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

作课缘由:新教材课堂教学演示暨新高考报告会示范课

师:同学们先告诉我,你们是哪所学校的?

生:武昌实验中学。

师:最好的学校。那么再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级的?

生:高二3班。

师:哦,据说也是最好的班级。初次见面,请多关照。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大家读过了吗?有没有预习?认真读了课文的举手。

(一部分人迟疑地举起手)

师:有一句话说,"中学生有三怕",听过吗?

生(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师:哦,那你怕吗?

生(笑):这个是肯定怕的。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文言文的短篇小说,你怕不怕?

生(笑):有点怕。

师:有没有想过,可怕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接触,为什么要学呢?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写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文言文呢?想过这个问题吗?

生:我觉得帮助我们领会古人的思想,建立我们的价值观。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我们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国家,走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会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记得我们是一个骄傲的中国人。

师:太棒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标志,是我们骨髓里面最珍贵的东西。非常好,我发现你们真的非常优秀,直击核心本质。学文言文不是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理解几个词,或者说特殊句式,或者说它的用法,不是这样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直抵古人的心灵,我们去跟古人交流思想,我们去传承文化,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字词,我们能不能抵达这个目的呢?

生(齐):不能。

师:好,那么你们在预习课文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字词的障碍,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嗯,我觉得就是最后一段这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它的意思,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师:哦,"当其为里正"的"为"读错了,不是第四声,应当读第二声,动词,担任。"天将以酬长厚者"的"长"不读cháng,应当读zhng,她说这个句子她不理解,有没有同学能帮她解答?

(生沉默)

师:看来课文读得不熟啊。"当其为里正",什么叫"里正"?

生:我觉得大概意思是村长。

师:嗯,她的理解差不多。里正,就是里长。明代的时候,以邻近的110户人家为一里。在这在里里边呢,会挑选那种家里人口多土地也多的人家的主人来担任里长,并且这个里长的职务是会轮流更替的,任期满了后会重新统计人口和土地,重新挑选。里长负责督管这110户人家的一些事务,包括缴纳赋税啊等等之类,也就是相当于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村长。里长的职务是在官也在民。他自己本身是百姓,但是他在百姓当中又是一个小头儿,得负责上下的交接,所以成名的工作往往是两头受气的,催缴赋税,他可能做不到,但是上级那边呢,他又要交差。在百姓这边,他是一个什么身份啊?是纯粹的农民吗?

生:他是准备考秀才的。

师:考中了没?

生:现在还没有考中。

师:看看文中怎么说的?"操童子业,久不售","久不售"是什么意思?

生:长期没有考中。

师:对,"售"本来是"卖"的意思,把自己"卖"出去,也就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这里是引申义。好,成名是个读书人,长期没有考中功名,然后被推荐为里长。注意,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当里长,是他自己愿意的吗?

生:不是。"报充里正役"。

师:哦,被别人把他的名字报上去充当里长。所以他是被动的。他这个人如果在官,是不是一个可能会去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官?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说了他"为人迂讷",而且结合全文来看他的为人,是比较忠厚老实的一个人,所以他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师:对,他做不到。他本来手上的权力,但是他做不到跟那些猾胥同流合污,搜刮民脂民膏。他做不到!他"迂讷","迂"是什么意思?

生:迂腐。

师:"讷"呢?"讷"是言字旁,什么意思?

生:不善言辞。

师:很好。为人忠厚,不善言辞。他有官职,但他不能用这个官职为自己谋利,反而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呀?

生:麻烦和责任。

师:非常好。他无法督责别人交促织,他就自己怎么样啊?

生:赔偿。

师: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并且他自己也"受扑责"。刚刚这位同学说她不懂"受扑责"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就是被杖击。

师:受杖击的责罚,受伤到什么程度?

生:文中说"两股间脓血流离",就是他双腿之间流出了脓血。

师:因为杖责到这个程度,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再去捉蟋蟀了。那么最后他是怎样获得一只促织从而扭转全家颠覆的命运呢?

生:他的妻子去询问一个驼背巫,为他占卜出了促织的地点。

师:求神问卜,获得了一只促织。是这一只促织改变了他们全家的命运吗?

生:并不是。这只促织被他的儿子不小心杀死了,然后,他的儿子也昏迷过去……

师:怎样昏迷的?

