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详解丨 咫尺之书
读音:zhǐ chǐ zhī shū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释义: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字里字外
书信,友谊的桥梁
古代书写以竹简、木简为载体,信札用的简长度正好盈尺,故称之为“咫尺之书”。
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可珍贵的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巴金先生说: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而咫尺之书鱼雁往还,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喜欢为学,博览群书。“建安七子”当中,孔融的年辈比曹操还要高些,而且也不属于曹氏文学集团。之所以也被列入“七子”,是由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了他。
其代表作《荐祢衡表》是一篇向曹操举荐人才的书信,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原本的意思是求曹操帮忙,但在孔融笔下不仅没有乞求、恳求,反倒是理直气壮,表中名句:“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再列举史实说到战国王霸者都是志在得贤。全篇语气洒脱,反复陈说利害,写得很硬朗,象是让曹操觉得此人不救不行,不用不行。
那么他推荐的这位朋友究竟是谁?
祢衡有文才善言辩,桀骜不驯,喜欢讽刺时事,诋毁权贵,孔融也很喜爱他的才华。祢衡刚刚二十岁时,孔融已经四十岁,但仍与他结为好友。两人经常通信,以咫尺之书交流,互换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看法。随后孔融写奏疏推荐祢衡,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他。
孔融、祢衡志趣相投,在政治方面都与曹操抗衡的很激烈,他们的为人倔强刚烈,不肯轻易低头。他们的文章气势充沛,辞采飞扬。风格上达到高度的一致。祢衡曾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可见这忘年之交的二人友谊笃深。而他们的友谊,就是在咫尺之书上建立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