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谚语说:黄芩无假,阿魏无真。黄芪和阿魏都是中药材,但黄芪遍地都是,非常普通,一般不会买到假货。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1)

而阿魏是名贵的,非常稀有,因此市场上的阿魏多是假的。以此比喻常见的东西不容易做假,人们容易被不熟悉的东西蒙骗。这集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假字。

先来看“假”的古文字演变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2)

《说文解字》对假的解释是:非真也,从人,叚声。一曰:至也。《虞书》曰:假于上下。就是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真假的假,读作jiǎ。一个作到讲,读作gé。我们进一步来探究假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3)

此字从叚(jiǎ)声。叚,《说文解字》的解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4)

出此字象手持锥子在山崖中捶石之形。也可能是用锥凿之类开凿石头。徐灏《说文段注笺》指出:段,锻是古今字。综上,假字,象在山崖下有碎石,字从两又(手),石块沉重,需多人协作才能搬运。故其本义当为借助。我们知道古代筑城、铸造兵器、琢磨玉器都离不开石头,此字正是石头与古人生活密切的相关例证。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5)

另一种说法是,左边是山崖不平之形,右边两手(两人)一上一下,两手(两人)相互援助而上之形,本义也是借助。

再一种说法是象在山崖之下两手(两人)交付东西之形,我们把叚、假理解为一对古今字。

在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一篇名为《狐假虎威》的寓言,这故事是有来历的,原本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这里有个历史人物名叫昭奚恤,他是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直言敢谏,在大臣中颇有声望。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6)

当初秦国欲讨伐楚国,派使者以观看国宝(随侯珠、和氏璧)的名义探听虚实。昭奚恤让人筑起观宝台,让使者届期观赏。使者如约而至,但并没有看到什么珍宝,而是见到赏宝台上坐着四位楚国大臣。昭奚恤一一介绍说,我们楚国所认为的国宝是贤臣良将,就像这四位大臣一样,在内政外交,政事武功上面都各有擅长,就是我昭奚恤也勉强算一个能体现我们楚国风骨气度的人。秦国使者知道楚国不好对付,于是灰溜溜回去复命了,秦国也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昭奚恤深受楚宣王器重,他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阳西南),故称江君。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7)

这楚王身边有个叫江乙的大臣,原是魏国的大臣。他因自己是江姓后裔,不愿江地归属昭奚恤。加上他要为魏国的山阳君讨一块封地,结果昭奚恤进谏楚王,认为山阳君无功,不应擅自给与封地。这江乙怀恨在心。

一次,楚王问臣子,说是北方诸侯国都害怕令尹昭奚恤,是不是这样?这江乙就引用这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来谗害昭奚恤。末了补充说,现在大王有方圆五千里的国土,有百万大军,但昭奚恤独揽大权。表面上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实际上是害大王您的百万大军。这番话,即恭维了秦王,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暗指昭奚恤独揽大权,威胁楚王地位,使楚王对其新生疑虑,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8)

其实,他对昭奚恤的诽谤不止一次。他曾对楚王说,当年,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我就在魏国,知道是昭奚恤受了魏国的贿赂,因此没有攻打魏国的大梁,如果攻打一定会取胜,这就使得楚国失掉了一个良机。昭奚恤为此事非常怨恨我,不让我接近大王。

当初楚宣王让昭奚恤做了国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爱狗的人,狗在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就想到他家告诉他,却被这家的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如同堵门的恶狗一样。并告诫楚王说,您只要听到一有人说别人好话,您就说说这话的人是君子。一有人说别人坏话,您就说说这话的是小人。指出别人有优点的人您亲近他,指出别人有缺点的人您疏远他。可世间的确有儿杀父,臣杀君的人,您却不知道。就是因为爱听对别人的表扬,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楚王说,今后我得听听两方面的意见了。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9)

不过,人性是复杂的,同样据《战国策·楚策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王召江乙而问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后。此谓虑贤也。”从这里似乎看出江乙对论辩双方不置可否,都不得罪的态度。

狐假虎威这个寓言的背后,是一个小人陷害诽谤忠臣的恶毒,但即使是小人的谗言,仅就这个寓言本身来说,今天也被我们接受并认可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下面是假字的引申脉络图: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10)

假的本义是借助,由此引申出借这一动作,借是把东西给与对方,由此得到对方的宽容、谅解。既然是借来的,不属于自己,是要归还的,又引申出非正式、代理。非正式的,代理的,可以认为是假的,虚假的。虚假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故有假装之意。虚假表示一种不真实的情况,故虚化为表假设的连词:假使、假如。由借,借过来是为了使用,引申出用,使用。由借,在工作学习中借出时间就是假期。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含有假字的文言文例句,并解释其含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③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蒲松龄《促织》)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化:说文解字谈文化(11)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⑦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即假吏常惠,募士斥候百余人。(《苏武传》)

⑧将军亡所知,不加仆一二谈也。(丘迟《与陈伯之书》)

⑨假大兵权。(梁启超《谭嗣同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