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岳阳县北部一个叫水圳的小山村,与中洲相隔一百多公里,在我童年的印象中,中洲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岳阳中洲凌云塔(岳阳中洲凌云塔)(1)

初晓中洲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洲是围垦洞庭湖而成的堤垸,所以血吸虫泛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备受血吸虫的侵害。“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为消灭血吸虫寄生体钉螺,岳阳县在中洲垸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螺卫生防疫运动,我们的父辈和兄长们参与其中。那时,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种灭螺劳作。因此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叫中洲的地方,那里有很多钉螺,需要有人去灭掉。那时因为年龄小,也由于方言的关系,对于岳阳地区的另一个地名“汨罗(岳阳县方言也读‘mieluo’)”与“灭螺”的关系一直不甚明了,直到上了中学才知道二者的区别,一个是地名,一个是一种劳作。

岳阳中洲凌云塔(岳阳中洲凌云塔)(2)

中洲位于岳阳县境西南部,原为洞庭湖洲。湘江入洞庭湖口于汨罗市新塘乡荞麦湖处分为东西两支,洲处其中,故名中洲。1976年筑中洲大堤,围湖造出了4.3万亩肥沃的田土,1.5万亩养殖水面,名中洲垸。1978年、1982年为建造铁山水库,将库区原住民分两次移民到中洲,初名红旗、兴旺两公社,后合为中洲公社,1984年分为中洲乡与兴旺乡,1995年3月合并为中洲乡。

当年为建铁山水库,只好将库区内的乡亲们移民至中洲。移民们对铁山水库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他们舍弃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故土,移民中洲后,所在的村名、生产队名都依照原来家乡的名称命名,以示对家乡的怀念;第二,移民后还要经历水土不服、风灾、水灾、鼠灾、旱灾、虫灾、血吸虫等自然灾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据说有人为节省搬迁费,将自家的箱柜之类的木器以及家畜,用自制的竹排放入小河任由它向下游漂。他们想,自己的家乡在中洲上游,水是流向中洲的,等这些物品漂到中洲后再捞起来,就节省了搬迁费。这是一个听来可笑却又辛酸的故事,当时还有不少人跟风,直到见识稍广的大队干部制止了这些行为。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两三代人的奋斗,中洲如今已变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正如岳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岳阳楼、慈氏塔一样,中洲也有一座古老的宝塔——凌云塔,但知道宝塔其名的人是寥寥无几,好在中洲才一座宝塔,提到宝塔都知道所指。

凌云塔位于湖南省岳阳县中洲宝塔湖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中洲处于湘江流入洞庭湖的入口,水流湍急,水患不断,翻船事故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地官员、地方乡贤筹资修建此塔,企求镇住妖孽水怪,保一方平安。塔高32.04米,占地52平方米,是湖南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之一。在过去人烟稀少的时候,隔十里之遥,人们就能望见宝塔。台基高1.56米,八方,须弥座式。塔身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七级,中空,每层飞檐起翘,翘首多饰卷云、凤鸟、瑞头兽,层层各异。每层檐角原挂有铜质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风铃被盗,此后再无人见过。

岳阳中洲凌云塔(岳阳中洲凌云塔)(3)

沿塔正南石阶之上,有一拱卷形石门。拱门之上嵌一石匾,匾刻三字,因一字被毁损,只识得“雲塔”二字。问过度娘才知道,被毁损的一字为“凌”字。室内外圆内方,径深1.65米,约有5米见方的开间,素雅平整,石气森森。塔内每层有石梯10级,盘旋而上,可供人登临眺望。塔逾高,空间逾小,塔壁也逾薄。七楼北壁内嵌一神龛,龛长0.56米,宽0.32米,龛内为一浮雕石像,其左手平托一元宝于胸前,右手高擎着一支朱笔,笔尖正对着龛楣上刻有“文光射斗”四字的扇形石匾,足踏腾龙。传说石像雕的是毛田卢塅茅山学法道师卢文光师爷,据传他有法术除妖,能保一方水土平安!内顶中心处,绘有道教“太极图”。显示此乃一座与道教有着深厚渊源的“文塔”。

此次前来中洲,是为移民此地四十余年的姨娘拜寿的,行色匆匆,没有更多时间了解凌云塔的历史。下次再抽时间来,进一步了解凌云塔的历史与民间掌故。

作者:叶飘零

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