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前3单元训练题(含答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专题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前3单元训练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专题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前3单元训练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前3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léi)。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jīn)上的盘花扣。
B.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jiāo),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dǎo)。
C.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zhuō)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ēncī)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D.我饮着朝霞酿( niàng)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 zhuàn)、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C )
A.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弛,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B. 还有淡淡的优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C.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D.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免,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的一项( C )
A.我是星星,从苍穹(qóng)坠(duò)落在绿茵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蕴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B.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zhuì)满枝头,从墙上窥(guī)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lóng)。还有淡淡的优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D. 我在原野上摇曳(yè),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xiāng)郁。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B.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惭形秽。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C.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D.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
C.杭州休博会上,超精细液晶显示器、遥感手控电子画册、3D触摸屏等高科技多媒体展示令人应接不暇 。
D.在党的生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贡献我们一直铭记在心, 耿耿于怀 。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B )
A.今天的荧幕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有的人不知感念恩情,反而把接受捐助当成习惯,把别人的帮助看作孤陋寡闻。
C.交警部门对“酒驾”“醉驾”“毒驾”等行为实行零容忍,这让群众拍手称快。
D.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永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B.泰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D.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8.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试题分析:B句的语病是表意不明,应该把“和”改为“等”。
C项的语病是缺少成分,应该在“工作”后面加上“意见”。
D项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具体地说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把“也要”改为“都要”。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D )
A.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C.“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抱歉地对伙伴说:“下次吧。”
D.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C)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B.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意思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路转溪头忽见”的“见”就是“现”的通假字。
C.诗歌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一篇古体诗。
D.《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古诗按音律分类
1.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B )
A.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B.《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苏轼,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C. 魏晋以后有了楷书。“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D.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二、阅读《草原》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③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④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2.选文第①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 )
A.描写 抒情 B.描写 说明 C.说明 记叙 D.说明 议论
13.对选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无边。
B.“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背草,显得十分单调。
C.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D.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14.对选文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C )
A.“翠色欲流”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叹
B. “轻轻流入云际”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直伸向云天深处。
C.作者舒服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惊叹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
D.“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
15.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阔。
B.“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C.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D.置身于这充满诗情面意的境界中,作者之所以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是因为作青是初次见到草原。
16.对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赏析正确的一项( A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古族男女。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来欢迎远客的蒙古族男女比喻成一条彩虹。因为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就像蒙古族人民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古草原的景色美。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一条彩虹夸张成欢迎远客的蒙古族男女。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鮮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来欢迎远客的蒙古族男女夸张成一条彩虹。因为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就像蒙古族人民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古草原的景色美。
17.作者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古族男女老少、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 C )
A.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
B.他们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
C.表现他们迎接客人的急切心情。
D.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古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18.下列不能体现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一项是( A )
A.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C.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我们的。
D.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19.对文末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 课文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体现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这句话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B.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之感。
C.结尾点题,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D.本文重在描绘草原的美丽风光,抒发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所以,这句话在文中有画蛇添足之嫌。
20.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 )
A.点明中心。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含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B.承上启下。虽然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但还是不能不离开,在天边的草原上话说这美丽的夕阳。
C.引出下文。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D.总结全文。虽然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但还是不能不离开,在天边的草原上话说这美丽的夕阳。
21.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B.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C.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D.本文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富饶。
三、阅读《丁香结》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紫的。还有的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案时头便看见檐前雪。雪色进窗来,香气直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种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22.选文第②段“月光下,白得,紫的。还有的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横线处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A.潇洒 朦胧 淡淡 幽雅 B.朦胧 潇洒 幽雅 淡淡
C.淡淡 幽雅 潇洒 朦胧 D.幽雅 淡淡 朦胧 潇洒
23.文中第③段“每到春来,案时头便看见檐前 雪。雪色进窗来,香气直毫端。”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 B )
A.抬 透 映 积 伏 B.伏 抬 积 映 透
C.抬 伏 透 映 积 D.透 积 伏 抬 映
24.课文第⑥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C )
A.记叙 抒情 B.描写 抒情 C.议论 抒情 D.说明 抒情
4.作者能够把丁香花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B.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C.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D.丁香花最终还是要结果实的。
25.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的作用是( C )
A.作者把精经历的春光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26.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 )
A.托物言志 B.欲扬先抑 C.借古讽今 D.对比衬托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联想到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显露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B.作者在描绘丁香花的形象时,既有对色彩的工笔白描,又有对花形的写意描写,做到了神形俱得。
C.作者在文中引用诗句,巧妙融入联想,展示丁香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D.在文中,作者以女性天生对美的敏感,细致刻画了丁香鲜润、妩媚、纯洁、轻灵的形象。
