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府印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持续壮大绿色新农业,搭建农业科创功能性平台,发展特色种源产业,做强农业品牌,做精数字农业,打造绿色农业高地。

在今年正在举行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万荣指出,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之一,上海崇明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河蟹产业已成为崇明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推进崇明河蟹产业绿色发展不仅事关崇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更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2年上海市两会(2022上海两会)(1)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万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万荣代表介绍道,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是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中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养殖对象。

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河蟹蟹苗种产量890吨,蟹种产量约6.5万吨,成蟹年产量达77.6万吨,全国28个省市区养殖,年养殖总产值约7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水产特色优势产业。河蟹产业已成为全国许多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

目前,上海崇明河蟹养殖面积3.3万亩,占全市的79%,产值5.1亿元。长期以来上海崇明是我国河蟹的重要养殖区,特别是种源方面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上海地区优质的河蟹种源是上海一个重要的名片,所生产出来的河蟹蟹种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区,为上海乃至全国河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多年来,在河蟹种源保护、品种升级、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崇明河蟹的产业并未形成产地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万荣代表详细指出,其产业化发展存在“良种覆盖率低,品种优势不明显”“种源影响减弱,科技支撑不坚实”“品质参差不齐,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不够”“河蟹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足”“专业人才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在万荣代表看来,中华绒螯蟹是上海的特色和名片,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前景,有人才支撑保障,有巨大市场需求,有稳中有升的产业效益。而河蟹产业作为崇明农业支柱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崇明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建议道:

一、提高“江海21”良种的覆盖率,发挥良种优势

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补贴等措施,推动具有上海自主知识产权的“江海21”新品种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推广,从而提高“江海21”的良种覆盖率,彰显上海河蟹产业的良种优势,体现上海河蟹种业的科技实力。

二、推动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保证上海河蟹品质

上海市科技部门加强对高产优质扣蟹培育技术、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河蟹品控技术等方面的集成创新研发和科技投入,建立具有上海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河蟹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体系,保证上海河蟹的稳产、高产、优质和高效,体现上海崇明河蟹产业的科技含量。

三、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养殖技术开发

上海市科技部门加强河蟹养殖生产全过程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温度、溶氧等实时的监控,建立可视化、自动化、循环化、节约化的养殖管理和生产技术体系,为一线河蟹养殖管理提供参考,减轻一线养殖人员的负担,从而保证上海河蟹产业的稳定发展。

四、培养和扶持现代龙企业做大做强

上海市农业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对于符合河蟹种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简化审批流程,为优势企业和团队发展创造宽松和便利条件。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布局,培育1—2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河蟹龙头企业,加快河蟹良种扩繁和推广应用,提升崇明河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政策引领,加强一线专业人才培养

上海市人事部门适当通过政策扶持、经费支持等方式,对来崇明工作的水产专业人才给与一定的政策保障,同时吸引应届毕业生来崇从事水产一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有抱负的水产专业储备科技人才,支撑崇明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建设“东方蟹岛”

崇明区政府利用该区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做成全国河蟹产业链最完整、价值链最完善,创新链最强劲、生态链最有力的河蟹产业集合体—“东方蟹岛”, 形成“一岛三中心”的局面:一是成为在良种选育、养殖技术、营养饲料,品质安全、蟹文化挖掘等产业链方面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二是成为发布中国河蟹产业白皮书、中国河蟹消费蓝皮书、中国河蟹价值指数的产业研究中心;三是汇聚体验蟹塘、品尝蟹味、住宿蟹屋、欣赏蟹景、回购蟹礼等多要素的品蟹消费中心。

(来源:央广网)

编辑:顾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