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系统只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却是元气所在其好坏,不仅直接关系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亦关系整个社会与国家的转型命运国内外教育改革探索风起云涌,本专栏以“新教育”为名,诚邀一线老师、校长与教育研究者介绍您所了解或正在实践的新教育,或来信讨论您对教育的独到看法稿件请在2000字以内投稿邮箱:3067912257@qq.com,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新教育的书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新教育的书籍
编者按
教育系统只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却是元气所在。其好坏,不仅直接关系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亦关系整个社会与国家的转型命运。国内外教育改革探索风起云涌,本专栏以“新教育”为名,诚邀一线老师、校长与教育研究者介绍您所了解或正在实践的新教育,或来信讨论您对教育的独到看法。稿件请在2000字以内。投稿邮箱:3067912257@qq.com。
曾担任过《新教育评论》杂志主编的陶行知先生,用“自新”“常新”“全新”来概括新教育的特点。这里说的新教育,其实就是编辑先生希望介绍的广义“新教育”,形容词意义上的“新的”教育,而不仅是我和同事们在中国探索的新教育实验,也不是作为一个教育传统的新教育学派。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前不久BBC中英教育PK的纪录片,多少反映了英国社会对于教育改革的焦虑心态。而国内无论是以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课程变革、以杜郎口为代表的课堂变革,还是民间的华德福学校的探索、在家学习的“教育自救”式学校的兴起,百花齐放,让人们有点目不暇接。
全球教育变革正风起云涌
我将应约在“新教育”专栏介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分析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好在我有言在先,会通过这个栏目,邀请海内外学者共同撰写专栏文章,把世界各国的“新教育”风景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既以“新教育”为专栏名称,不妨先了解一下何谓“新教育”。曾担任过《新教育评论》杂志主编的陶行知先生,用“自新”“常新”“全新”来概括新教育的特点。与他同时代的陈独秀、蔡元培、陈鹤琴等也都回答过这个问题。这里说的新教育,其实就是编辑先生希望介绍的广义“新教育”,形容词意义上的“新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我和同事们在中国探索的新教育实验,也不是作为一个教育传统的新教育学派。“新教育”专栏介绍的新教育,其实就是目前国内外风起云涌的教育变革探索行动的统称。
我的理念与实践
在介绍各种各样的广义上的新教育之前,我还是非常愿意在专栏的开篇,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新教育传统与中国新教育实验。
1889年,当英国教育家雷迪在他的家乡德比郡的一个小镇上,建起艾伯茨霍姆学校时,他肯定也不会想到,以这所小小的学校传达的教育理念,以这所学校为标志的“新学校(教育)运动”,作为一种草根自发的教育实验,成为影响整个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一个起点,甚至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也成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哲学起源。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伟大学校都属于新教育派系,或与新教育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尼尔的夏山学校、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等。教育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从罗素到佩西·能,从蒙台梭利到皮亚杰,从怀特海到杜威,也都深受新教育思潮的影响。
1997年,我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为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文化等工作。有感于全社会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批评,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也出于对区域教育变革的期待,我开始系统思考理想教育的模样。
2000年,我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比较系统提出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标,由此拉开了新教育实验的帷幕。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正式命名,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一个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由此正式展开。
我发起于21世纪初叶的这场新教育,也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行动,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为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新教育”,我们不妨称之为“新教育实验”。
当然,我们在行动中也越来越鲜明地有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以理想主义和田野行动为主要特质的新教育实验,在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唤醒教师的生命激情和教育梦想的同时,特别强调田野意识与行动精神,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育”等行动,以及“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读写绘、生命叙事剧等创新课程、职业认同加“三专”模式的教师成长等,努力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经过15年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国有近60个实验区、近3000所实验学校、300多万学生参与其中。2008年,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沸腾的中国教育改革》系统介绍了新教育实验;2014年,新教育实验入围卡塔尔基金会评选的“世界教育创新奖”(WISE)15强。麦克劳希尔教育集团系统引进了《中国新教育》等十余部著作的全球版权。
新教育实验有两个重要的愿景: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路径,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成为扎根本土的教育流派。
在推进过程中,新教育实验对区域教育发展和师生成长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以江苏海门市为例,作为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典型,海门连续几年教育质量名列江苏省前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2014年,海门新教育培训中心就接待了全国自发前来学习培训的18000名校长和教师。而《中国教育报》评选的“推动读书十大年度人物”,每年都有新教育的教师从全国1500万教师中脱颖而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评价说:“事实证明,这种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与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师生所处的生存状态极其符合,切实促进了学校以及师生的真实生动的发展。”
经过新教育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未来,新教育实验学校培养出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这,就是我们新教育人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