27.下列对课文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画线句“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B.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C.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D.作者一味赞颂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渲染忧愁,没有现代人的洒脱。
四、阅读《访兰》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兰
贾平凹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兰草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山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要动手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⑥“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⑧“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⑨“是的。”
⑩“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⑪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河畔的趣姿,一灾培了,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⑫ “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
⑬“样子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⑭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⑮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⑯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⑰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28下列关于“空谷幽兰”和“盆景家兰”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空谷的兰草,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河畔的趣姿。
B.盆景家兰好看,比空谷的幽兰清爽。(空谷幽兰比盆景家兰清爽)
C.空谷幽兰纯朴、清妙、高雅。
D.盆景家兰:媚俗,失去了真性。
2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兰草清妙脱俗,人们却把兰草当成玩赏之物,这样就亵渎了兰花。
B.文章第二节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做铺垫。
C.“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这里的“味”既指气味、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格调、气质。
D. 作者欣赏兰草的标准一直未变,始终欣赏纯朴不媚俗有灵性的兰草。(我:开始以兰草的外观美为欣赏标准,后来欣赏纯朴不媚俗有灵性的兰草。)
3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4.B (A文章无 养兰 C非谈 个性 ,而是 真性 D 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武断,与主旨无关;)
五、( 4分,每题2分)阅读《宿建德江》,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1.下列朗读节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移/舟泊烟渚 B.移舟/泊烟诸。 C.移舟泊/烟渚 D.移舟泊烟/渚。
32.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夜宿的含义。
B.“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C.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D.本诗围绕一个“月”字来写。
33. 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两句诗寓情于景。上句是写远望,并写出远近的纵深感,下句是诗人俯视所见。
B. “天低树”是诗人的视觉感受,是实际的情形。“月近人”也是是实际的情形,从正面衬托出“江清”。
C.这两句的意蕴也很丰富,“天低树”难免使人产生迷茫的感情, “月近人”自然给了诗人一点慰藉,然而只有月与人相依,这又反衬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
D.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手法铺写景物,此境此景,亦是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内心写照。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弥长。
3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
B.诗的前两句借景抒情,一个“愁”字,点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当时,诗人停船宿于建
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面对着日落之景,那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结都涌上心头。
C. “野旷”“天低”,更村托出作者孤苦无援的心境。 “江清”与“月近”互相映村,这仿佛成为诗人的某种奇托。这似有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
D.据记载,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与希望奔入长安,但终无所获而今满怀一腔忧愤作客他乡,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六、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5.这首诗所描写的季节地点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春天的济南大明湖 B.夏天的杭州西湖,
C.秋天的洞庭湖 D.冬天的嘉兴南湖
36.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七言律诗,俨然一幅西湖阵雨图,描绘了西湖仲春时阵雨突降又骤然转晴的奇丽
场景,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不着痕迹。
B.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雨前,将乌云密布滚滚而来的态势比作打翻的墨水,一场大蓄勢待发;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雨中将密集的雨点比作跳跃的珍朱,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
C.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写雨后,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日出云开,水天相接,万物焕然一新。
D.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凝练又生动地将气象变化中的西湖奇景描摩出来。诗中黑云、白雨、青山、蓝天各自登场,交相解映,色彩对比强
烈,同时动静结合,在无声与有声之间切换・令人眼花僚乱,称奇不已
3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B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C.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间吹散乌飞。“忽”字写出天色变化之快,这是诗人的想象中的景象。
D.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38.下列诗句与本诗风格不相近的一项是( C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七、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后面的题目。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9.下列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C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下列对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惊”和“鸣”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田野转移到天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天外疏星,山前阵雨。也说明作者对这种景象感到轻松愉悦。
D.前文“路转”,后文“忽见”,表现出了词人突然间看见旅店时的喜悦。
40.下列对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B.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C.词的上阕描写黄沙岭秋夜美景,下阕写作者夜行遇雨,流露出作者的惊慌之情。
D.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鹏、别技”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村夜半清风之煦暖,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4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C )
A. 词的上片写了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B.词的下片用“七八个”稀稀数星和“两三点”疏疏细雨营造了清朗恬静的境界;“转”字、“忽“字写出了作者焦急和迷惑后的欣喜。
C.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几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恬静自然,优美如画。
D.这首词选取平凡的景物,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语言天然淳朴、不饰雕饰,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细腻的感情。
42.对这首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人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八、国学及名著阅读,完成后面的题
43.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C )
A. 卫灵公问阵孔子。孔子对曰:“军旅之事,则尝闻之矣;俎豆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B.子曰:“邦有道,危行言孙;邦无道,危言危行。”(互换位置)C.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D.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无道,则仕;邦有道,则可卷而怀之。”(位置互换)
44.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 C )
A.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B.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忠信,行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互换位置)
D.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45. 下列诗句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B )
A.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洗漱迟。(应为“梳洗”)
C.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D.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46. 下列诗句默写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D )
A.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倚阑干,多少泪珠何限恨。(前后互换位置)
B.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燕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应为“雁”)
C. 无风琉璃水面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琉璃”与“水面”互换位置)
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47.关于《草房子》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C)(应该颠倒过来)
A.《草房子》中塑造了许多有特点的人物:比如秃鹤,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又如白雀,她往那儿一站,象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依然还是很耐看;还如蒋一轮,他一露出青白的头皮,加上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就把一股挡不住的文气透给人。
B.油麻地人在冬天都喜欢把牛牵到屋子里睡觉,一是因为天冷,二是怕牛被偷。桑桑和杜小康在草垛边骑车,两人饿了就决定烤红薯吃,可是没想到草垛烧了起来,最后杜小康先承认是自己玩火的。
C.书中有个热爱土地的秦大奶奶,她有两次落入学校边上的河水里,第一次是因为救油麻地小学里的一个落水的南瓜,第二次是因为救落水女孩乔乔。
D.《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轩。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也是他的作品。
48.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C)
A. 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
B. 大人国的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藐视权力,主张和平,他代表了一种理想君主的统治。作者借这一形象直指整个欧洲的文明制度。
C. 在绳上跳舞比赛中,跳得最高的是财政大臣瑞颛沙、第二名是内务大臣佛林奈浦。(互换位置)
D.千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慧骃国游记(智马国游记) ”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
D.第II卷
九、49.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有情芍药含春泪, 。
2. ,鸟鸣山更幽。
3. ,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4.江碧鸟逾白, 。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既写了天气骤然变化,又描绘水天相接景象的诗句,
, 。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喜悦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 , 。
7.《宿建德江》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 , 。
50、请从“钥匙、阶梯、扁舟、歌曲、心旷神怡、韵味无穷”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书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称赞不已。.
