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今日闵行”即日起推出“沪剧人生”,
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那些事。
第一位介绍的是
“邵老牌”——邵滨孙
今天带来第四集
百年经典“邵老牌”(四)
点击音频,可欣赏沪剧《罗汉钱》:一放花炮就乱纷纷(邵滨孙 石筱英)
邵滨孙最反对搞投机,强调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实在是他年轻时遭受挫折后得来的深切体会。名艺人做广告代言不是现今才有的销售手段,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非常流行。当时上海滩的各大电台,每天请艺人播唱,大多是给某某商家或产品做广告推销,犹如今天电视里的电视导购。沪剧界的筱文滨、施春轩更是别出心裁,利用自己的知名度,销售以自己名字为品牌的滋补产品。如:“筱文滨止咳糖浆”、“施春轩众济百灵丹”等。
邵滨孙《灯红酒绿夜归人》剧照
1942年,后来居上的邵滨孙更是看准了时机,效仿前辈老师,让厂家生产“邵滨孙飞虎牌头痛片”,一经推出,销路极好,为邵滨孙赢得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令大家刮目相看。第一次尝到“甜头”,邵滨孙怎肯罢休,“胃口”便越来越大。
虽然在头痛片上赚了一大把钱,但是个人巨大的开支消费,使得邵滨孙感觉力不从心钱不够花,单凭唱戏怎能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一定要做大生意。急于发财的邵滨孙,脑筋动到了身边庞大的戏迷群里。来文滨剧团看戏的都是一些有档次的观众,里面不乏一些有钱人的姨太太,她们都是邵滨孙的追随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邵滨孙的粉丝。只要邵滨孙开口,要借点钱绝对是没问题的。
作为艺人的邵滨孙并没有做生意的经验,脑子里想到的只是能赚多少钱,根本不考虑经商投资风险,他利用高出市场的利息为诱饵向那些太太借钱,这些唯利是图的姨太太纷纷把私房钱,包括首饰金条,都作价交给了邵滨孙,数字十分庞大可观,邵总算筹集到了一笔做生意的“本钿”。
有了资金以后,邵滨孙不顾一切一次性购买了十辆卡车,办起了运输公司,运输江浙两地的货物,就好像现今的物流。虽然生意还可以,但是借款利钱太高,如同高利贷,实在无法承受,短短半年,借来本金和利息已经翻了数十倍,根本无力偿还。看到这样的结局邵滨孙就慌了手脚。许多人找上门来,起初还能搪塞应付,时间一久难以招架,无奈之下邵只得宣布破产停业,据说欠下一石金子的巨额债务。
1946年初,债台高筑的邵滨孙无法面对这笔天文数字欠款,索性离开上海,去南京暂避风头。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他在恩派亚剧场演出《秋雁泪》,可能是早就准备,有意让钱逸梦在下面认真看戏,待他走后,就安排由钱来顶替角色演出。这也是邵滨孙在文滨剧团的最后一出戏,第二天一早,他就悄悄地登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
这批债主虽说都是些女流之辈,但都是身后有靠山的人,有权有势,要想找一个戏子,还不是“三只手指捏田螺”小事一桩。俗话说,逃得脱和尚逃勿脱庙,许多债主纷纷找上文滨剧团,筱月珍、筱文滨根本不知道徒弟的去向束手无策,只能对来人好言劝说。讨债的虽白跑一场,临走却留下了话,扬言不还钱可以,要借邵滨孙的一只脚来用用。
这些话传到邵滨孙的耳边,这下他自感事情搞大了,生意亏了本,就连上海也不能回,更别说登台唱戏了。据说情急之下的邵滨孙居然动起了出家做和尚的念头。好在恩师筱文滨出面劝慰,他才打消了出家的念头,并随恩师返回上海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困境中邵滨孙突然想到了石筱英,因为石筱英的过房娘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卢文英,请她出面一定能摆平此事。邵滨孙亲自登门求石筱英帮忙。石筱英早就得知邵滨孙生意破产的消息,但是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为他干着急。这时邵滨孙正好找上门来,把前因后果讲得一清二楚,为了帮助落难的邵滨孙,石筱英思忖再三只得硬着头皮亲自出面找卢文英帮忙。卢文英为了显示自己“搞得定”,看在过房女儿的面上当场一口答应。隔日,卢文英亲自出马召集所有的债主,并相约在大西洋餐厅协商邵滨孙的债务事宜。在大西洋开会时,卢文英并不含糊,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后,首先就问大家,你们是要邵滨孙的脚呢,还是要他还钱?在座的听后心里都非常明白,要手要脚都是用来吓唬邵滨孙的,能拿到钱当然是最要紧的,大家当然都提出要求还钱。卢文英实话实说,把利弊向大家摊了底,并希望大家看在她的面子上将原先说好的利息作废,本金坚持一定要邵滨孙归还。听了卢文英的话,大家也是明白人,高额的利息是诱人的,但这是做梦,目前依邵滨孙的能力,能偿还本金已经不错了。大家一致同意卢的观点。卢文英当场请人把所有债务都一笔一笔写下来,然后再让债主们抓阄拿号,按照抓阄的号码大小,按序还钱。协商会开得可谓“圆满”。
