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伟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智库研究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全面小康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面小康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陈志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伟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智库研究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作了详细介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这部白皮书既是对过去发展的审视和评价,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鞭笞,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白皮书的主题为“中国的全面小康”,其中“全面”二字有着多层含义:一是发展维度的全面,强调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指经济层面的小康,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二是受益群体的全面,强调不是一部分人或大多数人的小康,而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奋斗并共同分享发展盛果,“一个都不能少”全面惠及的小康。三是城乡区域的全面,强调不是城乡分割式和区域分化式的小康,而是城乡区域全面覆盖共同发展的小康。四是个体权利的全面,强调人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发展权利等各项权利得到全面保障的小康。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与制度方面的优势,以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组织领导力和超强的动员力,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合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小康生活的美好向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导广大人民锚定目标、笃行实干,书写了感天动地、耀眼世界的辉煌篇章。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是党领导全面小康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内源动力。

脱贫攻坚胜利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白皮书对脱贫攻坚战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作了回顾,强调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中国共产党将减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领导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堪称彪炳人类减贫史册的伟大壮举和中国奇迹。在历史性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后,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摆在脱贫地区面前的首要任务。要充分重视脱贫地区可能存在的根基不稳、可持续性不足等风险,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长效帮扶机制,重点对认定的500多万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精准帮扶,确保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赶上来,在共同富裕中不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白皮书中有17次提到了共同富裕,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强决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也是新阶段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也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道路是可行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显著的,经验也是成功的,这为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是强大的制度和路径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要加快补足乡村发展短板。白皮书文末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展望,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享有现代化生活,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坚决破除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阻碍和束缚。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均在于“三农”。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之一在于加快补足乡村发展短板,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和引导城市资本、人才、技术进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培育更多更强的乡村现代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多元化增收。另一方面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农村更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尤其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创造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并加快提升服务水平,吸引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二要以深化“千万工程”为引领和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乡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2003,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八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绝大多数村庄都建设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要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补足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短板,全面优化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为发展乡村现代产业提供良好的物理空间和人文场景。

三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坚持“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切实提高农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让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更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投入到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同时,要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配置和统一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于农村,安心于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