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

陈胜、吴广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经过无数义士的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强大的秦皇朝,却又引发了以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为主的军阀混战,最后以刘邦集团打败项羽集团、刘邦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汉朝而告终。其间,多路义军活跃在战争舞台上,当秦皇朝覆灭后,这些义军成为割据军阀,参与刘项两个大军阀的斗争,力量此消彼长,逐渐都被刘邦消灭。张耳、陈馀就是秦末赵系集团的实际统帅。下面的故事,叙述了这两大军事首领间的恩怨情仇。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2)

一、刎颈之交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年少时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因故逃亡到外黄。外黄有个富家小姐,出嫁后不堪丈夫虐待,离家出走,经人撮合,改嫁张耳。张耳抱得美妇归,也获得了不菲的嫁妆财物,成了富翁。有了钱,不愁生计,天天交游,结纳一大批天下豪杰,其中认识了布衣刘邦。又做了外黄县令,更有声名。

陈馀是张耳的小老乡,饱学儒术,听闻张耳的声名,慕名拜投张耳门下。张耳年长陈馀,陈馀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张耳也十分器重这位年轻的饱学之士,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为刎颈之交。

秦灭魏,广罗天下名士为新皇朝服务,听说张、陈二人,便悬赏征求。张耳、陈馀不愿做秦朝的官吏,隐姓埋名,相携南下陈郡,屈身乡间做了看门人。

一次,陈馀因过错受到乡吏的笞打。陈馀几次想翻身杀死乡吏。乡吏没有发觉陈馀的图谋,张耳在旁看出了他的心思。

张耳心里着急,上去踹了一脚陈馀,大喝:“你这小子,该打!”

陈馀听了,心知肚明张耳的意思,忍辱受完笞责。

待乡吏离去,张耳拉着陈馀躲在桑树田里数落了一通:“始吾与汝何言?今受小辱欲杀一小吏乎?”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3)

张耳所言,正如那句老话所讲,“小不忍则乱大谋。”也许在秦灭魏之时,张、陈二人已经谋划着反抗秦廷了。

二、献策陈胜

秦二世二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很快向西攻占陈郡,兵力发展到数万人。

蛰伏陈郡的张耳、陈馀终于出山,主动拜谒陈胜。陈胜知道二人是天下名士,大喜过望,奉为上宾。

当时陈郡的名门望族纷纷建议陈胜自立为王。这些人说:“陈将军披坚执锐,率义军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功德无量;且督率天下诸路义军,不可不为王,请将军自立为王!”这当然是土豪为了保全身家财产,吹捧巴结陈胜,以博取欢心。陈胜请来张耳、陈馀,听他们的意见。

张耳、陈馀眼光更远,志向更大,他们为陈胜献上成就帝业的策略,他们说: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疲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4)

张耳、陈馀的建言颇有见地。

他们指出秦的暴政在于侵吞六国,损害了贵族的利益;繁重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损害了平民的利益,这个政权不得人心,推翻它,顺天应人,你陈胜发动起义,是天下最大的公心。

同时又指出斗争刚刚开始,才取得一点点战绩,便急着称王,你陈胜又暴露了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由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变为劣势。

张耳、陈馀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军事规划:不称王,将斗争进行到底,率领大军直捣秦廷老巢,同时派人到各地扶立六国旧贵族,广结盟友,共同对付秦廷。如此,你陈胜的作战对象就只剩一个秦廷,原六国版图上的城池可不战而克。推翻秦廷后,向六国旧贵族发号施令,他们依靠你陈胜的力量复辟,感恩戴德,不能不尊奉你的命令,如此天下归一,帝业可成。

张、陈二人果然是富有政治眼光的天下名士,如果陈胜采纳他们的建议,也许要重写历史。以后,项羽、刘邦都是采取了这个政治路线,项羽推翻了秦廷,刘邦又打败了项羽。

可是陈胜不听二人的建议,急不可耐地在陈郡建立张楚政权,称王。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5)

三、赵系义军

陈馀年轻气盛,有进取心,自己的建议不被陈胜采纳,看清楚了陈胜的短目浅光,自觉跟着陈胜难有施展,与张耳合计,提出向北发展攻城略地的战略主张。

陈馀上言陈胜:大王举兵伐秦,关注进军咸阳,未睱顾及黄河以北的原赵国版图,我曾经游历赵国,熟悉那儿的风土地形,又与当地豪杰交好,愿领军渡河北上攻略赵地。

陈馀的目的,是拉出一支部队,另求发展,但也符合陈胜的利益。于是陈胜分出三千人马,作为北伐军,由自己的亲信陈郡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只给张耳、陈馀左右校尉的职务,下令北伐。这支军队,成为日后赵系武装集团的基本部队。

