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一定有一个地方代表着它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表情。在上海,是新天地;在成都,是太古里;在广州,是永庆坊。那么在无锡经开区,当之无愧便是百年周新古镇。


最近这段时间,网上关于周新古镇的文章多出来了。据说是因为重新修缮的周新古镇即将对外开放。不少人期待着沉睡已久的周新古镇续写新的传奇故事!于是乎,杨叔作为生活在无锡的今日头条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自然要去凑个热闹。

其实我原本给本文取的标题是“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可否成为继荡口、惠山古镇之后无锡人必去的又一大文化休闲古镇”,后来我把“荡口”去掉了,“大”字也去掉了,“文化”两字也去掉了。把“荡口”去掉,那是因为荡口古镇仅昙花一现(好在荡口古镇正在二次蜕变),没有“红”多长时间,其他两个词去掉,估计大家都懂得!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

修缮中的周新古镇


我常常认为:是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让人们憧憬江南水乡;又是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无锡是个好地方”,让无数人记住了无锡这座江南小城。以至于在我的潜意识中,在无锡官方曾发布过的众多城市宣传口号中,只有“无锡是个好地方”这一条最好,因为它简单明了,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关键是还容易记住。至于“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则被太湖蓝藻给搅黄了。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2)

话剧《雷雨》剧照


曹禺的话剧《雷雨》,其中有一段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逢。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因为无锡有着他幸福的初恋,残余着他难以释怀的感情记忆。

其实在文人的笔下,周舜卿作为一个传奇形象而广为流传。无锡籍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主人公方鸿渐的家乡是在一个“江南小县”,写的便是旧时的无锡县。书中提到:此县有个“商界闻人”叫周厚卿,在上海开铁铺发了财,又跟同业的同乡组织了一家小银行,名叫“点金银行”,自己荣任经理。小说当然有虚构的部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原型就是周舜卿。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3)

无锡坊间普遍认为,《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原型就是无锡籍民族资本家、“煤铁大王”周舜卿与他的前妻王氏。他的家乡是原无锡县东绛(土夅,以下同)镇,旧时称周新镇。现在在周新古镇的正南面是东绛最大的小区——周新苑,在东绛以周新命名的还有周新路、周新桥等,这些,无一不是在纪念周舜卿和他一手建造的周新镇。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4)

80年代的东绛


这是一座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时期的小镇。相传东绛在明朝时因那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清朝光绪以前是无锡南门外五里湖畔一个仅有几十户农户的小村庄。从东绛走出去的著名民族工商业家“煤铁大王”周舜卿发迹后不忘家乡父老,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在家乡购田地、辟街道、造桥梁、设店铺、办学校,由此形成江南名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取名为周新镇,意为“周家新造的街镇”。也有说一开始取名叫周姓镇,后来才改的周新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新镇曾红极一时。小镇上不仅建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临河民居,还有古桥、祠堂、戏台,以及学校、商铺和工厂。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5)

周舜卿,1852年出生在东绛。16岁那年因家境贫困,于是由本家的族叔介绍,前往大上海的利昌铁号当学徒。据说周舜卿从东绛泥泞的土路上走到临近的轮船码头,因为怕弄脏了鞋子,他是光着脚走了十里路才到码头的。

周舜卿后来在上海滩的发迹,很有传奇性。有说他在路上捡到了一张1000元的现金支票,他竟然费尽周折找到了失主,并将支票归还,因此得到了失主的欣赏。这位失主是个英国人,他非常器重周舜卿的人品,最后把周舜卿请到他自己的店里当经理,三年后,失主不幸亡故,失主的儿子就把店铺无偿赠送给了周舜卿。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6)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7)

修缮中的周新古镇


周舜卿依靠这家店铺,生意一路走红,并先后在国内外开设了多家分店,成为上海滩上有名的“煤铁大王”。发了财的周舜卿,回到家乡东绛,想要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出钱置地百亩,辟街道,建市屋,造桥梁,设店铺,逐渐形成了一条新兴的街镇,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把东绛改名为“周新镇”。

光绪三十年(1904)春,周舜卿又出资8万两银子,专门购买了意大利的新式立缫车96台,在镇上 开设裕昌丝厂。这在无锡的历史上,是第一家机械缫丝工厂。为适应工厂发展的需要,改善职工生活,周舜卿又出巨资,在周新镇西街建南北走向的大道,并在大道两边对称地建造了18间两层木结构楼房,供缫丝厂的职工居住。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8)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9)