把讨债的人摆平之后,卢文英接着就要考虑筹钱的事了,这么多钱从哪里来。首先,卢文英让石筱英把邵滨孙叫来沟通商议。邵滨孙别无他选,只能靠卖力演出,以演出收入来归还债务。卢文英让石筱英的中艺沪剧团配合邵滨孙唱三天义务戏,帮邵出一把力。当时的中艺沪剧团在小皇后剧场演出,可是只有600个座位。卢文英又出面与天蟾舞台经理商量,因为天蟾舞台座位多,如果票房好,收入就会多一点。依靠卢的关系,原先的京剧班社只能停演三天,将天蟾舞台让给邵滨孙演出。同时大家又在演出的剧目上动足了脑筋,正式演出前天蟾舞台门前的海报上赫然登出:邵滨孙领衔主演《出走之后》。社会上早都知道邵滨孙为躲债出走的事,如此剧名势必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加上邵滨孙亲自主演,一下子在上海滩造成了剧烈轰动。广告登出后观众如潮,三天六场的票子一抢而空。实际上这出戏原是文滨剧团的一出老戏《青年镜》,由李君吾编写,剧情描写一名农家子闯荡上海滩,惑于奢华,溺于赌场,债台高筑,后经严父训斥和亲戚相援,得以返回田园重振祖传产业。
邵滨孙曾经演出过,饰演戏里的父亲。不过这次特意改名为《出走以后》,让邵滨孙饰演戏里的浪荡儿子,真有点人生如戏的感觉。可能是重返上海的舞台,也可能是急于还债,那些天,邵滨孙在舞台上的表演出奇卖力,观众大呼过瘾。其中有一折姐姐劝导弟弟的戏,戏中姐姐希望弟弟改邪归正及早回头,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听得弟弟(邵滨孙饰演)十分不耐烦,他身靠台子右手一撑,就一屁股坐到了台子上。邵的这个小动作,并不做作,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引来一片掌声。在最后认错一场戏中,邵滨孙饰演的浪荡子败子回头,跪地向父亲(解洪元饰演)认错,大段连环句一气呵成,博得全场叫好。解洪元也用慢板唱出父亲的心声,一句长过门甩腔“丘做丘总是小老亲骨肉”,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邵滨孙、筱爱琴《寄生草》剧照
其中有一场演出时,舞台上的吊风(老式扩音设备)突然发生故障,影响了三楼的观众,有的观众急呼“听不出!”。舞台上正在演出的邵滨孙听到后,马上用足丹田,拔高嗓门,用足劲道把唱句送到三楼观众的耳中,瞬间观众席又恢复了安静。事后,邵滨孙利用中场休息空隙,连忙向观众打招呼,并深深感谢大家的捧场。
三天的票款收入,拿出少部分作为大家的点心费,余额全部帮邵滨孙还债。据说,三天的收入一下子就还了好几个人的欠款。同时,邵滨孙的老师师母筱文滨、筱月珍也拿出了私人积蓄帮助徒弟还债,以助学生一臂之力。石筱英、卫鸣歧为人善良,雪中送炭,盛情邀请邵加盟中艺沪剧团,并表示愿意一同分担邵的债务。为了感谢大家的鼎力帮助与友情支持,1946年12月13日起,邵滨孙携带筱爱琴加入了中艺剧团,首演《石破惊天》,原本“中艺”四块头牌,一下子变成了六块。
虽然还了部分欠款,但是余下的债务并非两三年能还得清的,为了帮助邵滨孙及早还清,许多热心的朋友主动前来帮助邵滨孙。如於鹏(后任苏州开明大戏院老板)和王天培(沈智昌的姐夫)都非常赏识邵滨孙,自愿帮邵预先垫付部分欠款,然后再让邵慢慢归还他们。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邵滨孙仅留下少部分的家庭开支,其余的收入全部归还於鹏和王天培等。当时的剧团都是每天拆账的,邵的还款就由王天培的妻弟沈智昌每天去中艺剧团候取。由于这样的关系,沈智昌渐渐爱上了沪剧,最后也迷上了邵派艺术,并成了邵门弟子。
从1946年10月起到1950年左右,邵滨孙足足还了6年的债,后期由于货币贬值,更有些债主离开大陆,使得部分债务问题就此平息,这也许是邵滨孙的运气吧!
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
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编导:高佩明
顾问:洪立勇
制作 合成:高佩明
制片:李翔
监制:孙立
总监制:茅杰
编辑:刘帆 宋羿萱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