5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略,以文明文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雏燕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维。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①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②雏已出売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③弟遽④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注】①竟日:整天。②盖:原来是。③趣:催促。④遽(jù):马上。
5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日思得一雏 日:每天
(2)是乃益鸟是:这,指燕子
(3)尔安得久饲之尔:你
(4)遂出笼释之释:释放
5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
燕子是益鸟,吃的是害虫,它们不久就要飞到南方去度过冬天,你怎么能养的久呢?
(2)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弟弟对小燕子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它的神态非常悲哀,于是弟弟就把小燕子放出笼子放飞了。
54.仿照样子,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思雏——>( 拾)雏——>( 饲 )雏——>( 释 )雏
十一、课外现代文阅读: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①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②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③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④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
⑤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⑥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⑦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55阅读文章第③~⑤段,说说作者写出了芦苇的哪些特点。 (4分)
答:1.芦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或具有实用价值);芦苇具有多姿多彩的美(或具有审美价值)和坚韧的品质。
56文中的两处画“______”句子联系紧密,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4分)
答:结构上:照应(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日夕阳下芦苇犹如熊熊烈火燃烧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芦苇多姿多彩的特点,突出芦苇顽强蓬勃的生命力,使“我”受到了巨大的感染和鼓舞。
57第⑤段末句中加点的“顶破”一词精练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顶破”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芦苇在严霜之下破土而出的动态及力量,表现了芦苇坚忍顽强的品质。(意近即可)
58.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夏之时的芦苇繁盛、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59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我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我”对人性中“忍耐”“坚毅”品格的追求;“我”对过去艰苦“插队”生活的怀念;“我”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六年级上册二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C )
A.战士宋学义扔手榴(liú)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sù)立,一齐抬起头,瞻(zhān )仰这鲜红的国旗。
C.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qū )魆的围墙。
D.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ɡēnɡ)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五位壮士屹(qǐ )立在狼牙山顶峰,眺(tiào )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B.人们有的擎(qínɡ )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C.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 qī )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 cōnɡ )憬(jǐnɡ )里。
D.在天安门璀(cuǐ )璨(chàn )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B.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D.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振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B.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D.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所向披靡。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B.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C.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D.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
A.《水游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C.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D.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1941年秋,日集中兵力,向我晋察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B.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C.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D.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8.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B.王愿坚,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课本选有他写的《开国大典》。
C.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单元有的课文描写
了大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D.书写要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要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二、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③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④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⑥“中国共产党万岁!”