生:他的儿子很害怕父亲会责怪他,自己逃出去,然后掉到井里了。

师:掉到井里了?想喝水然后靠近井边,不小心掉下去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文中似乎没有明确地说明他掉到井里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师:没有说是怎样发生的?很好,她很忠于文本,文本并没有明确说出成名的儿子是怎样掉到井里去的,所以她无法判断究竟是什么原因。你们怎么看?

生:我个人觉得,大概是这个儿子因为害怕父亲责备,所以选择了自寻短见。但是也有一定的、极小的可能性是意外,就像《雷雨》里面的四凤,就是情绪太激动了,不小心碰到电线就电死了。所以也有可能是他太过于恐惧,没注意到,意外事故,掉到井里去,也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

师:你觉得更大的可能性是什么?

生:自寻短见。自杀吧。

师:自寻短见,你觉得前面有伏笔吗?你作出这样的判断,前面有没有伏笔让你作出这样一种推断?

生:是有的,他父母的表现。他母亲当时骂他说,你这个祸根啊,你死期将至了,同样,他父亲的神态也是大怒,要找他的儿子。就暗示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害怕他的父母责怪而选择了自杀。

师:因为他的母亲已经警告他了,是吧?看看母亲怎么说的:"死期至矣!"你死的日子到了!果然被母亲一语成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是什么字?

生:通假字。"尔",你。

师:很好,通假字。你的父亲回来,自然跟你算账!那么这个儿子就担心父亲回来会跟他算账,所以他害怕,恐惧,于是投井。这位同学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而因为情绪激动不小心落井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他依据文本中的伏笔作出推断,这个方法很好。儿子投井之后,故事怎样发展的?这位女同学接着说。

生:他后来变成了一只促织,并且非常善斗。然后成名因此也得到赏识,他们家也变得富裕了起来。最后他自己也醒来了,享受到了很好的生活。

师:这一切都是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斗败所有的对手以后,为他们赢回来的荣耀,是吧?

生:是的。

师: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这一句话不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现在可以理解了吗?

生:嗯,就是当他担任里长受到杖责的刑罚的时候,(这位同学迟疑良久,后面的句子她还是无法理解)他的想法是这样的。

师(笑):"岂意其至此哉"到底怎么解释?"意"是什么意思?

生:得意,或者意气,神态。我觉得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他当时哪有像现在这样得意呢?

师:"此"是指现在的得意,是吧?当初受扑责,现在如此得意,"岂"是哪里,怎么,那么"意"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料想"的意思。

师:料想,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哪里能想到如今会是这样好的一种境况呢?

师:想不到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结局。好,非常棒。这样的理解才是对的,"意"是"料想",哪里能料想到会有今天的富贵呢?再看后面的"天将以酬长厚者",什么叫"长厚者"?

生:我觉得应该是忠厚老实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酬"呢?

生:补偿。

师:补偿,或者说?我们说"酬答""酬谢"往往都是什么样的意思?

生:报答。

师:好。酬答,补偿,都好。上天想要酬答、补偿或者回报忠厚老实的人,"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于是使得"抚臣、令尹","抚臣、令尹"在文中是指那些因为促织而获得皇帝恩宠和赏赐的那些上等官员,他们因着成名的儿子——这只促织,而受到皇帝的赏赐,那些人跟着沾光了,文中说:"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暗含的意思啊?谁是人谁是鸡犬?

生:成名这一家人是人,那些受到促织的恩荫的、之前对他百般苛责的人是鸡犬。

师:很好,我们会看到故事里面有几组力量的对立。在这样的对立里面,有没有什么特别触动你的人物或者场面?

生:我认为成名的妻子非常令我感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首先是他丈夫想要寻死,然后他妻子劝说他要去尽力搜捕。即使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妻子还是在背后给予丈夫默默的支持。

师:这个妻子让他感动,因为在山穷水尽,成名只想自尽的时候,他的妻子支撑他,鼓励他,妻子怎么说的呀,看看?

生:"死何裨益?"

师:"死何裨益?""裨"是什么意思?看看它是什么偏旁?

生:衣字旁。补的意思。

师:"裨"就是补,"裨益"就是补益。死也是于事无补的,死有什么帮助呢?不如想办法。于是她才去求神占卜。妻子很坚强,有主张,能够支撑他,鼓励他,一个女性的形象,在古代往往是藏在男人背后的,但这篇小说中,这个女性,她是一个非常聪慧的、有主张的、坚强的人。好,还有没有什么特别触动你的人物或者场面?

