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文演讲稿(儿童作文应从心)(1)

作者杨克顺,真快乐作文创始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快乐作文之父”

中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大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上作文课,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43.2%的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甚至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诸多有益的探索,但最终没能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作文的初衷。一致今日,中小学作文课堂上依旧重复上演着作文难、难作文的“痛苦剧”。

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常常把目光集中在“作文应该怎样写,写什么”等技术的层面上。过度地关注“文”,而忽略了“人”。作文归根结蒂还是要由“人”来作,忽略的“人”的因素,盲目去谈“文”怎样作,致使作文教学深陷“技术”性的沼泽和误区,最终难以扭转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局面。

面对作文教学中的无奈,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不禁从心底里迸发出这样的疑问:儿童作文到底应该怎样教?怎样才能给儿童作文带来快乐?

杨克顺老师在近年来的快乐作文教学研究实践中,给大家找到了答案:儿童作文应从“心”开始。

长期的作文教学研究和实践,杨克顺老师从中归纳、升华出自己独特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顺应了学生写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轻易化解学生作文难,让学生轻松、快乐作文。

杨克顺老师在这一教学理念中提到两个关键句:“写作过程”和“写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杨老师是怎样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呢?

杨老师在教学上,强调作文教学要有“作文味”,要简简单单教作文。不要把作文教学程式化、技术化、复杂化。他在快乐作文实践中,基于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的自然顺序的论述来解释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学生写作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即“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客观事物,心中有感,情感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于是作文诞生了。”

叶老关于作文自然顺序的这段论述,揭示了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写作过程:即“攫取生活材料”、“催生写作激情、作文诞生”;学生写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即我认识客观事物(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心中有感;我有表达的欲望”。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辞发”,“心中有感,而后有所撰作”,讲的也是这一规律。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作文的过程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高度融合,从而验证了杨克顺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理念的科学性。

杨老师强调儿童作文从心开始,意思是说作文教学应让孩子从认识生活,即从观察入手,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催生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快乐作文。而不是让学生端坐在封闭的教室里,给学生讲作文应该这样写,那样写。观察生活不仅是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摄取生活材料的过程,也是催发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过程。学生有了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思考,自然就会情动于中,形于言。学生对生活的情感鼓荡在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儿童作文从心开始,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要做到“目中有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真正以生活的主人身份走进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思想、经验去影响、干扰他们。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不同,对统一观察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感悟和思考。学生对生活有了各自不同的认识、感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文就是个性化的“真”作文。就如千万朵花,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就如万千朵云,千变万化,形状各异。

儿童作文从心开始,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的第一扇窗子。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注意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譬如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重点观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学会动态观察、静态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观察边想象、联想,边思考,从一般生活现象中知微见著、透视出生活的哲理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深度的好文章。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要在培养孩子观察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学生被动地进行观察,不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方法,巧妙设疑,引导观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例如,要求学生观察种子的萌芽。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和引导:大家一定想知道种子是怎样的萌芽的吧?种子的萌芽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我们却是熟视无睹。要知道,种子的萌芽就像生命的诞生一样充满着神奇,我想大家一定会很期望去揭开这神奇的面纱,那么就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埋下一粒种子,用自己的耐心去等待、去观察种子的萌芽过程,并注意发现和思考:种子为什么会萌发?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播种时要选择粒大而饱满的种子?注意把你在观察中看到的、想到的和你观察的过程记录在你每天的观察日记中。谁观察的仔细,记录的详细,谁就是最会观察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无比的好奇心和对种子萌芽的兴趣投入日常生活的观察。这样的训练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是观察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学会观察,认识客观事物,要学会边观察边想象与联想。教会学生在观察某一客观事物过程中,要把观察对象的某一特征与生活经验中的某一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联系在一起,找到他们的相似点或者是相关联系,用相似或者相关的事物来描绘、介绍所观察到对象的某一特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形象逼真,便于读你文章的人轻易就能领会你所写的事物的特征。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在观察中通过想象,由“春”的初春联想到“刚落地的娃娃”,联想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由阳春的联想到“健壮的青年”。从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无限和朝气蓬勃的主题。

教会学生观察,认识客观事物,摄取作文的材料,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与思维相结合。英国画家佐治.伯里曼在《画家百图手册》中层指出:“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意思是说,观察离不开人的积极思维活动。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所观察对象的某些表面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思维过程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活动,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清晰映像。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观察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如《香山红叶》一文中,小作者在观察一片红叶中写道:“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小作者透过对叶子的形、色、味的观察,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最后写道:“怪不得称之为香山红叶。”进而,从本质上认识香山红叶。

观察要让学生学会透视生活,辩证地看待客观事物。透视生活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自然的变化中透视出人生的哲理,从人事的对照中窥见生命运动的法则,花开花落,风霜雪雨,斗转星移,大江东去,都可以从中感悟到对生命的昭示和启迪。辩证地认识事物,就是教会学生看清事物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有长有短;有阳光就会有阴影。不能只见玫瑰的鲜艳和花香,而不见玫瑰的尖刺;也不能只见玫瑰的的荆刺,就否定它的多姿与香味。学生学会了透视生活,辩证地看待生活,我们还愁学生作文和人生价值取向吗?

教学生认识生活,观察生活,要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只有观察中的深入体验和感悟,才能生发学生对生活的真正情感。情动其中,方能形于言。

观察中的体验和感悟,就是让学生融入生活,进入生活的角色。让他们在观察中,耳有亲闻,目有亲见,身有亲历,心有所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总是从属于思想和情感的,思想丰富,感觉敏锐,语言自然就会鲜活起来。”许多学生写作文之所以思想肤浅,语言贫乏,缺乏个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感受力不足。因此,要让学生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体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进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激起情感的波澜。观山则情满于山,观观海则情溢于海。有了情感的融入,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山上花红柳绿,就仿佛置身于一副春意盎然的画面之中;听到山间鸟鸣,就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理想世界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语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又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学生对生活有了自己对生活认识和情感,自然就会拿起手中的笔以情感为经,以语言纬,写出思想明确,语言通达的文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