⑦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9.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C.一个“走”字,包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D.“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和动作,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并不一致的。
10.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石头夸小成“雹子”说明石头小而多,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C.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D.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1.对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B.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壮土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完成任务后的胜利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壮士们终于比敌人更快登上山顶后的自豪之情。
12.第⑦段加点的“这声音”指的是( D )
A.手榴弹的爆炸声。 B.砸碎枪支的声音。
C.“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下列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前两句赞颂五战士的壮举,赞颂了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爱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
B前两句是战士自己表态式的豪言壮语,热烈呼告,喊出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爱。
C.“坚强不屈的声音”是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全国人民共同心声。
D.“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点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22.结合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写出五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
B.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C.通过五壮士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的刻画,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
D.选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23.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眺望”指从高处远望,而“望望”是指看看的意思。
B“眺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身处绝境,却心系群众和部队的安危。
C“望望”写出了五壮士虽被群敌围攻,却毫不畏惧
D“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意思差别不大,可以互换。
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B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这句话表现出五位战士有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任务意识。他们不是一般地打击敌人,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吸引大批敌人,保证群众和主力转移。“一边……一边……”这个并列复句,说明五战士既英勇,又善战,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战斗。
C、“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记叙了五位战士选择绝路的目的和过程。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完全可以安全地追上大部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自觉地引敌人上绝路。在“生”与“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众战士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战士们的坚定、果断。
D“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写石头“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砸向敌人,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揭示了五战士英勇战斗的力量源泉。
三、阅读《开国大典》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①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⑤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⑥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⑦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3.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B.从全场三十万人写到全中国人民,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C.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震惊错愕。
D.从庄严的宣告写到雄伟的声音,表达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12.对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4.对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B.运用动作、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C.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D.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15.第⑦段中加点的“光明”的含义不包括( D )
A.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千家万户的电灯亮了。
1、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54门礼炮齐鸣49响
2、对“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抛”这一动词写出了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和手里的报纸等东西向空中扔去的情景。
B.“盖”这一动词写出了人民群众欢呼声音之大,已经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使用准确的动词,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有一些过分夸大的艺术效果。
D.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看到民族的飞机飞上祖国蓝天时的激动与喜悦。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浪的热烈场面,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主席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C.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站起来了。)
D.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热爱,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
4.对选文的语言风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短句较多,铿锵有力 B.采用比喻,生动形象
C.感情浓烈,激情洋溢 D.清新质朴,平淡有味
5对句子的理解误的一项是 ( C )
A.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B.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光明”,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D.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四、阅读《灯光》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min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1]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划,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6.选文的记叙顺序是( B )
A. 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17.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
B.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C.“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村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D.郝副营长在战前精心谋划作战计划。
18.对文中三处加点的“多好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B.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C.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慕。第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D.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郝副营长,他没有见到过电灯,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二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第三次说这话的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下列各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B)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D.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20.本诗的中心句是( A )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1.下列对尾联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尾联是照应首联,开端言“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的主旨。
B.“更喜”承接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收束。
C.“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D.尾联突出了红军战土对岷山雪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2.对《七律 长征》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下列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B.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C这两句写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D.“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18.下列选项中,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B这两句是对偶句,承上句“万水”。以五岭、乌蒙为代表写出山的绵延不断、巍峨高大。
C.“细浪”“泥丸”,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D.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六、阅读《一朵小花》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朵小花
