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饭”到“富起来”

《涟水日报》记者 刘莹莹

从温饱到幸福(从吃饱饭到)(1)

“以前‘万元户’对我来说,那是一个不敢想的梦,现在生活好了,‘万元户’再也不是梦了。”家住石湖镇的徐海林说道。

亲历改革开放40年,今年57岁的徐海林有着自己的感慨。“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缺衣少食,我记得18岁时,第一次去见我媳妇,还是跟别人借的中山装呢。”徐海林笑道。然而,1978年,“分田到户”让所有的一切发生了质的改变。老百姓有田了,底气足了,家家户户也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那时,没有机器,插秧、除草、收割全部都是人工。收割完,一般人家只能用独轮车运回去,能用得上平板车的,那就是富裕的人家了。”徐海林接着说道,“现在农村种田很多都已经机械化了,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真是轻松多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房子从一开始又矮又潮湿的土房,发展到不漏风不漏雨的砖瓦房,再到现在的高大气派、干净明亮的楼房;原本泥泞难行的土路也经历了砂石路再到平坦水泥路的变迁。

“我不仅看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我还看到了城市的变化。1999年,我辞掉村会计工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县里做起了干货生意。”徐海林说道。

20多年前,县东城商贸市场还没建起来,还只是农田,金城路以东更是只有零星的几户农家。1999年1月18日,东城商贸市场正式营业后,附近摆地摊的商贩被集中起来,原先的简陋搭建的摊位,也变成现在粉的雪白、表面贴着瓷砖的摊位,不仅如此,现如今东城商贸市场连地面也是铺着瓷砖的,干净整洁,还易于打扫。原先金城路以东零星几家农户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小区、商铺,以及一所所学校。

“生活富裕后,我在县里买了房,买了车,原先觉得难以实现的愿望也实现了。如今,我紧跟党的脚步,积极响应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争做文明人,争做文明事。”徐海林笑呵呵地说。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脏乱差”现象,我县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涟水好人”“文明家庭”“大手拉小手,文明创建一起走”……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为我县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尽一份心、添一份力。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在40年前,我不敢想像,但它确确实实发生了。这40年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祖国,不一样的涟水。我为我的祖国、家乡感到骄傲!”徐海林激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