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旧银器——这种历史悠久的贵金属制品,已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在国外更是受到市场的极力追捧前不久,在国外一拍卖公司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早期的小银盒器型虽不大,但其精致典雅的纹饰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经过数轮竞拍之后,被一藏家以1000多美元的高价捧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银器的真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银器的真假(古代银器的鉴别)

古代银器的真假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旧银器——这种历史悠久的贵金属制品,已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在国外更是受到市场的极力追捧。前不久,在国外一拍卖公司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早期的小银盒器型虽不大,但其精致典雅的纹饰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经过数轮竞拍之后,被一藏家以1000多美元的高价捧走。

唐代鎏金鱼龙纹银盘

历朝银器工艺呈现不同面貌

旧银器一直是收藏领域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门类,目前一些造型和品质俱佳的旧银器在收藏市场上并不易觅得。

旧银器一般可分为银器物和银饰物两大类。器物类还可细分为饮食器、盥洗器、陈设观赏品、宗教祭祀器等;饰物类可细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臂饰、胸坠饰等。饮食器中有杯、盘、壶、盏、碗、提梁壶等;盥洗器中有盆等;陈设观赏器中有薰炉、香薰、瓶、挂屏、盆景等;宗教祭祀器中有造像、葬具、法器等;颈饰有项链、顶圈、排圈、长命锁等;耳饰有耳环、耳坠等;胸腰坠饰有腰链、腰带、腰牌等。

唐代三层五足银薰炉

我国的银器制作最早出现在商朝,到了西周,银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的银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比以前有了明显变化。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出土的一件带有“越陵夫人”款的银匜,以及一只直径为37厘米、高55厘米、重量达1705克的大银盘,堪称战国时期银器的经典之作。

唐代国人对银的崇拜与追求可以说达到了狂热程度,其原因在于人们对银这种贵金属价值的认可。当时的白银制品深入社会各界,皇室及宗教界上层人士更为器重银器。此时的银器不但数量可观,制作工艺也达到最高峰

宋时银器从宫廷走向民间,但制作工艺无明显提高。元代时间较短,存世的银器也不多。明清时期银器的制作水平及精美程度又达到新的高峰,其制作工艺吸收了历代精华,出现了相当多的传世精品。

明清两代,中国的银器制作技术不仅在质量上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工艺上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技法,这个时期所制作的银器,精致、端庄、典雅,其器形也更加多姿多彩。比如首饰挂件、实用器皿等,因而深受皇室贵胄、庶民百姓的喜爱,被视为富贵的象征。仅儿童胸前银牌、银锁上的“喜鹊登梅”、“童子抱莲”、“天官赐福”、“状元及第”、“五子登科”、“连中三元”、“金玉满堂”、“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长命百岁”等,无不象征着吉祥,寄托着思念。

唐代鎏金双耳银器

银器的鉴定与未来市场行情

银器与其他工艺品一样,同样存在鉴定真伪的问题。银器是用贵金属银制成的,尽管所用材质纯度不一,但必是用含银80%左右的材质制成。而确定真伪的最佳方法是识款。一般来讲,在宋以后的银器上开始有款,银器上的款多为中国文字“纹银”、“足纹”、“足银”等字样。凡是带有此款的均为纯银器。其次,银器上还常有银楼、银匠等名款,然而有些非银器上也打有“足纹”、“足银”字样,但字体极不规范。这是制假者造的假款,往往打在铜镀银器上,此点特别值得注意。另外,要正确区分纯银器与镀银、包银器,这可从银器重量、外观上加以鉴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用新工艺制造出许多“白花花”的金属或涂料,以此制成的器皿在外观上极像银器,但多是一些合金或化学制品。

业内人士张国柱分析说,随着近年来人们怀旧及崇古心态的萌发,同时也随着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理性回归,以及旧银器在古玩市场上的崭露头角,各地拍卖公司也开始积极推出旧银器拍卖,致使旧银器价格出现了上涨趋势。2006年12月,香港富得拍卖公司的一套银器及铜镶银盒底价仅为2650港元,2007年香港书画艺术品拍卖公司又推出一件厚胎银器坐佛和三尊厚胎银器满花释迦牟尼佛像,底价则分别为7920港元和11880港元。

5年前,一只清早期小银盒,在国外拍场上可以拍到1000多美元,但在国内的古玩市场上,四五百元就可到手。再如清代的一只银盘,国外要卖到数千美元,一只小银碗也要卖到七八百元,而在国内,一只元代的银耳环仅花一二百元就能到手。由此可见,随着国际市场白银价格的上升,现在吸纳银器正是最好时机。