古清生
①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②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③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④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它把这一捧小小的美丽托送给我,它让我在它的面前思之不已。我们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一朵小花强大?有它的从容而饱含激情?有没有它那么一点点亮色?我还呼吸到小花儿的淡淡的一缕清香,它在阳光里暗放。终于是看得久了,我用心灵轻轻地抚摸它,我的心刹时也芬芳,即便北国这样的土壤,它亦是要养育一种花朵呵,所谓的荒凉,原来竟是心灵所生,真正的土地,也总是会有花朵的,会有这样小小的花朵。我就用这朵小花拂去我孤旅的疲惫,且要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对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写出北京春天的干燥,突出北方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劣
B. 为下文小花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开放作铺垫
C. 突出小花生命力的顽强
D. 作者对北方天气干燥的厌恶之情
对第③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表示出乎意料 B.表达我的惊喜之情
C.为下文我驻足凝视小花并感悟生命作铺垫 D.表现我对北京能有这样的花的怀疑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请结合第②自然段,概括“冷寂和积尘”具体所指的内容不包括( D )
A.远离故乡的孤独和寂寞 B.在京生活的单调和艰难
C.文学写作的痛苦和困顿 D.北方天气的寒冷及内心的不满
七、国学及名著阅读
17.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C )
A.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B.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C.爱之,能勿诲乎?忠焉,能勿劳乎?
D.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8.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D )
A.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言;不可与言而语言,失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友其士之仁者,事其大夫之贤者。
C.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杀生以害仁。
D.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9.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C )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B.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C.点水蜻蜓款款飞,穿花蛱蝶深深见。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D.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0.下列语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B )
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B.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C.云物不殊香国异,教儿且复掌中杯。
D.朝回日日典春衣,债寻常行处有。每日江头尽醉归,酒人生七十古来稀。
21.关于《红旗谱》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该书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冀中地方色彩,大量河北方言的使用,使这部小说浸蕴着中国北方乡村的天然品味,一种古朴、纯正、自然的民族风格跃然纸上,从而实现了作家“追求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初衷。
B.为了筹备路费,严志和背着朱老忠卖了宝地,当严志和得知是把地卖给冯家之后,心中充满懊恼、悔恨,趴在地里啃黄土,痛哭流涕,当朱老忠赶来时,朱老忠没有过多地埋怨严志和,而是告诉他,我们早晚有一天把要这宝地夺回来。
C.严志和打官司败诉、老母亲暴死、儿子被捕,这沉重的生活磨难,虽然时时激起他内心的火花,但他总难彻底摆脱因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理。
D.由于虎子亲眼看到了父亲贾湘农和冯老兰得冲突,不久便吐血身亡,使虎子从小就身陷强烈的阶级冲突之中,对冯兰池充满的了仇恨。(朱老巩)
22.关于《童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小茨冈,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位置互换)
B.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雅科夫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卡希林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
C.母亲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
D.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
第Ⅱ卷
九、补写出下列语句的空缺部分
(1) ,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 ,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李纲《宋史》)
(4)位卑未敢 。(陆游《病起书怀》)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毛泽东《七律•长征》)
(6) ,大渡桥横铁锁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7)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长征》)
2.请从“亲情、滋养、培育、森林、原野”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3分)
我是一朵白云,亲情便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我的山峦。
3.从下面这段话中提练出两条信息
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的1000多张广场座椅,是用回收来的废弃牛奶饮料盒加工而成。除了
椅子,废弃牛奶盒中的一部分还摇身变成了公厕内的免费卫生纸。以70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为基准,需要用掉生活用纸约2000吨,相当于7000立方米的木材。而使用牛奶饮料包装盒做成的环保生活用纸,将可以使几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1)节约资源;(2)合理进行废物利用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儿饲鹋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注】①稍长:渐新长大。②攫(jué):抓住。③亟(jí):立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雏坠地 坠:掉落 (2)爱甚 甚:很
(3)儿亟逐之 亟:追 (4)是乃吾之过也 过:过错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
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他)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
(2)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怎么被猫吃掉呢?这是我的过错呀。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每个人、每样事都应处在合适的环境中
译文:庭院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鹊巢,喜鹊抚养两个孩子,整天自己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后来碰上狂风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巢穴摧毁了,两只小喜鹊掉在了地上。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他)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都在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一只猫袭击过来,抓走小鸟就离开了,小孩急忙追赶它,没有追上,他边跺着脚边哭泣,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 怎么会被猫吃掉呢?这是我的过错呀。”
沙漠之花
①美国加州之南的棕榈泉是一座在沙漠上凭空建造的小城。城边有个沙漠动物园,也是凭空而造的。说是动物园,其实也包括了许多植物,它们都是从世界几大沙漠中请来的客人。这片本来人烟稀少的沙漠,因有了它们而有了旺盛的人气。高大的棕榈树,或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 ,在别处也可以看见,并不新鲜,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沙漠之花。
②在沙漠灿烂无比的阳光,一年四季都灼热烤人。城市的花园里,假使夏日晌午有这样的阳光,芙蓉花们定会变得无精打采,牡丹、芍药们也会垂着头,把脸颊尽力藏进绿色的裙裾里……而这里,沙漠之花不但不躲避阳光,反而像牵牛花和向日葵一样,把每一片花瓣都冲向阳光,让每一簇花心里都装满加州的阳光。
③沙漠里的仙人掌,在这里开着红色、黄色、白色和橙红色的花。另一种硕大的仙人球上密密麻麻地开放着菠萝形状的花,它们拒绝分散着开,而是手挽手肩并肩簇拥在一起。每一朵花尖上都矗立着一枚长长的刺,像是卫兵握着一柄柄剑戟。
④我第一次见到了茛苕。这种花叶用在欧洲建筑中最常见的科林斯柱头的雕刻花纹里,其对称的古典之美,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流行。如今,在那些仿古的西式建筑甚至家具中依然经常可以见到。茛苕名字古怪,远不如其花叶美丽,但它却属于沙漠之花中的贵族。它锯齿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像跳着细碎的小步舞曲的精灵。它金红色细长的小花,随叶子一起摇头晃脑,像抱着古老乐器为舞者伴奏而自我陶醉的乐队。
⑤在这里所见到的花,大多是草本,也有灌木,最多的是墨西哥刺木。这种刺木才真的像马鞭,细长而柔软,温柔而多情,带着无伤大雅又有些撩人的刺。它的花朵都是顶在刺木的顶端上,像是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只是,那一点红花,是茸茸的,弯弯的,带一点点的尖儿,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像圣诞老人头顶上的那顶红帽子了。
⑥在树上开花的,有一种叫烟树。远看,真的像是一片蒙蒙的烟雾。近看,它的枝条上没有叶子似的,大小每一枝都像海葵向四周伸出的触角,细细的,软软的,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如同蒙上一层清晨的霜。或许它的枝条就是它的叶子, 它的叶子就是它的花。
⑦另一种在树上开口的,名字音译为帕洛弗迪。它的花开在树的顶端,一片灰黄色,并不鲜艳,但面积很大,铺展出一片。由于枝干比烟树要高,在一片低矮的花丛中,它的花迎风摇曳,像是挥舞着一面单薄得几乎透明的旗子,力不从心却并不甘心地与浑黄的浩瀚沙漠进行着对话。
⑧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沙漠之花,我真想一一查出它们的名字,描绘出它们的样形状。它们有的开着细小球状的花,有的开着细长穗状的花,有的开着扁扁耳朵样的花,有的开着软软长须样的花,有的开着雪绒花一样茸茸的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这样小,又这样神奇的沙漠之花。
⑨面对它们的色彩纷呈,我竟然一时理屈词穷一般,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形容。忽然想起一位陌生的作者写过的话:“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
⑩这些花富于远离尘嚣的童真,拥有未曾经历都市化改造过的纯朴。、沙漠恶劣的环境,磨炼了它们,也成就了它们。它们就像旷世的隐者,远离着我们。它们又像静心的修炼者,在沙漠中曲折跋涉了很长时间,怀揣着相当美好的想法。它们无意争春和走秀,也不管云起云落,只管自由自在地花开花谢。
1.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外在特征?(4分)
答:种类、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沙漠之花的
2.第②段写城市花园里的花有何作用?(4分)
