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可细看,几则小故事

1. 汉文帝刘恒曾经是笔者非常欣赏、非常喜欢的皇帝,他勤俭节约,无为而治,爱民如子,侍母甚孝,德高勋重,几近完美。但笔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大仁大孝的皇帝竟然也有残忍冷血的一面。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案发后,被判戴枷流放蜀地,但刘长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连气带病死在路上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兄弟情深,也为了掩饰自己逼死胞弟的行为,文帝一道圣旨下去就要了沿途各县县令的命,可怜这些县令糊里糊涂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

2.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我们中华儿女的景仰和爱戴,他像自己在诗中所写的一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持戈马上行”,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了卓越贡献。但当年为了博得权臣张居正的欢心,他曾将数名美女作为礼物送给这位以性能力强著称的宰相,虽然此举可能是为了让戚家军在抗倭前线自由驰骋,不受掣肘,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

3.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词人李清照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才女,她在诗、词、散文、金石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令八尺男儿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殊不知,我们的易安居士在另一点上也绝对巾帼不让须眉,那就是:好赌。在《打马图经序》中,李清照声情并茂地叙述了自己对博戏的痴迷:“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4. 我们经常用“貌比潘安,才如宋玉”来赞美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子,其中的潘安就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字安仁)。潘岳生得玉树临风,明眸善睐,帅气潇洒,风流倜傥,自然而然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但如此漂亮的一个人,在品质德行上却差得一塌糊涂。他为人轻躁,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还参与了叛乱,最终却被叛军头子司马伦和帮凶孙秀杀死。

5. 我国历史上重要科技著作《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个反复小人。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身入囹圄后,作为朋友的沈括落井下石,从苏东坡的诗词和平日言论中无中生有地栽赃陷害;而当苏东坡沉冤昭雪官复原位时,已经赋闲在家的沈括却厚着脸皮到苏府去打秋风,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了。

6. 1912年4月12日深夜,不会沉没的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不幸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与冰山相撞,冰冷刺骨的海水顿时无情地涌入船舱,死亡的阴影残酷地吞没了船上的每一个人。

在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随后读到的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诀别亲人的他泪流满面;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动人的场景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是出于善意的艺术创造,历史的真实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相反却令人感慨叹息,心生寒意。

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的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为870英镑)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最低票价12英镑)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最低票价3英镑)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

三类舱位的幸存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其二是因为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的。

真实的泰坦尼克是冷酷的,但愿它会永远成为历史;艺术的泰坦尼克是温暖的,希望它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历史上出现的著名故事(历史不可细看几则小故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