武臣等渡黄河,发展势力,先是政治攻势,首先向当地豪强集团揭露秦廷暴政:北有长城的劳役,南有岭南的兵役,苛捐杂税,疲惫民力,加以严刑峻法,冤囚遍地,民不聊生;接着又宣传陈胜起义战争的发展形势,陈王已占据大片国土,建立了张楚政权,万民响应,杀官吏,占城池,建不世功勋,起义军主力部队百万人进逼咸阳;最后号召豪强们抓住机遇建功立业。

这显然也是张耳、陈馀的政治策略,政治攻心为主,不战而屈人之兵。

经过一番宣传鼓动,豪强们觉得有理,纷纷倾囊支持,武臣的北伐军很快发展成一支数万之众的军队,武臣号武信君,攻占赵地城池十余个,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6)

四、兵不血刃

北伐军攻占十几个城池后,其他城都在拼死固守,武臣再难有所进展,遂转向东北进军现在的山东地区。大军进至范阳县,县令徐公准备固守。范阳人蒯通求见徐公。

蒯通见了徐公,大声嚷道:“听说徐公快死了,我特来吊慰!”

徐公听了正在诧异,蒯通话锋一转,又说:“恭贺恭贺,徐公得到我蒯通相救可以复生!”

徐公问道:“先说为何吊我?”

蒯通道:“徐公守范阳县十余年,执行秦廷苛刑峻法,杀人无数,伤人无数,仇家无数,可是至今无人报复徐公,为何?畏惧刑法也!

“如今天下大乱,秦廷刑法再难施行,徐公仇家可无所顾忌争相报仇于徐阶公矣!徐公命不久矣,故来吊慰。

“当前,武信君大军兵临城下,徐公拚死固守,城中的少年必定争相击杀徐公,以逢迎武信君。如若徐公派我会见武信君,定转祸为福!”

徐公听罢,再无他法,请蒯通代表自己会见武信君。

见到武信君,蒯通直说:“我以为靠攻杀血战占领城池不是最好的办法。我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传檄而定千里的策略。”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7)

武信君请蒯通明示。

蒯通说:“范阳徐公固守所依靠的部队,都是些贪生怕死,贪恋富贵的人,根本没有战斗力,徐公心知肚明。他早就意欲投降献城,而有所畏惧者,在于担心遭到您武信君的诛杀。如此相持下去,城中少年为博求功勋,不免先诛杀徐公,固守范阳城,坚决抵抗。不如现在先拜封徐公为侯,徐公献城于阁下,城中少年也不敢妄动;再令徐公乘车驱驰于燕赵诸城郊野。陷于绝境之中的守城官军见了徐公,都知道徐公早以献城保全性命,封侯赏爵,定然纷纷步其后尘,争相献城,这就是所谓传檄而定千里。”

武信君拍手称好,立即让蒯通带上印信拜徐公为侯爵。赵地先前固守的城池听说这个消息,先后献城三十余座。北伐军尽占原赵国的土地。

有军队,有土地,有人民,割据一方,军队效忠于己,武信君俨然已成割据一方的诸侯。因他的军事占领区大多是赵国版图,所以称为赵系义军。这一系统的义军,前期以武信君为统帅,张耳、陈馀是其左膀右臂。

五、另立山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赵系义军进至邯郸时,传来了陈胜义军主力部队失利的消息:陈胜派遣的前军主将周章在咸阳附近作战失利,全线溃退。又听说陈胜听信谗言,不断诛杀将领。张耳、陈馀想到当年陈胜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且不任命自己为将,心生怨恨,计划脱离陈胜领导,自立山头。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8)

张耳、陈馀拜见武信君,说:陈胜自立为王,他开了先例,为王者不一定非是六国之后代;将军阁下,以三千人渡河北上,实力不断扩大,占据三十余座城池,是黄河以北唯一的义军领袖,不称王便无法镇守。而且,陈胜冤杀了那么多在外领兵的将领,您回去了,也不免于祸。不如自立为王。