光绪三十一年(1905),周舜卿又在周新镇的义庄内创办了私立的廷弼学堂。设3个班级,专门招收丝厂工人的子女上学读书。

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里,周新镇曾经影响了无锡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镇上三百多米长的街市,也曾经是锡南地区最繁华的场所。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的周新镇沿河店铺一个紧挨一个,既有德生堂药材店、稻香村茶食、隆昌南货店、得意楼茶馆、吴信泰漆匠等百年老店;又有诊所、药材店;电灯、电话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日用商品应有尽有,四邻八乡的村民都赶到这里,周新镇繁盛一方。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0)

修缮中的周新古镇


时过境迁,周新镇一度已经被人们遗忘。在我年轻时的记忆中,周新镇已经改回百年前的名字——东绛,除了一条狭窄的河流,一条狭窄的街道,以及两边一些陈旧的房屋之外,几乎看不出那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小镇的本来面目。再后来,东绛这个地名也被“太湖街道”所取代。

当地人告诉我,周新古镇曾经在1980年换过一次新装,东西向的周新直街被拆除,改造成周新中路,原有商店纷纷搬迁。2009年开始,太湖街道为保护好这一方历史遗留古迹、传承延续好历史文化,对周新古镇面积近23亩的核心区块进行了改造和修复。

横跨骂蠡港的周新桥是在八十年代拆除翻造,现在是贯通东绛东西方向的主干道周新路。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1)

修缮中的周新古镇


走近这条百年老街,庙桥港(南骂蠡港)贯境而过,与直街形成十字形街巷,民居依河而建,粉墙黛瓦,码头驳岸,错落有致,保留着典型江南水乡的村镇建筑格局。

京堂桥同样为新建,桥下的建筑是“避尘庐”,传说是周舜卿的别墅。

从避尘庐往西沿闪溪河是俞甲里和杨甲地。当年周舜卿和俞文彬等人的私家豪宅都在这里。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雷雨》曾在避尘庐别墅和周新老街等地拍摄外景。

俞文彬故居为清末时期传统民居建筑,颇具历史底蕴,2003年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俞文彬是周舜卿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曾协助周舜卿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机械缫丝厂——裕昌丝厂和无锡最早的私营商业银行——信成银行无锡分行,为无锡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俞家老宅就在俞家桥下,从斑驳的墙壁及精美的窗花上依稀可以看到俞家老宅当年富丽典雅的模样。据说,镇上还住着俞家的后人。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2)

修缮中的周新古镇


周舜卿故居是典型的晚清江南大宅。现恢复的建筑分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建筑,中路从南北依次由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组成,厅与厅之间分别有大小不同的天井。东路以建有池塘水榭、廊轩、亭子、曲桥小径、花草树木的花园为主。其中并建四面厅、藏书楼、琴台等古式建筑。西路从南到北依次由前花厅、后花厅、前楼厅、后楼厅四座建筑,每厅之间有天井。

而坐落在周新桥东堍的张卓仁故居建于1903年,墙塑门头保存得相当完整,两侧独具民国风味的小洋楼,外壁图案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屋面用本瓦铺设,楼面是广漆地板,历经百年仍平整光滑,典型的中西合璧。

张卓仁是南桥人,著名实业家,人称上海“铁业大王”。1905年任上海英商瑞镕造船厂铁工部总头目,并创办张顺泰铁行、协记远洋运输公司等实业。

周舜卿、俞文彬和张卓仁,是旧时周新镇的三个名人。他们的故居都将被原汁原味地呈现。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3)

这座跨越百年的周新古镇,带着时光的痕迹,伴着岁月的叹息,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人们走来。据说,到今年年底,人们将可以见证周新古镇涅槃重生。然而,这只是一种期待,就如我的标题: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可否成为继惠山古镇之后无锡的又一休闲古镇?作为一名文旅传播者,我拭目以待!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4)

无锡惠山古镇天下之祠(修缮过的百年周新古镇)(15)

▼「About 杨壮波」

60后大叔一枚,人称杨叔,自称“全媒体大叔”,资深媒体人,知名旅行达人,优秀文旅传播从业者,无锡市委网信办公布的首批自媒体大咖荟成员。喜爱旅行和一切与旅行有关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