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烟雨中拨弄的丝竹

巷陌中浅吟低唱的戏腔

指端缠绕的丝线

抑或是春日里飘着飞屑的剪纸

这些最平凡的民间艺术

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艺术

是诗歌

是舞蹈

是每个漂泊者心心念念的故乡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1)

2018-2020年度,内蒙古五地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同于中原民间艺术的厚重,江南民间艺术的温婉,内蒙古的民间艺术豪迈、奔放。热情、乐观,是草原儿女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草原儿女渗入骨髓的文化印记。

接下来,便随着小编,去看看内蒙古的特色民间文化艺术~

通辽市库伦旗安代舞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2)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3)

飘舞的丝巾若流云,扭动的腰肢似飞雪,遥望去便如花瓣开了又谢,生机无穷,这是科尔沁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安代舞。

而这充满了勃勃生机的舞蹈,起源也来源于一个求生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上,一对父女相依为命。

某天,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

这个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乐锡盟镶黄旗阿斯尔音乐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4)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5)

如果您是一位蒙古族文化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阿斯尔音乐。

有元代宫廷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阿斯尔音乐是蒙古族音乐集大成者。

马头琴、四胡、蒙古筝,这些蒙古族特色乐器交织一处,和谐生动,堪称“草原宫廷的交响乐。”

再伴有呼麦、蒙古舞等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堪称最极致的视听盛宴。

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二人台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6)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7)

与风靡东北的二人转相比,二人台的名气相对小了许多。

但说起俚俗诙谐,幽默轻快,咱大内蒙的二人台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呼包鄂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圈,许多的语言、风俗都不尽相同。

你可能不吃羊肉,不爱喝酒……但只要你看过根旺相亲,咱们就是一家人。

与许多式微的民间艺术相比,二人台仍然有许多经典曲目广为流传,甚至内蒙古大学还有全中国、不,是全球,唯一一个二人台专业(你问小编咋知道的……猜猜小编和二人台的渊源)

鹿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乡驯鹿文化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8)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9)

与其他的民间艺术不同,鄂温克族乡的驯鹿文化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种人与自然、与动物共生的习惯。

目前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历史上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常年居住在大山的密林深处,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鄂温克人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是驯鹿唯一的饲养者,史称“使鹿部”。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驯鹿文化,其中包括鹿的驯养繁育技艺、鹿的脱膏和鹿奶的制作使用、制酒技艺及鹿鞍具的制作技艺、鹿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

在历史上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驯鹿——这个以苔藓为食,从北极圈走来的生物,竟然因为一个民族的厮守得以延续生命,可谓奇迹。

马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走马

疾驰若飞,沙土抖动,连环踢踏八块蹄图,此起彼伏的落下,这不仅仅是走马,而是一种属于马的艺术。

走马中速度快者,可以四蹄腾空,堪称飞马。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10)

内蒙古的有哪些民间艺术(精神的故乡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11)

走马不是跃马扬鞭,骑者既不能让马四蹄飞奔,又要走出最快的速度。走马需要多年的训练。就像人的竞走。据说,要最好的骑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较着劲,长年累月把马扳成顺拐走路的习惯;走马的骑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马常常会颠起来或者跑起来。走马熟练者,闲适惬意,飞马疾驰,逍遥恣意如神仙一般。

文:照我无眠

图片来源网络

旨在分享交流

不涉及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