生:我觉得是在成名抓到这只蟋蟀之后,他儿子失手杀死了这只蟋蟀,成名和妻子后来在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之后的一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他们本来是因为失去了这只蟋蟀而感到很愤怒,本来打算和儿子清算,但是发现儿子已经遭遇不测,他们顿时感到了更大的悲伤,我觉得蟋蟀是他们发达的希望,但儿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还是将儿子看得最重。

师:非常好,她的一个短语"更大的悲伤"很触动我。促织其实也不是他们发达的希望,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指望靠促织发达,他们只想怎样啊?

生:交差。

师:对,只想交差,没想发达。但是现在连儿子的命都没有了,这是更大的悲哀。但是这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儿子的投井是更大的悲哀(板书:更大的悲哀:投井),最大的悲哀呢?你觉得?

生:我认为是这个社会的不公平。需要用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地位。我觉得社会体制的不公平是最大的悲哀。

师:社会体制的不公平,需要丧失生命,甚至丧失人性,扭曲灵魂来获得生存的机会以及发达的机会。所以他说这个社会的体制才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投井不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悲哀是"成虫"。大家有没有发现"成名"这个名字的玄机?我们有一句古话是怎么说的?十年寒窗?

生(低声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蒲松龄给主人公取名"成名"(板书"成名"),你觉得他寄托了什么样的意味?成名是个读书人,蒲松龄希望读书人能够怎样?

生:他希望读书人能够靠着自己的才华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师:很好,他希望读书人能够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然而如今呢?成名他获得荣华富贵的手段,或者说途径,是什么?是他的儿子"成虫"了。(板书:成虫)他的儿子成了虫,他,才能成名。他不是靠自己的学问,不是靠自己的苦读,不是靠自己的才华,他是靠儿子的成虫,这是一个很深的悲哀。我们看蒲松龄自己的经历(点击幻灯片):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1)

师:19岁应童子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名,他是在家上学的那一种,他的父亲亲自教他,因为他的父亲请不起老师。他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所以19岁就连中县、府、道的第一名,但此后屡试不第,一直到71岁才按例补了一个岁贡生,不是自己考上的,是朝廷看着那些读书很多年都没有考取功名的,就给他们一个恩典,允许他们去上学。刚刚补了一个岁贡生,4年以后就去世了。他是怎么去世的呢?"倚窗危坐而卒",倚着窗,端坐着,去世了。他这一生都是非常不得志,而他一生其实对功名还是很热衷的,他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他的作品譬如《叶生》中,就有这样的一种呈现。叶生也是一个读书人,很聪明,但是活着的时候一直无法考中功名,有一个名叫丁乘鹤县令,一直鼓励他,帮助他,而他一再地落第,终于一病不起。后来,丁公也因得罪了上司而不得不离开,走的时候他让叶生跟他一块儿走,想要继续帮助他考功名。但是叶生缠绵病榻,很久都不能起床,他说,你不要等我了,我生病了,已经走不了了。但是丁公还是不忍心走,就继续等。等了几天之后,叶生忽然来找他,说让你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我们一起走吧。之后就一直教这个丁公的儿子,把他自己曾经写的文章全都拿出来给丁公的儿子去应试,注意啊,用他自己的文章给丁公的儿子去应试,居然一路绿灯!叶生说,这说明我之前屡试不第不是我的文章不好,只是时运不济罢了。我的文章能够让我恩公的儿子得到功名,我也感到很宽慰了。等到丁公的儿子得了功名之后,他就帮助叶生,让他也获得了功名,这时候丁公说,你回家看看吧,看看妻子孩子。于是叶生回乡,妻子一见他就吓得手里的东西都掉地上了,说,你不要吓我们啊,你已经是死去的人,你为什么要来吓我们活人呢?你都死了四年了!一直没有下葬,是因为我们太穷了,孩子又太小。现在孩子长大了些,正想着要给你安葬,你怎么要来吓我们呢?叶生很惊讶,到房里一看,他的灵柩就停在那里,然后他"哗"一下就消失了,只剩下他的衣帽委落在地,他的妻子就抱着他的衣帽哭,他夫人问了驾车的仆人才知道事情经过。原来伴随着丁公而去,辅佐着丁公的儿子的那个人,他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叶生,他只是叶生的什么呀?猜出来了吗?

