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严密的官职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这之后的八年时间里,他平突厥、攻陈国,最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但是南北朝频繁的朝代更迭还是给隋朝留下了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乱的局面,《隋书》中的描述是“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而混乱的官僚制度也意味着行政效率低下,中央集权不利;俸禄支出多,国家财政负担重。此外还存在大量为官不仁的现象,导致了民不聊生。

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特点(一分钟解读古代三省六部制)(1)

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科举制度打开所有人做官的渠道,在中央完成了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在地方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裁撤了大批官员。隋朝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隋朝的制度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承隋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分工明确的机制,这样促成了盛唐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了太宗时期“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太平景象,也出现了玄宗开元年间“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足繁荣。我们可以通过更加完善的唐朝,一起了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让国家权力运行起来的。

三省

我们学过一个成语——“房谋杜断”,这个成语里面就提到了善谋的房玄龄和善断的杜如晦,他们是唐太宗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宰相。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尚书省为尚书令,他们都是宰相,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但又相互牵制,是为了防止一家独大的现象发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这是三省的具体分工。

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特点(一分钟解读古代三省六部制)(2)

中书省是帮助皇帝草拟诏令和决策的,在需要皇帝下诏的国家大事中,中书省都负责起草。一般的流程是中书省接到起草诏令的任务后,每个人都草拟一份,最终选出最好的稿件修改补充之后交给皇帝画“敕”。在这个时候诏书还不是政府的合法命令,这种时候需要门下省登台了。

门下省对诏书有审核权,如果他们认为诏书有问题可以将诏书批注送回,让中书省重新草拟一份,这个过程叫做“封驳”或者“封还”、“驳还”。只有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诏书才是具有合法效应的正规文书。生效了的诏书就会被送到尚书省。

尚书省作为一个执行机构,是国家系统中最庞大的行政机构,他们负责将讲过中书门下两省的诏书细化成具体的政令并颁布下去,同时负责监督和执行。

六部

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他们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六部之间各司其职都为朝廷办事。

吏部。从名字上就可知道这个部门是和官员相关的。吏部负责了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工作。吏部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官员的前途,在一般电视剧里我们能够看到权臣想要在六部中安插党羽,一定会选中吏部。古代官是被皇帝任命的,而被官员任命的只能叫做吏。吏部是六部之首。

户部。户部是掌管户籍和财政的部门,如果说吏部像朝廷的人事部,那么户部就像是财政部。不管是田税还是关税都交给户部管理,户部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命脉。当然了更容易滋生腐败。清朝时期著名的贪官和珅就是出自户部,虽然他帮助乾隆把国家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乾隆喜爱,但也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在乾隆死后被嘉庆下旨抄家,和珅所藏匿的钱财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税收。

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特点(一分钟解读古代三省六部制)(3)

礼部。礼部一般负责学习礼仪及创办学校举行科举等工作。在有重大节庆的时候礼部就需要没日没夜加班了。在创办学堂、举办科举考试、迎接外邦好友都需要礼部出马。在崇尚礼节的中国古代,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礼部官员也是备受尊重的。礼部有点像今天的教育部 文化部 外交部的结合体。

兵部。从字面上我们就能了解到是与军事相关的。吏部掌管的是文官的任免,兵部则掌管着武官的封面,背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兵部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只有强大的兵部才能守卫一个国家的太平,创造海清河晏的盛世。

刑部。刑部一般是负责朝廷中的重大案件的调查,具有监督百官的重任。在明清时期,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工部。负责全国各地的建造工作。相对于要么管人、要么管钱、要么管兵的其他部门,工部这种技术流在朝廷中就显得没什么地位了。虽然土木兴建、水利工程、机器制造都是民生问题不可或缺,但是因为对朝廷官员没有制约作用,反而还需要跟户部伸手要钱等待拨款,实干派反而在朝廷中说不上话。

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特点(一分钟解读古代三省六部制)(4)

在三省六部制的改革下,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程序完善的制度,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将庞大的国家治理工作化整为零,分工合作又相互监督的模式,让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大的现象,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