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立国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明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宫廷菜自然以明朝皇帝们的饮食为主要代表,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江湖菜的代表则是小说《金瓶梅》中记载的那些菜品,也可以说《金瓶梅》中所记菜肴是当时流行的商务菜的代表。

  先说宫廷菜。因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明朝的菜肴(闲话明朝宫廷菜)(1)

(图片来自网络)

  在明代宫廷菜的发展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楼,具体经营权全部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陈设装修极尽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舞台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还设有水上流动餐位。

  这些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富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五座酒楼,共十五座,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农历)建成。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给文武百官巨额官钞(相当于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

  而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流行着另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船宴”,特别是在江苏扬州一带,并在清代进一步盛行。

  所谓船宴,就是以船舶作为宴饮场所,将美食、美景、美趣结合,别有一番情致。当时,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野芳浜以及南北大运河等水上风景区,都有专门供应船宴的“沙飞船”(又名“镫船”),其船舱中有炉灶,尾随在游船后供应酒食。清代沈朝初有一首《忆江南》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船宴之乐:“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水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文化的繁荣,到了明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梁山好汉“上酒楼”的目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人去酒楼则更多成了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出现在寻常百姓家,这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原本的菜式谱系。

  一些我们现在常见的食物,如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等,原来都是“舶来品”,都是随着“地理大发现”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有意思的是,现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也已经出现了。

明朝的菜肴(闲话明朝宫廷菜)(2)

(图片来自网络)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菜谱中,由当时人创制的就有22道,它们分别是:

  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烧鹿肉、镶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烩、油煎鸡、炙鸭、一捻珍、水煠肉。

  其中,蟠龙菜现在还是湖北钟祥县的名菜,这道菜与明朝的一位皇帝有关——明代以数十年不临朝闻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本是明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封地就在钟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即位,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嫡亲堂弟,按“兄终弟及”的规矩,朱厚熜就进京做了皇帝。

  由一个地方诸侯王成为皇帝,自然是蟠龙升天了。在赴京登基前,朱厚熜的蒙师给他送行,其中就有一道蟠龙菜。这道菜以瘦猪肉、肥肉膘、鲜鱼片、鸡蛋清、绿豆干粉、葱白、胡椒、食盐等为原料,将鱼肉剁成肉馅,纱布过滤,作料拌和,蛋皮包裹,然后摆成蟠龙造型,入笼蒸制而成。由于这道菜是由厨师詹多创制的,因而,在当地又被称为“多菜”,谐音为“剁菜”,或称“詹剁”、“粘剁”,因为做法是由蛋皮包裹而切成片,又名“卷切”。

  三事这道菜,也有必要特别说一下。它是由海味(海参、鲍鱼或鱼翅)加上肥母鸡、猪蹄筋三种食材混合,加入调料小火慢煨而成的。或者也可以说,这道菜是现在的福建名菜佛跳墙和湖南名菜祖庵鱼翅的鼻祖。

明朝的菜肴(闲话明朝宫廷菜)(3)

(图片来自网络)

  烹虎肉中的虎肉是一种特殊的食材,现在已经不可多得。据《本草纲目》记载,“(虎肉)味酸无毒,主恶心、呕吐,益气力,止多痰,伤人齿”。虎肉的做法也非常特殊,明代宋诩的《宋氏养生部》记载的做法是,先将虎肉用新鲜的泥土溺一晚,再用盐腌一天,洗净烧熟,再加水、花椒煮熟。据说,这样可以去掉虎肉本身的酸味。

  油煎鸡的做法和现在南方流行的樟茶鸭的做法很类似,应可算作樟茶鸭的起源,做法是先腌制,再用热油不停地浇在鸡上,最后蒸熟。

  水母烩有点像现在的凉拌海蜇,是一道凉菜。生爨牛的吃法就很像后来的涮火锅了。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多种做法。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烩通印子鱼、煎鸡、熬鸡、酥鸡、卤烤鸭、摊鸡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虾、肉鲊炖雏鸡、腊鹅、羊灌肠、馄饨鸡、油炸烧骨、鸡煎汤、蒸羊肉、榛松糖粥、鸾羹。

  糟制菜,也是明代饮食的一大贡献,“糟”既指原料酒糟,又是一种烹饪手法。糟制菜是热制冷吃菜的典型,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糟菜的具体做法是,先用作料来腌,然后卤制,文火慢炖至酥烂,再放入糟缸中焖一天。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糟肉肉质软烂,味道鲜美。

  相比于宫廷菜,明朝民间的美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并且深刻影响了另一部小说巨著《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