生:灵魂。

师:对,灵魂。他的灵魂跟随着赏识他的知己而去,竟至于忘了自己是活人还是死人了,又回去找他的妻子和儿子。所以其实蒲松龄在很多的小说里边都表达了自己在功名方面不得志的一种愤懑,一种伤感,所以他用幻想的方式,让叶生用他的灵魂去实现梦想。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的——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2)

师:"望望然"就是"扫兴"的意思,所以蒲松龄就是那个成名,在某些层面上,他就是那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成名,一直没有办法获得自己应该拥有的价值认同,而在成名的身上,最终是通过儿子成虫,他才能够一举成名,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好,还有没有什么让你深受感动或者触动的地方?

生:我觉得他的儿子让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就像之前说的,他的儿子可能因为害怕责罚而自己投井了,但他后面又变成了虫去帮助父亲,这说明他很有可能不是自己投井的,确实是意外。我觉得他选择成虫,是因为他确实很感激他的父母,他并不是特别害怕他们,他很感激他的父母,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我觉得他可能是觉得,在某一刻他觉得作为人还不如一个虫子,所以他宁愿成为一个虫子来帮助他的父亲,他的家人。这个孩子只有九岁,我觉得特别让我感动。

师:他认为,这个孩子想要以虫的形式来帮助父亲。因为他觉得人还不如一条虫子,作为一个人他帮不到他的父亲,当他变成一只虫子的时候他才能够扭转他父亲的命运,所以他决定化为虫来帮助父亲。但是他又说可能他落井只是一个意外,前面我们已经依据文本推导出来了,应该不是意外。根据文本前面的伏笔,他应该是自己投井了,可是为什么他又要化为虫帮助父亲呢?他投井是为了逃避什么呀?

生:父亲的责罚。

师:那为什么他又要去化为虫帮助父亲?是什么让他发生的改变?他本来只想到自己,害怕父亲责怪,后来怎么又想要为父亲拼命一搏呢?当他跟所有的促织以及大公鸡作战的时候,我觉得这简直是儿子的一部英雄史诗!是什么改变了他,让他要去为父亲而战?

生:我认为是因为他在自己死后,父母为他痛哭,完全没有责备他的意思,所以他感觉到他的父母还是很爱他的,在父母心中自己比已经死去的蟋蟀重要,所以他要变为虫子为父亲一战。

师:非常棒。她说他看到了他父母的悲伤,看到了父母把他看得比蟋蟀重要,看到了父母的绝望和伤心,文中怎么描写的?伤心绝望到什么程度?

生:"如被冰雪"。

师:"被"什么意思?

生:覆盖。

师:非常好。如此黑暗的绝望:"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聊赖"什么意思?

生:依赖。指望。

师:再没什么依赖和指望了,失去了希望。儿子化为虫就是因为看到了父母的绝望和伤心,所以他决定为父亲而战。我也是读到了这里就特别特别的感动,所以我做了一个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 略】

师:你觉得老师的这个小视频做得好吗?

生:好。

师:如果你觉得好,好在哪儿?如果你觉得不好,不好在哪儿?不要因为是老师做的就一切都好。

生:我觉得这个视频很真挚地反映出了孩子对父母的一种很深厚的感情,以及孩子的懂事,知道父母生活很艰难,而且懂得去感恩父母,报答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这个视频表现得非常到位。

师(笑):那我觉得我很失败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要不我们再看一遍吧,仔细地审视一下这个视频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

(再次播放视频)

师:说说看,哪儿好哪儿不好?

生:我认为这个视频把我们这个课文里面的儿子解读得感人至深,体现出儿子和父母之间深深的爱,但是我觉得也有不好之处,我认为我们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为了讽刺一种社会现象:统治阶级的意愿可以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底层人民像成名一样的普通人却不能靠自己的才华取得功名,而必须靠促织这种玩物。而且我觉得文章里面的情节是用来凸显这个主题的,而这个视频并没有凸显这个主题,相对来说,我觉得是偏离于主题之外的解读吧。

师:消解了主题。是吗?消解了主题的战斗性。还有其他吗?结尾,"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你觉得可能吗?

