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于北京家中自缢而亡。

而在半年前,于立群的丈夫郭沫若才刚刚离世。不久,外界就传言:于立群之死,与郭沫若有关。

而在著名作家谢冰莹的文章中,更是将于立群、于立忱两姐妹之死尽数归结在郭沫若身上,甚至“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之说疯传不止。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

民国多才子,这般说辞自然引来无数人遐想。以至衍生出一个新的版本。

于立群整理丈夫郭沫若遗物之时,看到了一封信。信中提及当初姐姐于立忱之所以自杀,只因怀了丈夫的孩子,苦等情人未果,不得已自杀。

看到信中内容的于立群,自觉愧对姐姐。再加上多年对丈夫的信任一瞬崩塌,情绪崩溃的于立群选择了自缢。

很快,这个故事便传遍了国内。时至今日,依旧有人将两姐妹之死归结为郭沫若婚姻不检点。然而事实真是如此?要说清这件事,其实还得从于立群、于立忱、郭沫若三人的关系说起。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2)

一、 结缘日本

前文提到,于立忱是于立群的姐姐,而在这段关系中,于立忱和郭沫若最先认识的。

说起两人相识,那还是1934年。

彼时郭沫若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被迫逃亡日本。而于立忱境遇与之大体相同。

她当时是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深受牢狱之灾的于立忱染上了肺病。后来在《大公报》的保释下,得以释放出狱,并在《大公报》当记者。1934年,于立忱在《大公报》的支持下,到日本治病并兼任东京特派记者。

因为于立忱公寓离郭沫若的住所不算太远,二人就这样认识了。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3)

郭沫若大名,当时文人几乎无人不晓。刚来到东京的于立忱得知郭沫若就在附近,生出了拜访之心。

于立忱长相乖巧、谈吐得体。初见面,她就给郭沫若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异国他乡,得遇佳人,任谁心里都会生出些许涟漪。只是两人并无半分僭越之举,毕竟他们面前还横亘着郭安娜(郭沫若的日本夫人)。

说起郭沫若和郭安娜的恋情,也算是一段旷世奇缘。当时郭沫若到日本读书,意外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认识了郭安娜。两人认识之后,就开始书来信往。时间一久,郭沫若被郭安娜独特的气质吸引,而郭安娜也因郭沫若的才华而着迷。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4)

不顾家人劝阻,郭安娜和郭沫若住在了一起。那段时间即便贫苦,两人却乐在其中。在没有父母支持、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郭安娜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

然而随着于立忱的出现,这个家庭发生了些许变化。

哪怕两人不说,郭安娜也清楚他们动了心。女人对待感情,天生就十分敏感。更何况于立忱的爱,几乎毫不掩饰。

对于将整个身心几乎全部放在丈夫身上的郭安娜来说,强烈的危机感让她决定做点什么。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5)

二、 抑郁而终

相较于郭安娜的敏感,于立忱、郭沫若表现得自然一些,其中于立忱更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相关问题上。

自从来到日本之后,她先后翻译了不少文章,包括著名的《名古屋视察记》。而这些,都为国内提供了不少参考信息,包括日本对东北、华北等地的经济、政治毫不掩饰地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于立忱结识了一个人,此人正是谢冰莹。两人在日本相识,自有“他乡遇故知”的感慨。

没多久,身体本来就不好的于立忱再度住进了医院。

然而一次普普通通的住院,却被谢冰莹写进了《痛心》一文中。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6)

其中提到:

“所有在等待着的朋友都庆祝你度过了难关。”

这篇文章说了,于立忱当时因为“害了盲肠炎”。之所以谢冰莹会特别提到这点,是因为与后来“于立忱怀孕”一事息息相关。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7)

于立忱住院之后,郭沫若也来看过几次。这个过程中,就有人察觉到于立忱对郭沫若那种异于常人的感情。

而在多数自传、记述中,也曾多次提到“于立忱痴情于郭沫若”,想来这点是作不得假。

一人是似花女郎,一人是多情才子,纵使两人没有任何苟且,自然也有人会脑补许多涟漪之事。

旁人都能看出来,何况郭安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比郭安娜更着急。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8)

此人就是《大公报》社长张季鸾,他一直痴情于立忱。为了阻止郭于二人发展下去,张季鸾就代表《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于立忱的费用。

没了经济支撑,于立忱只能回到国内。除此之外,于立忱还因在日参加了不少进步活动,惹怒了当局。在多方压力下,她才不得以回到国内。

此次回国,亦让于立忱身心疲惫。尚未痊愈的疾病再次复发,并且此次病症更加可怕。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9)

早在日本之时,于立忱就有些许抑郁症状倾向。这一次旧病复发,再加上诸多烦心事凑在一起,让于立忱生出了轻生的念头。

在疗养过程中,她做了好几次傻事。若非拦下及时,结局恐怕难以挽回。

但即便医护人员尽心照料、开导,病痛的折磨、内心的煎熬,还是让于立忱走向了毁灭的道路,最终在上海自杀,并留下了绝命书。

“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短短17字,道出了她内心的无奈、愤恨。不难看出,其中既有她对当今社会、国家的不满,也有对自身疾病缠身的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用“无能为力”来诉说这份无奈。

