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著名的黄梅戏老艺术家潘木兰老师,在2015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专著《黄梅戏声腔研究》一书中载:“明朝中叶(约1520年以后),昆腔开始盛行,黄梅戏声腔系统就在这个南北曲系统的孕育中渐现胚胎……”

黄梅戏是安徽还是湖北黄梅地方戏(黄梅戏的声腔何时开始孕育的)(1)

《黄梅戏声腔研究》封面

安庆盛行昆曲是在明万历年间,桐城藕山人(今属枞阳)阮自华(字坚之)因自幼喜好“歌、诗”,十八岁就与戏曲家张凤翼、屠龙、戏曲评论家潘景升等有交游。万历二十六年(1598)阮自华中进士后举家迁往安庆。

万历二十七年(1599),阮自华初任江西饶州推官,饶州任官期间,他不仅与戏曲家汤显祖有过交往,而且还接触了真正的弋阳腔。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阮自华又被委任为福建福州推官。在福建福州,阮自华结识了被称为闽剧鼻祖的曹学佺。

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秋,由阮自华组织并邀集了闽、浙、皖等以及琉球等地的诗词、戏曲等爱好者七十余人,这中间包括戏曲家屠隆、福建闽剧鼻祖曹学佺、福州的昆曲爱好者陈一元、藏书家徐、诗人邓原岳、精通音律的曲家陈鸣鹤、谢在杭以及徽州府著名布衣诗人、戏曲作家吴兆等各位戏曲音乐名流,当然还包括福州当地的官宦文人等,一时间“梨园数部,观者如堵”;斯文雅集,尽现榕城风流。

万历三十二年(1604)阮自华从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一时间安庆“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颃矣”。

黄梅戏是安徽还是湖北黄梅地方戏(黄梅戏的声腔何时开始孕育的)(2)

潘之恒《亘史•杂编叙曲》

阮自华举家迁居安庆后,在怀宁黄梅山置有“别业”,其接触过昆曲、高腔等戏曲,由于其精通音律,其诗《吴中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用韵》就写了“清曲度蓬莱”的经历。

阮自华对戏曲的新声十分敏感:其在诗《城北原》序中就有这样记载:“高调时创新声,发喉高唱,若破云表。”;他在诗《集王都尉宅观剧》中有诗句:“蘂宫百戏萃神仙,妙伎新声接辅筵。”

如果对戏曲“新声”的兴趣,是创造新的声腔的灵感,那么能亲自演唱就是检验“新声腔调”成果的必然条件。

明代诗人、戏曲爱好者冯梦祯在《与阮坚之》中写道:“忆壬寅(1602年)岁,再晤足下吴阊,夜班歌呼。”崇祯六年(1633),二十二岁的方以智(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拜望已经70多岁的阮自华,从之听讲《离骚》,方以智并在《膝寓信笔》载:“吾郡阮坚之先生每日读书有课,虽宴客、演剧,彼自翻书。”方以智在其的影响下,“曾化名吴石公,作《锦缠玉》传奇,亲教伶人”。

黄梅戏是安徽还是湖北黄梅地方戏(黄梅戏的声腔何时开始孕育的)(3)

方以智并《膝寓信笔》

由于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知妙伎识新声,能歌会演。这一切都是创造新的新声腔调必要条件。正是由于阮自华具备这些“创新”的必要条件,所以才有“田野美歌谣”的产生。由于阮自华晚年居住的怀宁黄梅山,其所创造的“新声腔调”流入民间后,被广为传唱,后被民间称为“黄梅调”。

潘木兰老师在《黄梅戏声腔研究》一书中说:“黄梅戏得天独厚的生于戏曲之乡安庆,得到了京剧、徽班、徽戏的滋润。”

黄梅戏是安徽还是湖北黄梅地方戏(黄梅戏的声腔何时开始孕育的)(4)

结项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