答:写城市花园里的花在烈日下的无精打采,与下文沙漠之花冲向阳光开放形成对比,突出沙漠之花生命力顽强。
3.从修辞的角度欣赏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比喻、拟人,把“茛苕”比作“演奏的乐队”,“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等词语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茛苕随风摇曳的形态之美以及独有的贵族气质之美。
4.理解第⑩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沙漠之花远离尘嚣,不断磨炼自己,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自由自在地开出令人惊艳的话,表现了对童真、顽强、乐观、执着精神品质的赞美。
六年级上册三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áo)战犹酣(hān)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B.大殿廊下,鸣钟击磬(qìng),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tán)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C.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báo),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chí)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底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
D.亭台楼阁、池馆水榭(xiè),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zhuì)其间。
2、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A.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ō)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liè)缝里掉下去了。
B. 竹节们站成一个壮士模(mó)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lǐn)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C. 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zhōng)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kuī)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D.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xìng)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jīn)有味。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D )
A.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B.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C.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有条有理。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有头脑的人类为了控制某些不受待见的生物,居然采取了一些污染整个环境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B.《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歌词,意境优美,婉转悠扬,深受观众好评。
C.通过5月22日在西安举办的以“伟人故里·灵秀南充”为主题的南充旅游推介会,再一次把南充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D.上级通知王明同学6月5日前去参加我市“红旗飘飘,伴我成长”演讲活动。
【解析】B.主谓搭配不当,将“歌词”改为“歌曲”;C.缺少主语,去掉“通过”;D.歧义,是6月5日之前去,还是6月5日当天去,不明确。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异种鱼换核是否能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B.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B.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C.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为了对火星作进一步的考察,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艘名叫《海盗号》的宇宙飞船。
8.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B.杜牧,字牧之,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大李杜”。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二、阅读《竹节人》,完成9-16题
还有同学 ,想 ,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花了大半节课,做了一顶纸盔甲,一下课,便 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 ,中看不中用……
9、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 B )
A.别出心裁 得意扬扬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B.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C.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得意扬扬
D.技高一筹 别出心裁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10、“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的原因是( C )
A.同学们关爱老年人,经常照顾老人的生意。B.同学们爱好书法,形成了良好风气。
C.同学们买毛笔,用笔杆做竹节人。 D.同学们勤学苦练,要经常更换毛笔。
11.对“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运用了拟人,富有趣味,把古战场的形象描述的绘声绘色。
B.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把课桌比喻为叱咤风云的古战场,形象逼真。
C.运用了拟人,富有趣味,孙悟空、窦尔敦的形象在课桌上活灵活现。
D.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把古战场上的情形再现出来。
1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D )
A.朴素自然。B.含蓄委婉。C.清新明丽。D.富有童趣
1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完全准确的一项( A)
A.《竹节人》是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B. 文中写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其实,这些夸张地描写与后文“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C.竹节人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既写了学生玩竹节人,还写了老师玩竹节人的情节。其中老师玩竹节人恰恰是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这样写,能更加突出竹节人的好玩,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D.《竹节人》一文在写作上极具特色,全文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而且,在大量进行正面描写的同时,也穿插了侧面描写。
14.下列对选文“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B.“笑”包含着“我们”对老师的理解、认同甚至是喜爱。
C.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了老师玩心不退、活泼可爱。
D.“心满意足”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和自豪。
1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们”对竹节人喜爱至入迷,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
B.老师刚发现“我们”玩竹节人时的不苟言笑与后文自己玩得入迷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C.老师惩罚“我们”,并不是因为竹节人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由于“我们”在不应该玩的场合玩了罢了。
D.“我们”怨恨老师的原因是老师一点儿也不理解“我们”的心情,泯灭了“我们”爱玩的天性。
1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在阅读《竹节人》的过程中,先要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接着理解游戏的过程。既要感受“我们”在玩游戏时的欢乐之情,也可以试着去体会老师“参与其中”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感悟简易的竹节人游戏带给作者的快乐与满足。
B.《竹节人》一文中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按照游戏欢乐程度的加深来安排组织材料的行文思路。
C.《竹节人》一文的语言形式随情感表达的需要发生着变化,如具体叙述制作过程部分,通过“把……这就是…”,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是极其简单的,所需材料也是极其简易的,更突出这个游戏的缺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儿童的欢乐与热情。
D.在《竹节人》一文主体部分,作者的叙述语言随着竹节人搏斗的升级而热度递增。从“不知疲倦”“神气”等,紧接着到了“大呼胜利”,就已经流露出“我们”的真性情。作者的感情变得直接,以至于到了最后最大规模的搏斗时,他就在直抒胸臆了——他竟然直接脱口喊出了当年搏斗的招式,直接唱出了当年搏斗的咚锵咚锵的配音。
三、阅读《宇宙生命之谜》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7-23题。
①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②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星球系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决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④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更替。更有趣的的是,1879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⑥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宇宙飞船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才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
17.本文的中心话题是( B )
A.古时候,科学不发达。 B.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C.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D.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
18.不属于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是( D )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B.必要的水分
C.适当成分的大气 D.有足够的食物
19.下列对火星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C )
A.火星上有四季更替 B.火星上有暗环形山 C.火星上有植物
D.火星上的风会把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
20.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D )
A.作比较打比方 B.作比较举例子 C.列数字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2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去掉后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A )
