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的代表作品叫做《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很重口味的对话。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1)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

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不行,必须说一个具体的所在。”

庄子:“道在蝼蚁里。”

东郭子:“怎么这么卑下呢?”

庄子:“在稊稗(杂草)里。“

东郭子:“怎么更卑下了呢?”

庄子:“在瓦甓(砖瓦)里。”

东郭子:怎么越来越卑下了呢?“

庄子:“道在屎溺(大小便)里。”

东郭子便不说话了。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

“道在屎溺”自然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因为庄子认为,道弥伦天下,无处不在,万事万物中都体现了道。而且从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都是平等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异,这就是“道通为一”的道理。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所以尽管在人看来,屎溺很低下,其中却也包含着道。如果“道不在屎溺”,反而不合逻辑。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2)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庄子要专门提出“道在屎溺”呢?其中包含着庄子的良苦用心,是他对时代的无声反抗。

春秋战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乱世。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各诸侯国征伐不已。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更加混乱,统治者更加残暴,战争更加血腥,一场大战下来,可能有几万、几十万人遭到屠杀。孟子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各国国君压榨剥削百姓,人们生活困苦。他们还不顾农时,抽调百姓去服徭役、服兵役,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死亡线上。

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打赢战争,都在积极招揽人才,变法革新,以求富国强兵。士人们有了用武之地,积极地游走于各诸侯之间,一旦得到重用,立刻飞黄腾达,显赫一时。

但是士人们却时刻处于极度的危险中,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们推动变法,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很可能遭到反扑。秦国商鞅、楚国吴起等人,虽然都大有作为,但却在重用他们的国君死后遭到了报复,身首异处。比如帮助秦国变法的商鞅,最后被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

如果你是一个对统治者有用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士人,都会被这个时代无情的吞噬。庄子认为,想保存性命,就要做一个无用之人,避世隐居。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3)

但是,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们同样容不下那些不为自己所用的隐士。

《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派使臣出使赵国,赵太后接见齐国使臣时问道:“你们国家的於陵子仲还没死吗?这个人上不臣服于国君,下不治理他封地,中不结交诸侯,是统率着百姓却没有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把他杀掉呢?”

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

於陵子仲是战国时著名的隐士,以品行高洁著称,不愿出仕为官。赵太后却因为他无用,想要杀掉他。这并非偶然现象,当时的荀子认为在天子的治理下不应该存在隐士,韩非子认为应该驱逐一切无用之人!

所以在战国时代,隐士们并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逍遥自在,他们随时可能陷入死亡的陷阱。《庄子》一书中的隐士们经常会得怪病、重病,而且在得病时还能保持着乐天知命的态度。其实这正是庄子对隐士们险恶处境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士在险恶的处境中选择了认命。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4)

不论是出仕为官还是隐居避世,都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到底怎样才能在乱世保全生命呢?

《庄子·山木》中说了一个关于“无用”与“有用”的小故事:

这天庄子和学生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他们看到道旁有一颗大树,枝叶茂盛。伐木人拿着工具停在树旁,却不砍这棵树。庄子问这个伐木人:“你为什么不看它呀?”伐木人说:“这棵树不成材,没有用,我干嘛要废力气去砍它?”庄子回头对学生们说:“这棵树没有用,所以才能够安享天年啊。”

下了山后,庄子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朋友家中。朋友见了庄子一行人很高兴,叫人杀一只鹅招待庄子。下人问:“有一只鹅会叫,有一只不会叫,杀哪只呢?”朋友说:“就杀那只不会叫的鹅,它没用。”

庄子的学生听了朋友的话,若有所思。第二天,学生问庄子:“老师,昨天的树因为没有用能够安享天年,可是主人家的鹅却因为没有用被杀掉了。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这个故事比喻的正是战国的乱世:勤劳的百姓、做官的士人就像有用的树,会被砍伐掉;避世的隐者就像无用的鹅,会被宰杀掉。有用,就压榨你;无用,就杀死你。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处境啊!庄子又该如何抉择呢?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5)

庄子说,我要处在有用和无用之间,既非有用,又非无用,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概括起来就三个字:混日子。

於陵子仲为什么会遭到统治者的忌恨?因为他太高洁,无用得太高调了。《孟子》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於陵子仲出生于是齐国世家,他的哥哥是卿大夫。於陵子仲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就算是饿死,也不吃哥哥一口东西。有一天,有人送了他哥哥一只鹅,於陵子仲鄙夷地说:“这个厄厄叫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某日,於陵子仲的老母亲把鹅杀了给他吃,他并不知道是那只鹅,一边吃一边说:“嘿嘿,真香。”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6)

正巧他哥哥回来了,说:“这就是那个厄厄叫的东西啊。”於陵子仲一听,立刻扣嗓子把鹅肉吐出来了。

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品行高洁,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统治者,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吗?他的名声连其他国家的国君都知道了,说明他真的太高调了。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会遭遇杀身之祸。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7)

所以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就不要那么清高,要和光同尘,与世同流而不合污。《庄子·人间世》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做支离疏的人,形体残缺不全,他的脸在肚脐下之下,两肩高过头顶,双腿与肋骨并在一起。支离疏替别人缝洗衣服、簸筛米糠,足以养活一家子人。但是因为形体残缺,当国家征兵役、征徭役的时候,他可以大摇大摆的逃避,悠哉悠哉;当国家赈济病人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米和十捆柴。支离疏因为形体残缺,所以能够在战乱中保全生命,逍遥自在。最后庄子总结道:形体残缺都可以享尽天年,更何况是德行残缺呢?

因此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你可以做好事,但是不要获得名声;你也可以做坏事,但是不要招致刑罚。不要做一个高洁的人,要做一个德行残缺的人。所以庄子与清高的隐士不同,比如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会跑去向监河侯借粮食,而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就不会这么做。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8)

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道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哪怕这个时代污浊不堪,像屎溺一样烂,庄子也可以在其中看到“道”。

因此庄子能够在乱世中顺任自然,怡然自得,就像大乌龟在污泥中爬行一样。不要以为庄子的境界低,只是因为庄子在这样的时代里看不到希望,只能逃避,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人间不值得”。庄子的思想看似逍遥,其实带着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假如我们不能结合时代背景来读庄子的书,最后恐怕只能变成得过且过的废人。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9)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东郭和南郭最初和什么有关(东郭子道在哪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