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信》中,让人体会到一个在社会“死亡”的个体的处境的艰难。

主人公武岛直贵,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父母双亡后他和哥哥相依为命。

但为了给直贵筹措学费,哥哥闯入民宅偷窃,结果因盗窃杀人而入狱服刑,从此兄弟俩只能用书信沟通,互相诉说彼此的牵挂。

然而在直贵的现实生活里,因为自己犯罪的哥哥,他却失去了他的全部。

学业、求职、恋爱、生活、梦想,那些他所苦苦地追求,社会却只因他是“杀人犯的弟弟”,一次次不由分说地将他驱逐。

十多年来,哥哥从高墙内写给弟弟的一封封满怀牵挂的信,就像一道道沉重的枷锁,禁锢了直贵的一生。直贵不禁自问:因为哥哥杀了人,所以连自己也被这个社会抹杀了吗?

东野圭吾人生经历(社会性死亡个体的成长)(1)

可以说,东野圭吾写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感非常强,直贵和哥哥,读者和作者间处处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相融合的影子。

哥哥刚志的犯罪差点导致了弟弟直贵的“社会性死亡”,直到白石由实子的出现,她对直贵充斥着的爱让直贵的内心开始慢慢融化。

另外与平野社长的对话也让直贵慢慢明白,经历“社会性死亡”的人是可以慢慢生还的,只要孜孜不倦的一点一点恢复自己与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像蜘蛛网一样的联系后,就没有人能无视自己的存在了。

东野圭吾人生经历(社会性死亡个体的成长)(2)

现实生活中,曾几何时,我们也会因为某某亲戚曾做过什么违法犯罪的行为对其嗤之以鼻。

现在社会在有些时候关于家属的考察就会变得格外严格,比如在求职工作时需要进行政治考察时。

我们都会忧心忡忡,担心会因为身边的某某亲戚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发展,每当在简历上填写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时,我们往往也会选择与其切断社会性联系……

在直贵与由实子组成家庭后,女儿实纪的受伤打破了直贵平静的生活,以往那种认为“只要堂堂正正地做自己就可以”的生活逻辑被彻底否定,那不过是一种让自己容易接受的做法罢了,实际上应该选择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

直贵选择的这条道路便是切断自己与哥哥的关系,为的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庭。

东野圭吾人生经历(社会性死亡个体的成长)(3)

纵观直贵成长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哥哥的那些信(导致他多次暴露了自己和身为罪犯的哥哥的关系),大概他的痛苦会少很多。

可同样也没有了不幸遭遇后的奋斗和摸索,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信,才有了直贵的今天。

很小的时候,我觉得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现在明白我们实际是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

越长大越理解,对人性的把握,对关系的处理,每个人在经历成长发展的阵痛后,从来就没有一条简单明了的、直接容易的道路可走。

但不管怎么样,坚定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理,是多么的具有成长的意义呀。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面对艰难,面对困苦,一次次觉得自己受困于现实环境,但殊不知可能是另外一条道路的打开。

我们终究是一个普通的个体,那就做普通而坚定的事情,成长自我,最终在荆棘中,生长出绚烂的花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