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讲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的确,对于战争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尤其是世界性的战争。如日军侵华,你不打它,它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打你,让你退无可退,忍无可忍。

7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对战争形势分析的历史演变)(1)

二战德军入侵苏联

因此,对于战争形势的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是生死攸关的,比如二战中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德国对苏联的闪电战。

如果不做完全的准备,代价是惨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面对血淋淋的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对此慎之又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初期,当时世界各国对战争形势的认知是:“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

7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对战争形势分析的历史演变)(2)

毛主席

但当时毛主席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毛主席说:“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此后几年,毛主席才大胆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如:“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再如: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然而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于战争“必然性”的预期越来越迫切。当时受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反华等因素影响,当时国内战争的弦绷得特别紧,如大战在即。如此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了,要搞经济建设就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那么此时对未来世界战争形势的判断就相当关键。

7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对战争形势分析的历史演变)(3)

徐向前

1980年,邓小平分析战争5年之内打不起来。徐向前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依我看,打局部战争是可能的,打核战争、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比较小。还可以争取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到了1982年,徐向前曾对杨得志总长和张震副部长说:“现在国际环境对我们有利,我们看近期内不会有进攻中国的战争。”

到了1984年,邓小平再次讲到:“过去讲十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十年。”

7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对战争形势分析的历史演变)(4)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5年,军委主席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希望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至少在本世纪内,不要发生世界战争。这是可能的,不是空话。”

正是基于这些判断,在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因此面对纷争保持克制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