A.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B.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C.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D.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2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至今尚未”是“到现在仍没有”的意思,是有一个时间的限定,但科学的探索仍然会继续,将来是否会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仍不确定。
B.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至少应有”是指“这样几个条件”缺一不可,是生命存在的下限要求;只有“这样几个条件”都具备了,天体上才可能有生命存在。
C.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唯一还可能”是排除了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所有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太阳系中只有火星还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D.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所有这些”是指火星上并没有四季变换,大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且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以上每条因素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2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B.作者着重通过科学家对木星的探索,揭示了科学家严谨、脚踏实地的探究精神。
C.在文中,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揭示科学家探索火星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表明,科学的猜想要通过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来证实。
D.本文使用了准确的语言,是说明的问题更加明确并具有科学性,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地说明了“宇宙生命之秘”这样深奥的问题。而且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排除、比较、引述等方法,使结论更为严谨准确。
四、阅读《宇宙生命之谜》中节选的文字,完成24-263题。
说园
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 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24.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A )
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
D.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
1.A(文章中对“静中生趣”是这样表述的“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而A中“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不能体现出景色如画,静中生趣。此题可以与原文内容对比来分析。)
25.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B.用拙政园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
C.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的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的建造要与大自然完全一致。
D.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山水花木余味悠长,符合传统的民族欣赏艺术特性。
2.D(A项中“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可原文不是这样表述的,开始段落“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根本没有“从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谈我国园林的艺术风格。B项内容不正确,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第二自然段是用拙政园和瘦西湖为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没有做对比。C项内容也不正确,从文章第三自然段“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可知,中国园林的建造要接近大自然。)
26.文中说“中国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其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亭阁建筑富有诗意;
B、山水交融显美妙;
C、花木布局有画意。
D、园有静观、动观之分
五、阅读《浪淘沙》,完成27—29天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7、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B、“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C、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两个画面,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裏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D、“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
28 .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如今直上银河去”紧承上句“浪淘风簸自天涯”而来,
B诗人眼观黄河之水自天边滚滚奔腾而来,视线似乎已经落到了黄河的源头——“天涯”,而那里正是天地交接之处,离那天河必是不远了,因而诗人生出“直上银河”的豪气。
C“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上银河必须逆流而上,这个“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刘禹锡一代“诗豪”的刚毅雄直之气俱在其中了
D同时,“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视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瞰,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近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9.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浪淘沙》(其一)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浊浪滔天、浩瀚绵长的雄伟气势。后两句以想象的笔法接通天人两界,表现出充满理想色彩的男耕女织、宁静祥和的浪漫情境。
B“九”或者九的倍数,往往用以极言其多,例如“九天”“九霄”形容极高之处。黄河弯道之多,多达“九曲”,便是用了夸张的说法。“万里”也是如此,用来形容黄河流经各地时挟带的泥沙之多,可见黄河规模之壮观。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奔腾万里、曲折绵延、浊浪滔天的杜丽景观。
D、“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
六、阅读《江南春》,完成30~34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0.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千里莺/啼绿映红。B.千里莺啼绿/映红。C.千里/莺啼绿映红。D.千里莺啼/绿映红。
31.对诗句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B.水村山郭酒旗风。(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C.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哪里有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啊。)
D.多少楼台烟雨中。(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32.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B.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C.诗中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虽然只写了静物,但却各具特色。
D.本诗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
33、对《江南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句从整个江南春色着笔,“莺啼”状春之声,“映红”状春之色。寥寥七个字,惟妙惟肖地匀物出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的描写更加别致,用名词勾勒了一幅江南美景。在这画面里,有流水,有村庄,有青山,有城郭,,有春风,还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C、诗的第三、四句的描写对象是掩映于蒙蒙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蒙的神秘美。
D、这首诗以感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江南如此美丽的春景的赞叹和向往
34、对《江南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江南春》是素负盛誉的名篇。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春之画卷。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将一幅江南春景图铺陈开来。这幅图不仅囊括花、鸟、山、水等多种景物和事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展现出一幅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多彩画面,把江南的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丰富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如此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春天,再配以随风摇曳的酒旗,更是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江南”二字而来。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之丰富。“四百八十”是实指,强调了庙宇数量之多。此时,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且由于掩映在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庙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收束,在写景之中融入怀古幽思,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D、诗人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巧妙地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景象,表达出对江南春色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七、阅读《书湖阴先生壁(其ー)》,完成35~38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ー)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墙壁上的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B.后两句写院外景象,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幻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近。
C.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D.“成畦”二字,不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了花木的丰美,整齐中又略显单调。
37.下列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美好情谊。