生:我觉得这个视频到最后给出了一个像童话一样的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是在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多少家庭可以像成名一样,因着儿子成虫,自己最后成名,我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小家的幸福并不等于整个国家的幸福。所以,我觉得文章整体的基调应该是社会的黑暗是根本无法改变的,而不是像视频里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师:说得太棒了。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虚构,是一个幻想,它就像叶生用他的灵魂去实现他的梦想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存在。非常困难。悲剧永远只能是悲剧,它不可能成为喜剧。童话式的结局是一种自欺,所以其实最大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板书:最大最大的悲哀)有个犹太裔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她提过一个名词,叫作"平庸之恶"(板书:平庸之恶),就是说在意识形态机器之下,人们消除自己的思想,对命令绝对的、无条件的服从,于是所有人都在无思想、无责任地犯罪,他们纵容、任由恶发展下去,每一个人都不去质疑。其实在成名的身上也有这种平庸之恶,大家发现了吗?当他的儿子打捞起来气息奄奄的时候,成名还在想着怎么捉蟋蟀去了差,他从来没有质疑过官府是对还是错,他只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这个差使必须去完成它,即使儿子还没有完全醒来,我也仍然马上要去完成这个差使,他没有质疑过这个社会。甚至蒲松龄也没有醒悟,他远没有认识真正的"天"(板书:"远没能认识天")。他没有发现真正意义的上天是什么。你看他笔下的"天",不过是怎样呢?占卜,帮助某一个人,帮助他逃避生活中的苦难,但是"上天",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化身?应该惩恶扬善是吧?但它并没有惩恶。它只是在拯救、帮助苦难中的成名,并且它帮助的方式,是让他的儿子化为虫,扭曲人性,以虫的方式去获得荣耀,获得拯救。所以蒲松龄笔下的上天,其实是在纵容恶,它只是偶尔会保全和拯救一部分的善。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它是一个没有爱只有怕的社会(板书:没有爱只有怕)成名活在恐惧当中,害怕不能交差,所以他在儿子奄奄一息的时候,还想着怎样去找一只蟋蟀,由此我们看到,最大最大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父性的缺席,人性的扭曲,神性的失位。(板书:父性的缺席,人性的扭曲,神性的失位)父性是缺席的, 母亲反而比他更有主张,更坚强,这个父亲他没有担当。甚至于最后,他享受儿子带来的这些成果,"裘马扬扬",这个"扬扬",得意洋洋,究竟是成名真的得意洋洋啊,还是旁人感受到他得意洋洋啊,还是蒲松龄觉得他如今得意洋洋啊,不管是哪一种,这都是悲哀。一个父亲,享受着儿子人性扭曲之后的成果,而没有醒悟,没有对这个社会的质疑,这是一种父性的缺席。他还要靠儿子来拯救,儿子才是唯一的希望和活力,整个小说当中,儿子是唯一的希望和拯救,可惜,这又只能是一个幻梦,它是一个虚构,是一个幻想。而神性呢,是失位的,因为他笔下的这个神,其实是善恶不分的神,是纵容天下之恶的神,纵容昏君继续行恶,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我们看到蒲松龄的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原本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明宣德年间,就是宣宗在位的时候(点击幻灯片)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3)

师:"经"就是上吊。跟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像啊?蒲松龄做了一些改编。

甚至于文人们还写作了《相促织歌》,来读读看(生齐读)———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4)

师:有没有感觉到讽刺啊?

生:在这件事情中,一个人,到头来还没有皇帝喜欢的一只虫子重要。

师:嗯,还没有一只虫子有价值。而且这些文人们用楚辞的文风来写一只蟋蟀,是不是觉得特别滑稽?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人不如虫。阅读一篇文章,是有多种方法的。毕飞宇说过——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5)

师:我看今天有些同学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东西,很好。其实,阅读一篇课文,有几个层次。首先是理解性阅读,我们要疏通字句,能够察言观色,揣摩圣意。就是你要理解作者想说什么,这是最基础的。然后呢,你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阅读,比方说我们发现儿子在文中看起来不是大量笔墨来表现的,更多的在写成名的纠结和痛苦,但是通过创造性的阅读,你会看见不一样的东西。最后呢,你可以有评价性的阅读,就是你对这个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和价值判断,你去判断它的写法,有哪些好的,哪些不好的,就像你们对我的视频的评价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我们读一篇文章,要学会这三个层级的阅读方法。

优质示范课无生课堂(促织课堂教学实录优秀示范课)(6)

师: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

更大的悲哀:投井

最大的悲哀:成虫→成名

最大最大的悲哀:平庸之恶

父性的缺席

人性的扭曲

神性的失位

远没能认识天

没有爱只有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