武信君听从二人建议,遂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劭骚为左丞相,派人向陈胜报告。

陈胜大怒,下令族诛武臣、张耳、陈馀等人,准备出兵讨伐。陈胜的相国房君建言道:“秦廷未亡,又诛杀武臣等人的家人,等于又生出一个秦廷。事已至此,不如索性承认武臣为王,让他迅速出兵咸阳。”

陈胜听了,觉得有理,便软禁武臣、张耳等人的家人,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陈胜派使者祝贺武臣荣登王位,等于承认了他的王爵,随即催促他西进攻秦。

张耳、陈馀再次献策:陈胜承认武臣的王位系逼不得已。如果赵王帮陈胜灭掉秦廷,陈胜必定掉转矛头攻击赵国。当务之急,是加紧扩充自己势力,不要西进击秦,而是向北占领原燕国地区,向南占领黄河以北广大区域,将黄河以北至大漠所有土地囊括手中。如此,南有黄河天险,北有燕赵土地,兵多将广,物资充沛,即使秦廷已灭,陈胜也无法制服赵国。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9)

赵王采纳二人策略,分三路攻城略地:韩广向北攻占原燕国土地,秦降将李良向北攻占常山郡,张黡向西攻占上党郡。

六、分裂

上行下效。韩广进军燕地,自立为燕王。赵王暴怒,与张耳、陈馀一起,讨伐韩广。赵王亲临前线,有一天单独外出,离营过远,被燕军俘获。韩广拿赵王要挟张、陈,要求分赵国一半土地方释放赵王。每个派去谈判的使者都被韩广杀死,非要土地不可。张、陈毫无办法。

赵军中的一个伙伕向同舍的人夸下海口,说能从燕国讨回赵王。舍友们都笑话他臆症了。

伙伕单独一人来到燕营,直接求见韩广,见到后先问了一句:“将军知道我此行目的么?”

韩广哈哈大笑:“你想讨回赵王!”

伙伕一脸严肃,问:“将军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人么?”

韩广道:“贤人也!”

“知道他二人意欲何为么?”

“想救得赵王!”

伙伕冷笑道:“将军实不知二人志向。武臣、张耳、陈馀三人,驰骋赵地,下数十城,有南面而王的志向。您以为他们仅仅以卿相终其一生的就满足么?人臣与人主岂可同日而语?只不过赵地刚刚占领,形势被定,张、陈二人不敢与武臣三分赵地各自为王,只能暂时依资格奉武臣为王,以拉拢赵地人心。如今赵地已克服,张陈二人也想分赵地而称王,只是时机不到。现在赵王在你们手中,他二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人杀赵王。赵王除去,张、陈二人分赵地自立而王。一个赵王尚且不把将军放在眼里,若以二位贤王左右配合,以你杀赵王之罪兴师问罪,我看,燕国灭亡的日子也不久了。”

韩广认为伙伕讲的有道理,于是放归赵王。

再说李良,本是秦廷将领,投降了赵王,这次被派出略取常山郡,军事进行得很顺利,占领常山郡,回报赵王。赵王又派李良经井陉西征太原,到井陉口,遇秦军扼守,不能前进一步。相持间,李良的探子俘获了一个秦军信使,搜出一封二世皇帝写给井陉秦将的信,里面有言:“李良曾效忠皇帝,得处高官显位,若能反赵归秦,郝免李良叛国之罪,使其富贵。”

李良得到这信,心里多少有些涟漪,因为当时秦廷与义军的胜败未分,归秦还是降赵,有些拿不准当,但对这信件又将信将疑。其实,这信件的确是井陉秦将伪造,目的是诱降李良。

思来想去,还是降赵。井陉秦军强大,自己兵力不足,李良回邯郸请援军。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0)

半路上遇到赵王仪仗队的骑士拥着车驾而来。李良赶紧下马伏道旁行礼。

车驾里非赵王而是王姐出外游乐。王姐也不知道旁伏着的是将领,只派了一个小卒来答礼。李良方才起身知道是赵王姐姐的仪仗。李良心中不忿。想来自己本是秦廷将领,屈居草寇武臣之下已不自在,今日又为一妇人行礼,越想越气。手下的军官也鼓动李良追杀赵王姐姐,反赵归秦。李良索性带军追上王姐的仪驾,把百十人杀个精光。

杀了赵王的姐姐,等于决心与赵王决裂。李良带军偷偷杀回邯郸。一时间,邯郸城血雨腥风,赵王武臣和左丞相劭骚猝不及防,被杀;张耳、陈馀及时得到消息逃跑,才捡了性命,逃出邯郸。二人边逃边收拾散兵游勇,得了数万人,逐渐缓过神来。

