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编辑部从徐禹强亲友处获悉,徐特立孙女、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信息研究中心退休干部徐禹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3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根据本人生前愿望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
徐禹强生前曾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摄影 王学民)
据了解,徐禹强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的孙女,名字本叫徐玉,徐禹强这个名字是祖父后来为她改的。她曾说:“祖父希望我能自强自立,不能太软弱,他还常常和我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徐特立与妻子熊立诚一共生育过8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大女儿徐守珍、大儿子徐笃本、小女儿徐陌青、小儿子徐厚本。
在徐特立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儿女都受到革命影响,并曾为此做出贡献,甚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儿子徐厚本英年早逝,于1938年7月逝世,年仅21岁。而徐禹强则是徐厚本与刘翠英(后改名为徐乾)的女儿。
作为革命后代,徐禹强近年来在一些红色文化活动中亮相,担任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名誉会长,继承革命传统,宣传父辈们的红色基因。另据媒体报道,徐禹强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办公室高级工程师。
2019年,红船编辑部采访了徐特立孙女徐禹强同志,她衣着朴素,慈眉善目,对祖父徐特立的故事如数家珍。
期间,徐禹强讲了祖父唯一一次对自己发脾气的事。尽管徐禹强是徐特立唯一的孙女,可是徐特立依旧对她严格要求,生活上不准特殊。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13岁的徐禹强同祖母从长沙老家来到北京,与祖父徐特立团聚。徐特立对孙女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有特殊思想;第二,不要有优越感;第三,不要脱离群众。
徐禹强和祖父徐特立在一起(徐禹强生前供图)
徐禹强上学的时候,祖父要她住校,过集体生活。那时是供给制,祖父吃“小灶”,孙女只能吃“大灶”。改成薪金制之后,祖父有专门厨师做饭,但只准孙女和工作人员一起到食堂吃饭。他对孙女说:“你是革命的后代,不能坐享其成,不能滋长特殊化思想,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走自己的道路,为社会出力。”
徐禹强住校不久,因身体不适,吃不下饭,学校领导以为她刚到北方,吃不惯小米饭,让她跟校长一起吃了一餐大米饭(当时就是校长一周也难得吃顿细粮)。
这件事被徐老知道了,拍了桌子。他对孙女生这么大的气,是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徐禹强讲道:“我不敢作声,委屈地哭得很伤心。祖父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讲了‘一张马皮打牙祭’的故事。”接着徐老摸着孙女的头说:“学校领导照顾你,因为你是革命后代,如果我不严格要求你,批评教育你,这样下去,就很容易滋长特殊思想,产生优越感,脱离同学们。特殊思想是封建社会的,要不得。”
年少的徐禹强对祖父这番话虽然不大懂,但至今记忆犹新,祖父当时的激动神态、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也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后来,徐禹强到医院检查,确诊为“黄胆病”,只得休学治疗。从1949年11月到1950年2月,她有机会跟随在祖父的身边,徐老几乎每天都给孙女讲自己亲历的革命历史故事。
徐禹强说:“祖父把为人之本的无私奉献和真诚可贵的爱播撒在我的心田,滋润我的心灵。这段时间,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在从小就失去父母之爱的我的心中,留下了一生最最美好温馨的记忆。”
徐特立
徐特立(1877—1968)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教育家。
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县)人, 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1877年2月1日出生于一贫苦农家。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190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教授历史、地理、国文、数学等课程,教小学兼教中学,直至成为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毛泽东、田汉等都是其学生。他先后创办了梨江女校、长沙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他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怎样做人,把求学与爱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更加迫切。1919年9月,他已42岁,毅然赴法国勤工俭学,做一个“拄拐棍的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工,以惊人的毅力较快地攻克了语言关。在法期间,曾到比利时参观考察教育半年,还去德国考察了4个月。1924年夏,他怀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改进家乡教育状况的迫切心愿回到湖南,继续自己的教育生涯。1926年冬至1927年春,共产党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任省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兼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同时,还任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长,协同中共湖南省委全力推进工农革命,从而实现了他“从10岁到50岁以来的思想整个革了命”。大革命失败后,他到汉口,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党务委员会委员,还任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随部队转战赣、闽、粤。1928年,党中央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底回国,抵达赣南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反“围剿”斗争。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部长。他筹划创办了列宁师范学校、列宁小学,成立扫盲协舍、识字委员会、夜校,亲自组织教材编写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长。1937年2月1日,延安各界庆祝他60寿辰,毛泽东写信祝贺,称他是“服从党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名义,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在湖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8月返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虽年逾古稀,仍保持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主要精力领导着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发表了《在教师节谈新民主主义教育》《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教育讲座》《论国民公德》《各科教学法讲座》《小学教师自学经验谈》《青年的学习问题》《小学校的体罚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对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方法以及培养国民公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努力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
编辑:李影
统筹:张喜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