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各种科举制度(明朝科举考试制度)(1)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是这一制度发展最快,最为完善的时期。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分别在考生所处的南、北京府、各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时间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中举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范进中举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中举了,从此可以为官、吃皇粮。

明朝的各种科举制度(明朝科举考试制度)(2)

遭遇会试舞弊案后落魄的唐伯虎故居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的三月初一举行,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会试后,考生通称进士,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正史记载的只有正统年间的商辂一人,由此可见连中三元难度之大。洪武年间的黄观在“靖难之役”中明确反对朱棣等原因,史料中明确记载他中三元中的会元、状元,是否曾中过解元存在争议。

明朝的各种科举制度(明朝科举考试制度)(3)

金榜题名时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就是引用杨慎的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的各种科举制度(明朝科举考试制度)(4)

杨慎

朱元璋创建大明之初,开国功臣大多学识不高,他们是通过在战争中出谋划策或奋勇杀敌而成为朝廷要员。大明江山稳定后,普通民众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做官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