年轻人多,都是来打工的,没有本地人外地人的概念,而且这几年发展势头非常猛。大四面试时在深圳待了几天,感觉它的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方面都不错。

我们公司主要搞投资、买地,刚入职时工作压力非常大,公司大力上新项目,业务多,非常忙。公司发展势头好的时候,待遇跟深圳当地企业比属于中下,我们毕业时工资一万多一点,但当年本科毕业武汉基本上没有企业能给你开到一万以上的。

我们这种校招生进去,公司承诺薪资连涨三年,结果第三次涨薪的时候,公司暴雷了。其实涨那点钱我们也没有觉得很多,更看重的是这个平台。刚开始公司大,子公司也比较多,我就想着在总部历练几年,将来可以找个机会晋升到公司中层,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就当在深圳镀个金,利用这个平台长长见识。

在深圳留不下来的原因无非就是房价比较高,这是所有在深圳打工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管你在这里干多久,如果没有办法一飞冲天,房子永远是横在你面前的一座大山,干多久都是徒劳的。

即使你付得起首付,一旦有了房贷之后,真的就是连失业都不敢,没有办法再任性地说这个公司合适我就干、不合适我就走人。作为一个基层打工人,这个城市就只能榨干你的青春。

离开深圳也没有什么不舍的,我们那届一起入职的44个人,留在深圳的估计10个不到,大家都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深圳终究不是你的容身之地,生存不下去赶紧走。

选择回武汉一方面是新东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地域原因。新东家的待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倍了,而且我看了它这几年的年报,基本上处于上升期,未来几年内,我判断这个行业还是稳定的。

地域原因的话,武汉离我家河南新乡也近。当年在深圳时,过年抢票是最心酸的,所以每到过年时,我就想干嘛离家这么远呢?但我又不可能回老家发展了,那边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回郑州的话不如武汉资源多。而且郑州的发展跟武汉比还是差了点,武汉经历了疫情之后仍然坚挺,复苏的势头非常猛,另一方面它的基建水平更好,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如果未来中部有一个超级城市崛起,那一定是武汉而不是郑州。

现在周一到周五都在武汉周边出差,周末回武汉休息两天,我来之前以为工作地点是武汉,来之后发现工作地是湖北除武汉之外的其他城市。我挺喜欢这种工作状态的,到处转一转,去不同的城市看一看。虽然辛苦,但所有高收入的工作都需要你创造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在公司来讲,你必须直观地给它带来利润。至于稳定,我现在还年轻,缺的是钱,不是稳定。

【2】武汉的节奏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

夏律师 29岁 广漂2年返汉

我是湖北十堰人,在武汉读了本科和研究生,毕业时跟很多人一样,想到大城市去看一看。当时除了北京,觉得上海、广州、深圳都可以接受,北京气候不太好。广州和深圳相比,城市没那么新,但比武汉还是好一些,一年四季温差不大,比较暖和,让人心情愉悦。校招面试时通过了广州的一家公司,当时也比较满意,然后就过去了。

2017年去的时候薪资是7000,一年之后涨到了8500,算上年终奖的话,大概一个月到手能有一万块,工作压力不是很大。生活压力也还好,我们租住在城中村,一个月几百块钱,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算太差。而且同一批招进去的同事年龄都差不多,相处起来比较融洽,这也让我们一群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显得不那么孤单。唯一的抗拒是我不喜欢那边的饮食,虽然很多人喜欢粤菜,但我比较喜欢吃辣的东西,所以饮食上不是很适应。

去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在广州长期发展,只是觉得年轻就多出去看看。两年之后,我觉得在广州安家的可能性不大,除了饮食,那边的购房成本比较高,加上当时对工作也不是很满意,既然要换,就决定回武汉发展。

对我来讲,归属感很重要,即便能在广州买房,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泊者。我们一块去广州的,关系特别好的有4个是湖北的,现在已经有两个回了武汉,另外一个今年7月也要回来,而且已经在武汉买房。大家越来越愿意选择务实的方案,武汉离家近,房价没那么高,发展势头也不错。

当然我回武汉也不止是因为离家近,这边同学朋友比较多,有些在法院工作,这对我也会有一些帮助。我现在也在武汉买了房,整个人非常踏实,不像在广州,把工作做完,回到出租屋,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待下去。

回武汉找工作蛮顺利,我们法律工作者,在武汉一直供不应求,所以还比较好找。我离职后,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确定了新工作,而且从法务专员升到了法务经理,薪资也从8500涨到了13000。

我去年从法务转为了律师。公司法务的天花板比较低,只需要对公司相关业务有一定知识储备就够了,身边那些同事都不是法学专业的,跟他们沟通很容易说服他们,这样一来自己不会有很大提升。做律师就不一样,同行很多都是你的竞争者,专业能力不够的话,很难在这个团队长期待下去,它要求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律师,在武汉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但比北上广深要好一些,这种节奏有利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律师这个职业不是短跑,需要你在长时间内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冲劲,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或者过早地消耗掉了你所有精力。

我身边两个同行,都是北大法学毕业,在北京也是在超一线律所工作,他们去年一起从北京回了武汉。疫情期间,他们居家隔离了一个多月,节奏慢下来,他们突然觉得这才是生活,而不是每天忙忙碌碌,除了睡觉就是工作。那一刻他们想通了,觉得没必要一味往上爬,反而要找到一个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没过多久,他们就选择回武汉买房,找了一家心仪的律所,现在生活还蛮惬意的。

