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春秋(五十五)——桓王死、僖公葬、郑伯奔

周桓王,东周的第二代君主,在位二十三年。桓王名姬林,是东周第一代国王周平王的孙子,也就是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的重孙。桓王的父亲名姬泄父,是周平王时期的太子,但是姬泄父没有继位就去世了。周平王的另一个儿子即周桓王的叔父就是“周郑交质”时到郑国为质的“王子狐”。周平王去世后姬狐回东周奔丧,随即死去。平王无子由孙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死于公元前697年,这一年是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周桓王去世前一个月还曾经让周大夫家父到鲁国索求车辆,但是这种索取是“无礼”的行为。因为诸侯没有向天子进贡车辆、戎服的义务,天子也不该向诸侯索取私财。《穀梁传》解释说,“时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按古制,诸侯可以向天子贡上自己的国家所产出的方物,天子可以推辞、谦让,但不能主动征收、索取。所以求车无礼,要是求取金钱,那就更不应该了。

春秋周王室衰败的原因(春秋风云周桓王死了)(1)

周桓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和曾经帮助平王东迁的同姓郑国关系急剧恶化。郑国东迁之后第二代国君是周桓王叔叔辈的郑庄公。郑庄公在位时除了郑国周边的小国磨擦不断,郑庄公和周桓王的关系也格外不睦。周桓王继位三年之后,郑庄公迫于郑国和东南方的邻国陈国关系极为紧张,于是才不得不缓和与周王室的关系,始朝天子,以免郑国西北受敌。郑国来朝,周桓却不以礼相待,郑庄公也暗暗记在心里。

周平王时,鉴于护送东迁之功,郑国一直是周王室的卿士。周桓王时,为了分郑国之权而任命两位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虢公林父为右卿士。再后来周桓王索性夺了郑国的卿士之权,让周公黑肩取代郑庄公成为左卿士。于是周桓王和郑庄公大打出手战场相见,这就是春秋初期周王室和郑国的繻葛之战,地点在现在河南长葛。王师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国将军祝聃一箭射中肩膀,王威扫地。

中了箭的周桓王全然无恙,三年后周桓王还结了婚娶了纪国国君的女儿纪季姜为王后。但是繻葛之战后六年,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就去世了。郑庄公死后四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二十三年,周桓王姬林也去世了。与郑庄公同为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齐僖公在周桓王死后的第二个月得到了安葬。

春秋周王室衰败的原因(春秋风云周桓王死了)(2)

郑庄公死了以后其长子公子忽继位为郑昭公,以前郑庄公信任的祭仲辅佐昭公。宋国趁祭仲出去巡视的时候把他抓到宋国并扣留,让祭仲同意废掉昭公,立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为郑国国君,因为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大夫雍氏之女。祭仲不得不废了郑昭公,昭公流亡卫国。公子突当上国君,后世称之为“郑厉公”,祭仲专权。郑厉公并不放心祭仲,就让祭仲的女婿、郑国大夫雍纠杀了祭仲。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时杀他。但是这件事让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知道了。

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雍姬心里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于是就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与夫孰亲?”她的母亲回答她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雍姬问母亲:父亲与丈夫谁是更亲近的人?母亲回答她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这怎么能相比?于是雍姬就把丈夫雍纠要杀父亲祭仲的事告诉了祭仲。阴谋败露后郑厉公带着雍纠的尸体逃出郑国,气急败坏地说,“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和妇人商量大事,活该会死。

郑厉公逃到蔡国,祭仲又迎回了郑昭公。郑厉公杀了郑国守卫栎地的大夫檀伯,占居了栎。栎,郑国别都,在现在河南禹州,在郑国国都西南九十里。鲁桓公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一起在袲(袲yí,郑地,在现在安徽宿州)合谋伐郑,帮郑厉公夺回郑国,但是联军败给了郑国就各自散去了。

春秋周王室衰败的原因(春秋风云周桓王死了)(3)

鲁桓公不只要管郑国的事,还和齐襄公会盟于艾地(齐鲁之间,山东新泰东北),想帮许国谋求安定。郑庄公曾经与齐僖公和鲁隐公一起讨伐许国,那是十五年前的事,现在这三位诸侯都已作古。许国是个姜姓小国,在河南许昌,受封于西周初。郑国曾经让逃到卫国的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管理许国,让他住在许都偏东的地方。现在许叔回到国都,所以说“入许”,但这个“入”字是讥讽的态度,是恶辞。许叔从身份上说是最适合接管许国的人,但是他却用了不合适的方式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