B.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之情。
C.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D.表现了诗人无限的爱国热情。
38.下面对《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八、国学经典诵读考查
39.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B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C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D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B、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C、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D、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圆荷泻露,曲港跳鱼,,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孙以出之,。君子哉!”C、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D、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九、课外阅读考查
42、下列关于名著《草房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秦大奶奶对土地的热爱、执着而动人。
B. 当桑桑穿着棉衣棉裤出风头的时候,秃鹤却戴着白帽抢了他风头。
C. 细马在桑桑的帮助下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后来细马回到了江南老家。
D. 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放鸭之旅,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4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
B、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
C、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D、年三十,威虎山要摆“百鸡宴”,让少剑波担任值日官和“百鸡宴”的司宴官。白天少剑波指派着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后后,摆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说是“山光普照”,还把大厅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盏猪油灯,说这正应座山雕的六十大寿。他还说服座山雕以大庆为名,要把今年的百鸡宴全摆在厅里,以便于小分队进来一网打尽。座山雕对他的这些安排大加赞赏
第2卷 表述题
十、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一、在横线上补充出恰当的句子。
(1)九曲黄河万里沙,
(2) ,水村山郭酒旗风。
(3)、茅檐长扫 , 。
(4)浪淘沙(其一)》中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的句子是 ;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的是 。
(5)《江南春》中展现出一幅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多彩画面的句子是 ;独写迷蒙烟雨之中的寺院楼台,取景单一,表现出另一种朦胧迷离的春意 。
(6)《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诗人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的 。
。
2.请从“时间、尺子、天平、战鼓、大河”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合情合理。
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称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 鞭策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就像一条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 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步伐。
3.阅读材料,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5月26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友善济南和谐社区”济南市首届文化节开幕式在经四路万达广场盛大举行。该文化节已被列为“2018年度济南市文明城市建设百件实事”之一。2017年,济南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进一步凸显济南社区文明和谐之美,展示济南市民新时代精神风貌,本届文化节自5月2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将陆续走进济南各区县优秀社区。
_【答案】(示例1)济南市首届文化节启动。
(示例2)济南市首届文化节开幕式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为朝中显官,尝病,召子陈咸戒①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②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③教咸谄④也。”万年乃不复言。
【注】①戒:告诫。②乃公:你的父亲。③大要:主要。④诌:说奉承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头触屏风 触:
(2)何也 何:
(3)具晓所言 晓:
(4)万年乃不复言 复: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2)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3.陈万年为什么“不复言”?(4分)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头触屏风 触: 碰到
(2)何也 何: 为什么
(3)具晓所言 晓: 懂得,知道
(4)万年乃不复言 复: 再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___
(2)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
26.陈万年为什么“不复言”?(4分)
_____儿子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揭露了他的虚伪,让他哑口无言。 c
十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老杨树下
舒小骅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②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③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砍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大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④“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⑤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⑥“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有肾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张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客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锃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⑧“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砍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傳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⑨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落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辱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⑩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_______——> 同情 ——>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辱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3.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4分)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19.(1)不满 敬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解答此类题目可先找出“我”对磨刀师傅态度的语句,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文章第④段,在磨刀师傅与老太太都不愿让步,二人不欢而散后,“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概括为不满。在了解了邵师傅的遭遇后,“我”对他表示同情。最后邵师傅坚决不多收“我”的钱,并四处寻找购物卡的主人,“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可概括为敬佩。
20.(1)“瞪了瞪”表现了老邵听到“我”动他少收一块钱时,怪我多嘴,破坏了他的职业规矩。
(2)找不到购物卡的主人,“我”就建议老邵“留着自己用”,此处“瞪”字表现了老邵责怪“我”不理解他,侮辱了他的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第一句根据前文情节,可知他瞪我的直接原因是“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再根据后文我与他交谈的内容,可知他不愿让价的原因是怕大家都来磨,“那俺今晚买千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所以这里的“隘”表现他对“我”破坏了他的行业规矩的气愤。第二句“”是因为“我”劝他将捡来的购物卡自己拿去用,他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的侮辱。
21.示例:“叮嘱”中年妇女,表现了他的善良;
为“活多”执意“优惠”“我”,表现了他的厚道;
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表现了他关爱家人;
虽然生活贫困,捡到购物卡后一心一意寻找失主,表现了他的无私(拾金不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第⑦段,写邵师傅在给中年妇女磨完刀后,提醒她“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善良;第③段“我”要将找不开的五十元钱都给邵师傅,他宁可去奢修的买一瓶矿泉水找也不愿收下,表现了他为人厚道,不贪财;“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可以看出他为人的节俭、关爱家人;第⑨段写邵师傅四处寻找购物卡的失主,表现了他的拾金不昧,为人诚实。
22.(1)“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2)采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3)直接描写“我”的见闻感受,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从叙事角度分析文章内容。文章以“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与参与者,能増加内容的真实性、亲切感;同时以“我”为第一人称叙述,还能以“我”的行为来对邵师傅的为人起到陪衬作用,突出他身份普通却具有不平凡的精神。
23.(1)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深化主题,突出了作者对老邵无私品格的敬佩(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结尾处,“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是因为看似平凡普通的邵师傅,以他的言行震撼了“我”,让“我”无比感动。所以此处描写“老杨树下己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是为了突出“我”对邵师傅印象的深刻,“老杨树被夕阳铺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伐美的环境,表达“我”对老邵的无私品格的敬佩(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