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理 解放军报客户端记者高辉

3月25日,正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感染二科发药的护士刘群穿戴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装备。原来在她厚厚的防护服外,从肩部到腰间还挂着一条透明胶带,看着就像是战士身上背的“子弹带”,他们称自己是背着“子弹带”冲锋在抗疫一线。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1)

“平安战队”六人合影

这个特别的“子弹带”是“平安战队”护理小组组长陶俊的创意。他说:“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基础疾病,平时常用的口服药多达40余种,医护人员短时间很难将它们一一记住。特别是在红区需要将没有外包装的药品准确地分发给每一位患者,就更难分辨了。”

在了解到大家的困扰后,陶俊冥思苦想,从手绘到贴图,陶俊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采用最直观的方式:上下两层透明的胶带,将药丸和标注了药品信息的小纸条一起“粘”在中间,形成透明的药品“标本库”,医护人员和患者需要查询相应药品信息时,简单对比就一目了然。

正在发药的护士刘群说:“这个‘子弹带’相当于我们在临床科室常用药的‘药典’,让我们都能参照它快速找到对应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功能,非常方便!”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2)

护士刘群正在利用“子弹夹”查对药品为患者发药

看到护士这般打扮,有的患者还会打趣:“你们那个‘子弹’,能打不?”刘群笑道:“我们这些‘子弹’专打病毒,只要你们好好听话吃药,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

同样也是发药环节,同样也是在红区操作带来的困扰,护士郭楠也在组长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叫“爱心便当”的药品发放盒。

郭楠介绍说:“最初全科几十位患者的一天的所有药品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药袋多并且无法固定,导致发放时很凌乱,患者药品容易从药袋里掉出,导致我们需要多次核对药品,大大降低了在红区发药的效率。”

来自麻醉科手术室的郭楠受到日常手术室的各种器械和药品分类盒启发,就地取材把盒子里的泡沫掏空,增大空间放置药品袋,并且便于固定。此外她还将各护理小组的分组和患者床号标注在盒子上,外层贴上彩色纸 桃心。“一是增强盒子辨识度,另外还能降低患者的视觉疲劳,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爱与温暖。”郭楠说。

当这一套“爱心便当”投入使用后,红区里为患者发药效率明显提高,患者们看着五颜六色的盒子也会好奇打探:“这花花绿绿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郭楠都会笑着回复:“这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爱心便当’!你们吃了它,身体好得快,就可以早点出院啦!”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3)

护士郭楠正在用“爱心便当”为患者发药

撕胶布为患者固定留置针,这在日常护理中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操作,但对于在隔离病区里穿着防护服,戴着厚厚几层防护手套的护士来说就不容易了。

之前在隔离病区上班,为这件小事而耗费不少时间的护士李伟说:“隔着几层厚厚的防护手套,指甲根本感觉不到胶布断头。起雾的护目镜和面屏会遮挡视线,靠眼睛看也难以找到。”

为解决这项难题,一个可乐拉环给了李伟灵感。给拉环拨片左右边缘缠绕上胶布,只保留前段开口。操作时将拉环套手指上,前段开口犹如附加的一只“金手指”,轻轻一刮就能挑起胶布边缘。

用上自己发明的“金手指”后,李伟感叹:“这样就不必和胶布较劲半天搞得满头大汗,效率提高了许多。”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4)

护士李伟正在用“金手指”撕开胶布

在感染二科医生办公室一角有一组平板电脑显示屏,可以借助这套系统实施监控病房里患者情况,医护人员也能通过它完成实时查房和脱防护服全程监控。但由于时间仓促,这套系统投入使用之初,固定不是很方便,显示屏时不时会滑倒。

见此,护士刘瑶开始琢磨解决方案,回到驻地后,刘瑶制作了一个个“山字型”支架。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个常见的铁丝衣架从中间对折,让衣架下边缘形成一个三角形,加上挂扣就像一个‘山’字,利用三角形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平板电脑就很容易立起来了。”刘瑶介绍。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5)

“衣架山”助力一台台平板电脑显示器“站”了起来

在抗疫一线,“平安战队”不仅用一个个实用小发明为抗疫战斗助力,他们还不断总结临床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思维谋求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陶俊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医护人员需要二级或三级防护,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而大多数危重症患者都是老年患者,由于身着三级防护装备带来的不便,进行静脉穿刺对护理工作者来说难度不小。

他在对实战经验总结后申报了一项新技术,旨在推广一种新方法——利用B超机辅助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该方法在对危重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比以往的方法一次性成功率更高,每次穿刺所需时间大大降低,为隔离病区患者带来福音。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6)

“平安战队”组长陶俊在抗疫一线

护士刘春雨在消化内科工作了15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过一段时间临床实践后她发现,6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中具有营养风险的比例较60岁以下的患者要高,说明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因素对患者的营养风险具有较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体质相对较差,因此在营养干预护理中需要对老年患者额外关注。

在她的研究设计中,将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案,前瞻性收集实施胃肠内营养(EN)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基础疾病以及相关混杂因素等信息。通过相关研究为新冠肺患者的胃肠内营养实施和深入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线索。

科学抗疫从我做起(抗疫一线小发明)(7)

穿戴好防护装备的护士刘春雨即将投入到新的战斗

徐智主任介绍说:“在抗疫一线就是要适应‘战时’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地取材解决问题。正是这样一群‘发明家’,把科学、规范、舒适、温馨的诊疗带给了患者。”

“我们护理团队不仅能开动脑筋解决抗疫战斗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能带着科研思维投身这场战斗,着眼长远谋求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这场实战,我们要总结经验,锤炼一支更强大的卫勤劲旅!”经历过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罗春梅护士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