清雍正提梁银壶

1、 质地辨伪

金和银以其独特的材质美,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财富的象征。历来被皇家权贵制成精美的器物、饰品。金银器又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使之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为此,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不多,主要来自考古发现,而考古发现又以窖藏和佛教地宫出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金银器达万余件。这些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种类多,年代明确,为收藏和研究古代金银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的成为鉴定金银器的标准器。那么,收藏和鉴定金银器从何入手呢?主要是材料质地的辨伪。与其它质地的文物相比,金银器的材料质地本身具有昂贵的经济价值,一些作伪者为牟暴利,常用铜,仿黄金材料如稀金,押金,以及鎏金、镀金或包金材料来鱼目混珠。长期以来,人们对金银质地的认识和鉴别,形成了一套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入手。

从物理性质上鉴别

(1)首先要看,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金银器中根据黄金含量不同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黄金成色高低。民间流传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口诀。古人认为纯金的颜色应为黄色,细看还略有些冷红色,因此,用"赤金"来表示足金。但绝对意义上的纯金纯银,是不存在的。既是现代采用发达的冶金技术,也只能使金的纯度达到99.95%-99.99%。所以我们在辨别金银器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成色,如果是纯金,颜色应为黄色,如果颜色不正,或中间带有杂质,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一些造假者,在黄金里掺入其它金属,这样肯定影响光泽。一般来说,所掺入的杂质越多,黄金的颜色就越显得越淡。有经验的鉴定专家只要看到其成分,就可以大致断定出黄金的含量,而且八九不离十,要做到这一步,那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多观察,多积累经验才能做得到。

当然,从其颜色上鉴别,只是第一步,是比较粗略的方式。要更加进一步的鉴别金银器,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手,下面将介绍另外的方法。

(2)听也是关键的环节。如果平时我们在看这点上下了功夫,不妨也来听一听,看看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一般来说,黄金是金属中密度较大的,其比重为19.3,只要拿到手里掂一掂,就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压手。正因为黄金特殊的物理性质,落到硬质木板上,会发出"卟卟嗒嗒"比较沉闷的声音;而诸如铁铜之列的,掉到地上会有比较清脆的声响。真金器离地面1米高自然落地,在地上蹦落不超过三下,而伪品则会超过。

(3)注意"扳"。我们看事物时通常要透过其现象看清本质,其中鉴别金银也一样,"扳"也是个重要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以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金丝;可锤炼成厚度仅为0.23纳米的金箔。黄金纯度越高,质地就越软,因此,黄金制品一般易变不易断,假的就易断不易变,如果用牙咬,就会在金面上留下印痕。用一根普通的大头针,也可轻易地划出痕迹。一件金质器物,那在手中,如果在薄弱处或细小处,用手指轻轻扳动,就能觉察到柔软的质感。

如果黄金中加入了其他杂质,那就没有这种性质了。比如加入了铝或铁、银之类的,不是变得硬脆易断,就是成色有大的改变。

从化学性质上鉴别

(1)火烧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金放入火中烧红,取出来后颜色不变。根据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的属性,可进行烧试。如果取出来之后颜色有改变,那肯定是由杂质。

(2)酸滴

根据黄金耐腐蚀的属性,借助化学试测进行鉴定。金化学稳定性极强,硝酸、盐酸、硫酸等都不与之发生作用,仅能溶于王水(盐酸和硝酸3:1的混合剂)中。一般测试黄金采用硝酸作为试剂。先用玻璃棒沾上少许硝酸,然后轻轻的滴抹到器物上,如果面不改色,则是黄金。

我们也可以使用试金石的方法检验,我国古代的金店大多使用过这种方法,现美国大部分银行和金店都使用试金石,并配备了一套已知含金量的标准对牌作参照。

以上所述的火烧和酸滴的方法,是鉴别金银器的最有效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同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件看似真品的精美器件,谁也不会冒险使用这种方法,因此,鉴别金银器的重点还是应放在物理性质的鉴别上,好在金银器天生丽质,比较容易辨别其真伪,作伪者要仿冒,是要经过一番功夫的。另外,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化学光谱定性分析法等。科技手段检测准确度高,并能知道金、银的成色。

清乾隆银錾花梵文贲巴壶

2、 年代辨伪

金银器不同于其它文物,如钱币、陶器等,在出土时都有较明显的时代标记,对于金银器的断代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从铭名上判断,在唐代以前的金银器中,有铭文的很少,而到了宋元以后,在金银器上刻铭文已变得很流行,如果同时出土的金银器上无铭文,可以根据有铭文的器物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其年代。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捉摸,我们还是可以一件件金银器上寻觅到历史的足迹。

最早的商代黄金制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这时期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有清新活泼的特点。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在细上下功夫,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里。尤其是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

唐朝时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的汲取域外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掌握各时代金银器的主要特征以后,对于辨伪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