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正真正的死亡之谜,到底是死于刺杀还是寿终正寝?

关于雍正之死,清宫档案中雍正朝的《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1)

唐国强版雍正

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对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关于雍正死因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概括起来总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黄智贤版雍正

其一: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

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满门抄斩后,留了个女儿吕四娘逃了出去。后来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等到一个时机,乔装改扮,混入深宫,把雍正帝人头砍了后跑了。这个说法最不可信,当时满门抄斩审核极其严格,不大可能有漏网之鱼,即使漏网,也很难相信武功可以高到进入宫门如入无人之境的地步。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2)

其二:被曹雪芹的恋人竺香玉谋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之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个说法太过无稽,实在是不值一驳。

其三:被宫女勒死;

有野史传闻,雍正九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在雍正睡熟时,用绳缢之,气将绝,用太医张某之药而愈。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3)

其四:中风而死;

这些传说表明,雍正生前因治国严厉招致许多人的怨恨。但是民间传说不是历史事实,这几种说法并不可信。另外,有史学家曾经推论,雍正是突然中风死去的,但尚未拿出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算一说吧.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4)

前四种,大家都已经知道,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能当真

其五:过劳死。

这六种说法中的前四种,大家都已经知道,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能当真。《啸亭杂录》卷一说雍正“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雍正皇帝非常勤政,刚一登基即罢鹰犬之贡,不事游猎,除了去过河北遵化东陵数次外,十三年里就没太出过北京城。这和六下江南的爹爹康熙皇帝和六下江南的儿子乾隆皇帝形成了鲜明。

据统计,雍正处理朝政,从早到晚,寒暑不断,年年如此,没有停息。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三万五千多件,满文奏折有六千多件,都经过雍正帝的亲笔批写,从不假手于人。朱批短的两三字,长的有上千字,累积起来,雍正不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光朱批就写了有三四百万字。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5)

正是由于雍正勤于政事,非常劳累,最后过劳而死。

另一方面,长期贪图女色,乃至乱服春药也可能是导致雍正最终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朝鲜有史料称,“雍正晚年贪图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朝鲜使者在给本国国王的报告中没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击雍正,这条史料当可作为雍正晚年身体亏损的一条辅证。

其六:服食丹药中毒而死。

炼丹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为的是长生不老。丹药,也就是仙丹,是道士们用铅砂、硫磺、水银等天然矿物做原料,用炉鼎烧炼而成。相传,吃了这种丹药就可以长生不老。

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6)

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至少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

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 雍正死前的12天,《活计档》中曾记录:“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要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 黑铅是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100公斤黑铅运入圆明园,之后不久雍正在这个园子内突然死去,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证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药中毒造成的。

雍正为什么杀血滴子(刺杀谋杀勒死)(7)

就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这明显是在为父皇遮丑

雍正皇帝在执掌朝政方面,以求真务实治天下,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的悲剧是不懂生与死的自然规律,迷恋于炼仙丹、吃仙药,一心想长生不老,最后仅以58岁享年,就突然抛弃了金銮殿,永远躺在了泰陵的地宫里。

概括起来,雍正之死,虽死于他的勤劳过度,死于他的纵情声色,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死于他的服用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