【3】希望有更多时间陪在父母身边

Anne 31岁 深漂6年到汉

我在南昌一所211上的大学,大三一整年深圳都有很多企业来学校校招,当时选了一家做公共装饰的上市公司,营销岗位,工资各方面一般,提供住宿,毕业就直接过去了。

那时父母还有亲戚在深圳工作,我和家里人都对大城市有一种光环,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去大城市试一试。深圳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离香港很近,当时我想三年之内去香港读个研究生,相当于有半个留学背景,然后再回到内地小一点的城市做个大学老师。

刚开始也想过在深圳定居。我记得很清楚,2014年龙华一块土地拍出了天价,从那年开始,深圳房价涨得很厉害。我算了一下,要买房的话,如果找个男朋友,两人一起,每个月还贷得1万多以上,需要人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很多人说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之后,下一代可以少努力一点,但下一代他们想在大城市吗,我没必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考虑那么多。

在深圳前三年都挺顺利的,后面几年,当你站在那个环境里,一直不停地被工作生活推动着往前,根本没时间回头去看这些年走的路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走了哪些错路。

2020年疫情,我被封在湖北老家三个多月,那段时间想了很多事情,也给这些年在深圳的生活做了一个复盘。我发现自己完全偏离了当初定的目标,工作压力大了之后,考研的计划就搁置了,银行卡的存款也没有很多。

我家里是两个女孩,妹妹已经远嫁到湖南,从小爸妈在深圳工作,只是寒暑假见一下,后来他们退休,我又去了深圳。2020年在家里和父母相处了很长时间,发现对他们没有很了解。那一年我的舅舅车祸去世了,外公也在相差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内去世,这给我的打击挺大的,发现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我就在想父母还有多少年,可能一场疾病、一场事故之后,亲人之间就再也见不着了,所以就希望有更多时间陪在家人和父母身边。

疫情之前也有回武汉的打算,只是没有下定决心,毕竟在一个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离开成本还是很大的。我已经30岁了,职场上30岁未婚未育的女性不是很受待见,如果回武汉,可能更不受待见。另外我的人际关系都在深圳,在那里也有一些副业,回武汉之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选择武汉这个城市除了离家近,还有一点是它的发展还可以,交通方便,基本上都有地铁,而且武汉这边也有一些大公司。另外武汉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我在深圳那么多年,一直都是那种夏天很热的天气,完全没有四季,感觉没有生活气息。

很多选武汉的人真的是一份对家庭和家乡的情怀吧。

【4】不同年纪,需要承担的责任不一样

Tracy 37岁 北漂17年到汉

我2003年到北京上大学,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在那里待了17年。

大学毕业时没有想过回武汉,男朋友也在北京,年轻时觉得能在那里留下来,去一个新地方还需要熟悉,所以觉得如果能在北京找到工作,那就在北京待着。

我当时去了一家公关公司,工资特别低,一个月两千多块钱,男朋友工资还高一点,大概有七千多。这份工作非常累,每天加班到十点多,那时我住在海淀,公司在朝阳门,每天下班后回到家就十一点多了,第二天一大早又挤地铁去上班。

从这家公司出来后,我去了一家日企的公关部,外企生活特别安逸,压力不是很大,我在那里待了4年多,然后去了吉尼斯。除了第一份工作以外,后面在外企都还算舒服,工作压力不大,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们在天通苑买了一套五六十平的小房子,住了两年多把它卖了,换到望京一个80多平的两居,大概有100万的贷款。2019年生完老二,感觉还得换房子,因为还有老人。

这个年纪如果在北京换房子,把家里掏空了还得背房贷。那年又有疫情,加上中年危机,我非常没有安全感,感觉家庭随时可能陷入泥潭。这个阶段家庭责任比较重,孩子老人都得考虑,所以不能再冒太大风险。

我们在北京有户口,小学就在小区对面。很多人以为北京人考清华北大很容易,事实上只是东西城和海淀的学区这样,朝阳没什么重点学校。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换房子肯定得买一个学区房,这样压力太大了,而且生活质量特别低,八九万一平的老破小,一大家人挤在一起,而且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我有点受不了这种状态。

老人也不愿在北京待着,那我就得辞职看孩子,在北京我们也没什么亲人,万一出点事,没有人可以帮忙。如果到武汉,亲戚都很近,我妈离这里也近,亲人在身边心里会踏实一些。

回来时也纠结了很久,如果我再年轻10岁,在北京有房有车还有户口,会觉得很不错。但到不同年纪,担心的事情不一样,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我跟老公聊过,对我们来说赚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教育,再就是照顾老人的问题,还要兼顾生活质量,你把这些一排,就觉得武汉更合适。

到武汉定居前,我只来这里坐过火车,从来没有玩过,对这个城市可以说完全不了解。但我喜欢旅游,喜欢去不同的地方,加上武汉离老家洪湖也不是很远,就很想在这里尝试体验一下。

我们把北京的房子卖了,老公还在百度做人工智能,暂时还没回来。本来觉得夫妻分隔两地不好,后来发现周围好多这样的,异地甚至异国。他在北京的工作还不错,在武汉找不到比较对口、工资也比较理想的工作,走的话损失比较大。现在他一个月回武汉一两次,也还算频繁。

到武汉后没有不适应,这里生活特别舒适。我和老公都喜欢有水的地方,武汉有长江和各种湖。孩子也有很多可以去玩的地方,周末和高中朋友约着一起出去烧烤,孩子们在一块儿玩,挺幸福的。武汉还有各种好吃的东西,离家人也近,现在我妈跟我住一起,公婆也离得近,他们身体不太好,每年都有了很多时间去看他们。

九派新闻记者 曾宪雯

武汉人口增长趋势(武汉人口为何年增120万)(1)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