张耳的门客给出主意:你张耳和陈馀本不是赵国人,当前遭遇失败,不易受到赵人的拥戴。不如寻找赵国旧诸侯之后,立为赵王,则新赵王感恩,赵国人感义,如此可以建立功业。

张耳、陈馀便在民间找到原来赵国贵族的后人赵歇,立为赵王,以邯郸北边的信都为国都。

李良来攻,张耳、陈馀大败李良。李良占不得便宜,归降章邯。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1)

七、钜鹿之战

秦将章邯自陈胜起义以来,领兵讨伐,先后打败陈胜三支主力周章方面军和吴广方面军以及项梁方面军。他的战略是,边走边打,哪里有火去哪里扑火。章邯见黄河以北赵系义军发展迅猛,兵锋随之北指。渡过黄河,前进至邯郸。在章邯眼中,义军不过是群田鼠,遂采取逐鼠填洞的战术,一边攻击,一边毁掉当地的城池,让义军无险可防,无城可守,在旷野中被逐次绞杀。他驱赶当地人民,南迁至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又动摇了赵系义军的群众基础。

张耳与赵王歇走投无路,躲进钜鹿城。秦将王离,名将王翦之后,率军围困钜鹿。陈馀收集常山郡的散兵游勇,得军数万,驻扎在钜鹿之北,不敢前进。

章邯负责后勤补给,驻邯郸南,在漳河与邯郸间筑起一条大道,两侧筑墙防御,运输粮食供给王离。

王离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紧攻钜鹿危城。城内兵少粮食几乎吃尽。张耳数次派人请陈馀增援。陈馀自度难敌秦军,不肯前进。张耳困守数月,情绪几乎崩溃,把怨气撒到陈馀身上,派张黡、陈泽去斥责陈馀。

张黡二人偷偷出城,逃入陈馀军中,见了陈馀,很不客气,说:“右丞相张耳托在下捎话‘我与你陈馀本是刎颈之交,如今大王与我张耳旦暮且死,而你拥兵数万,不肯相救,你的所谓同生死到哪里去了?如若你信守昔日同生死的诺言,为何不与我一起抗击秦军?幸许还有一二分胜算!’”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2)

陈馀听了,挺委屈,答道:“我按兵不动,主要考虑寡不敌众,进军无异于白白送死。我不与张丞相共死,只是为了将来为大王、张丞相报仇。今若一定共死,不过是以肉委饿虎,有什么用!”

陈馀的话有道理,但大王和张耳又不能不帮,张黡二人也左右为难,只能说:“现在情势危急,还考虑什么,为了讲诚信,你死也得出兵!”

陈馀无奈,拨出五千人马给张黡、陈泽。二人带着五千人,冲向敌阵,瞬间就被秦军吞没了,像一盆水泼向大漠。

秦军围困钜鹿,燕系义军、齐系义军、楚系义军都来救援。张耳之子张敖也凑集万余人的部队来救。不过,各系义军,包括张敖,都驻扎在陈馀营旁,谁也不愿意先出击救钜鹿。只有楚军统帅项羽,在邯郸不断与章邯交战,几次截断秦军的粮道。王离的部队立即陷入饥荒,士气低落。

项羽趁势北渡漳河,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大败秦军,章邯败退。这时,其他义军才敢围攻王离率领的秦军残余,活捉王离。王离刚烈,找个机会自杀殉国。

这一仗,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决战,彻底打败了秦军主力,此后秦廷一蹶不振,直至灭亡。这一仗,也救了赵王和张耳。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3)

八、反目成仇

无论出于任何动机,陈馀见死不救是无法掩盖的事实。张耳怒,陈馀尴尬。

惊魂甫定的赵王歇、张耳出了钜鹿城,先感谢各路义军。张耳见了陈馀,气不打一处来,痛斥陈馀,又问张黡、陈泽安在?

陈馀道:“张黡、陈泽非要让我派兵救援,无奈之下,拨给他二人五千人马,早陷没秦阵了!”

张耳冷笑道:“怕二人并非秦军所杀,而是你大将军所为吧?”