而在这17个字中,唯独不见对郭沫若的任何怨念、眷念。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0)

三、 从姐到妹的移情之爱

直到郭沫若回国,收到于立忱留下的信笺时,而将这些信笺交给郭沫若的人,正是于立群。

作为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很清楚这段感情的存在,以至于她才会大方地将信笺交给眼前这个男人。

或许郭沫若对于立忱也是有爱意的,不同于“爱一个人就要在一起”,他的这份爱更倾向于对美好的一种期许。因为此次回国,他和日本的郭安娜也渐渐没了联系。

如今于立忱不在了,郭沫若或许出于对于立忱妹妹于立群的保护,而爱上了于立群。

这一点,也让不少人诟病。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1)

文人墨客多情,郭沫若的行为让不少人称其为“变心说的高尚”。但转念一想,他何尝对于立群不是发自内心的爱?

和姐姐不同,于立群十四岁就开启了演艺生涯。

几年的沉浮,她成了上海的明星。郭沫若初见于立群时,原以为该有稍许轻浮、浅薄,偏偏于立群一身蓝布衫、扎着两条小辫子,言谈举止得体。这让郭沫若有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

这样的打扮、言谈,既有几分于立忱的影子,又有自己的风格,如何不能引得郭沫若瞩目?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2)

事实也是如此,此后两人多有见面,凭着于立忱这层关系,彼此既有朋友的距离、也有亲人的亲密。

时间一久,也就产生了感情。自此郭沫若去哪儿,于立群就跟着去哪儿。由此她成了郭沫若第三任妻子,也是陪伴他余生的女子。

可和姐姐于立忱一样,于立群的身体也不好。尤其是解放之后,她还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即便这样,她还要负责照顾郭沫若。自从和郭沫若在一起之后,于立群开始以郭沫若的夫人、秘书的身份示人。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3)

郭沫若身边一切琐事,都是于立群搭理的。外加照顾家庭,整个人忙得不可开交。相较于于立群的忙碌,郭沫若反而十分“潇洒”,以至于不少人觉得她这一行为对于立群十分不公平。

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琐事,诸多重担压在于立群身上,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

而两个儿子的意外离世,则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患有神经官能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又一次遭到严重打击。从1974年开始,郭沫若、于立群夫妻俩相继住进医院,身体每况愈下。

1978年6月,郭沫若离世。

丈夫离世,无疑让于立群几近绝望。在外人眼中,她始终忙着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可只有她自己清楚,一次次翻阅这些文集,就等同于一次次唤醒那些沉痛的回忆。当她情绪彻底崩溃之后,最终选择了自缢。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4)

四、 别有用心的传闻

一家两姐妹相继自杀,且与郭沫若都有牵扯,无疑给了有心之人猜度、杜撰的机会,由此衍生出了此前说的那个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有这样一段。

在日本,郭沫若与于立忱珠胎暗结,怀有身孕的于立忱回到上海迟迟未等到心上人回来,最终怀着恨意自杀而亡。

数十年后,整理郭沫若遗物的于立群得知这件事后,心生愧疚、信念崩塌,也选择了自杀。

于立忱和郭沫若本就有情,再加之事实而非的添油加醋,使得越来越多人相信了这个故事,怒骂郭沫若“人品有待商榷”。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5)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谢冰莹在1984年发表的文章中,其中言明来源于于立忱笔记,例如,郭沫若和郭安娜早就没了感情,三年前就开始追求于立忱。

也是在这篇文章中,首次出现了“怀孕”一事。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之际,并未掀起多大波澜。毕竟当时依旧有不少知情人在世,清楚其中内幕,也就当这个文章是个“笑话”。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篇文章反而成了有心人攻讦郭沫若人品有问题的“实证”。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6)

按照谢冰莹所说,郭沫若“三年前”就开始追求于立忱。而她提到的三年前,时间得追溯到1932年。

毕竟谢冰莹和于立忱在日本见面时,是1935年。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这份以第一人称记述的文章自然是以两人的关系线为主。

时间回到1932年,此时郭沫若因躲避国民政府的追捕,被迫逃到日本,并和郭安娜喜结连理,育有孩子。

至于于立忱,此时尚在国内,且不说两人此前是否认识,就单单看时间、地域,郭沫若就不可能疯狂追求于立忱。

更何况此文所说的“对安娜没有任何感情”也是无稽之谈。在这场婚姻中,起初就是郭沫若先追求的郭安娜。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7)

对于一位诗人、才子来说,郭沫若对于郭安娜的感情是无法作伪。就好像对于立忱的感情,郭沫若从未因世俗的眼光而否认。

对他来说,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至于最后和郭安娜分开,还是因为国仇家恨,以至两人只能如此。正如后世人评价郭沫若一般:

“他是一个标准的五四式青年,狂飙突进,追求个性解放。”

郭沫若最后的归宿(其妻子才在信中发现一个秘密)(18)

这样的人,感情不会掺杂半分将就。

至于那个故事,即是有心之人推波助澜,也是大众对才子佳人多良缘的天然看法。至于真相,其实早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