陈馀有苦难言,况且本身也惭愧难当,只得叉开话题,说:“没想到张丞相对我如此怨望。我陈馀难道是贪恋兵权的人么?”说罢,解下大将军印信,推到张耳怀中。

张耳登时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接受印信。

陈馀转身去了厕所。

张耳正在发愣,手下一个门客走过来,悄声道:“丞相,臣闻‘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陈将军把兵权交给你,你不收,违背了天命,不祥啊!快收下!”

张耳想了想,拿过印信,挂在腰间。正挂着,陈馀回来,看到这一幕,悲愤难耐,起身离开。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4)

张耳持将军印信,把陈馀手下的几万军队收为己有。陈馀带着几百个亲信,离开张耳,跑到河泽中渔猎度日去了。

从此,二人反目成仇。

九、痛下毒手

赵王歇再次回到信都做赵王。张耳获得赵系义军的指挥权,随从项羽入涵谷关进军咸阳。

这时,刘邦已经占领了咸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项羽坑杀二十万章邯降卒,鸿门宴,项羽入咸阳,诛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

大秦被推翻了,革命成功了。项羽以盟主身份分封诸侯,主持切割天下这块大蛋糕。

张耳昔日多所交游,朋友多,人缘好,大家都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项羽也素闻张耳贤名,遂把赵国划出大片土地给张耳,封常山王,治信都。如此信都除了赵王歇,还有常山王张耳。

陈馀真的寄情河泽渔猎吗?没有。他的门客不断游说项羽,为他邀功请赏,说陈馀与张耳一同为赵国的解放做出贡献。项羽稍加思虑,认为陈馀虽有功,但未跟随自己西进咸阳,况且听说陈馀目前在沧州南皮县一带游逛,于是便把南皮等三县土地分给他,封他做了侯。又迁徙赵王歇居住在代地,一个北部偏僻的小县。

陈馀大怒不己,道:“我与张耳功劳一样大,张耳封王,我却封侯,项羽不公平!”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5)

面对分配的不公,陈馀决定要折腾一番。

陈馀力量不足,派出使者夏说联合齐王田荣。田荣不服项羽,有反楚的打算。夏说传递陈馀的话对田荣说:“项羽分封诸侯不公平,把好的土地分给自己的亲随部将,把原来的六国诸侯都迁往偏僻地方。望齐王借给我军队,连同我南皮三县的军民,愿为你齐王效劳!”

齐王田荣也打算找一个反项盟友,就借给陈馀兵马。陈馀剑锋直指张耳,他倾巢而出,进击张耳。张耳兵败,投奔刘邦。此时的刘邦正忙着争夺函谷关内的土地,军阀混战,斗得不可开交。听说张耳来投靠,大喜。

陈馀重新占领赵地,迎回赵王歇。赵王感激陈馀,让陈馀做代王。陈馀并不去代地上任,而是留在赵王身边辅政,他感觉赵王过于懦弱,有必要辅弼。陈馀成了赵地实际的统治者。

次年,刘邦攻打项羽,拉陈馀入伙。陈馀回道:“合伙可以,先杀掉张耳!”

刘邦无赖成性,办事不讲什么诚信,他找了一个和张耳相像的人,砍了头,送给陈馀。陈馀没心机,信以为真,出兵帮刘邦击项羽。结果刘邦在项羽老巢彭城一败涂地,惊慌逃窜。陈馀发现张耳没有死,怒与刘邦决裂。

刘邦对项羽定的十大罪(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16)

次年,刘邦与项羽的争斗已经逐渐进入决战阶段。刘邦自己领兵与项羽在南线对畤,任用韩信为大将军,率军沿北线一路向东,先攻占魏系军阀的地盘,兵锋直指赵系的陈馀。而张耳,是韩信北路军的副手。张耳与陈馀在井陉相遇,双方都仇红了眼。

韩信使出著名的背水阵,击杀陈馀,又诛杀赵王歇。刘邦顺势立张耳为赵王。张耳成了赵系最终的获利者。他的王座之下,刎颈之交的昔日好友陈馀,已成枯骨。

张耳又过了两年,病死,王位传给儿子张敖。张敖娶了吕后的女儿为妻,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多少给了自己一些安全保障。

十、陈馀祠

今日,我游览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口,当年发生背水一战的地方,竟然发现此处留有一座陈馀祠。祠堂对他的评价很高,说是为赵王尽忠死节,是刚烈之士。当地人为他建祠,可见他还是受到欢迎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古来贤士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果永无定论,还要靠各位看官自己评判。

作者:秦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鱼羊秘史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