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韩国中央日报刊发题为《这里并不蛮荒 远古贵州“人气”很旺》的文章说:“历史的回声,正在今天的贵州大地上不断回响。”

该文章细数贵州的考古成就与历史文脉,近十年贵州包揽了中国考古奖项大满贯,并入选1项“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成功申报1项“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些贵州的考古工作也在反哺着今天的贵州发展,成为书写贵州现代化故事不竭的文化源泉。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

该文章除了发布在韩国《中央日报》及其官网上,还发布在Special Times、韩国biz、韩中21经济网等韩国主流网络媒体上,总曝光量超过247万

近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包括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在内的22个项目入围终评名单。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学界设置的最高级别和最权威奖项,评选活动自1990年开始,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2)

自1993年起,贵州曾7次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荣誉。已有赫章可乐遗址墓葬、海龙囤遗址、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牛坡洞洞穴遗址、招果洞遗址等多个项目获此殊荣。

经过十年的努力,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走出了成功的“特色专题考古”之路,贵州特色考古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谱写出了贵州考古的新篇章。

01史前洞穴考古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3)

招果洞遗址地层

2016-2020年,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进行了持续5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遗址距今4.5万年以来的地层堆积,覆盖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是西南地区标尺性遗址。遗址出土数量巨大、工艺精美的磨制骨器揭示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技术革新。遗址出土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广谱革命的典型案例,环境研究揭示出对LGM(末次冰盛期)和YD(新仙女木事件)的地方响应以及人类行为的独特变化。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4)

招果洞遗址出土骨锥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5)

招果洞遗址出土骨铲

02流域考古

锦江流域、清水江流域、赤水河流域,遗存年代自旧石器至宋明时期,尤以先秦至汉晋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和典型。文化面貌沿河流的传播交流互鉴,体现贵州往四周发散的河流作为文化、经济、政治通道的作用所在。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6)

方田坝遗址全景(由南向北拍摄)

铜仁锦江流域沿线锦江上、中游地区的先秦时期遗存在时代和文化面貌上存在明显差异。上游地区以方田坝遗址为代表,出土了一件牙璋,为贵州首次发现,典型器有深腹罐、小平底罐及高领罐、豆等,与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地区的沿河黑獭遗址群、洪渡中锥堡等遗址商周时期遗存相似,明显可见峡江地区巴蜀文化的影响。中游地区以磨刀湾遗址为代表,陶器以夹砂灰褐、黑褐陶为主,流行以方格纹、篦划纹、水波纹等纹饰为主体的纹饰,器形以寰底的釜、罐等为典型代表,与湖南西部地区永顺不二门遗址联系密切。

03夜郎考古

2021年,对普安青山大坡遗址进行发掘。发现灰坑、房屋、柱洞等遗迹,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铜器、骨角器四大类,有陶纺轮、石范、穿孔石刀、穿孔牙饰、玉芯等。应为一处集冶铜、饰品加工为一体的手工业作坊,兼居住功能,与铜鼓山遗址早期遗存更为接近。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7)

普安青山大坡遗址发掘区

04土司考古

2012年,海龙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工作启动。

2013年,遵义海龙囤遗址荣获2012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遵义海龙囤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荣获2014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贵州、湖南、湖北)入选“2015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贵州遵义市团溪明代播州土司杨辉墓入围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海龙囤遗址、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团溪杨辉墓与墓祠)考古发掘项目荣获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21年,贵州遵义海龙囤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海龙囤遗址和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入选中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8)

图为新王宫遗址

播州杨氏规划构筑了以海龙囤为母囤,周边囤为子囤,外围进出播州各通道关隘为外围屏障的三层军事防御网络体系。海龙囤遗址主要由关隘、城墙和城内新王宫等建筑遗址等构成,分为宋、明两期。囤上现存关隘九道,囤前(东)六道,囤后(西)三道。全囤现存城垣总长5786.45米(含“新王宫”院墙476.6米),所围合的面积达38万平方米。“新王宫”遗址是一组四周有封闭城墙、以中央踏道为中轴线的宏大建筑群。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9)

新王宫出土脊兽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0)

高坪土司墓地出土金凤冠(正、背面)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1)

杨价墓出土金银器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2)

杨辉墓腰坑

05配合基本建设考古

十年以来,为配合基本建设,共完成了700余个基本建设工程用地的考古调查,落实文物保护经费约8000万元。调查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发现和核实各类文物点800余个。实施考古发掘的项目30余个,发掘面积近30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80000余件。

带着学术目标推进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因贵州的崎岖地貌,考古发掘的价值在配合水库、梯级电站以及沿河旅游公路建设工程中尤为突出。对流域文化面貌的系统认知,即是在这一专题考古中获得的。如2015-2016年,赤水河流域旅游公路项目调查发现32处遗址;2015-2017年,清水江流域调查发现近30处早期遗址;2019-2021年,锦江流域调查发现近70处早期遗址;2022年,㵲阳河流域调查发现50余处早期遗址。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习水县土城黄金湾遗址、毕节马场遗址、铜仁碧江区方田坝等遗址的发掘也取得重大收获。

06屯堡考古

明初中央对贵州治理方式仍以土司制度为主,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了更好地防御云南边疆,遂从湖南至贵州开一线以通云南,实行“调北征南”,后又相继有“调北填南”“移民就宽乡”等政策,多次移民至此,留下了丰富的屯堡文化遗产。

2021-2022年,对屯堡及相关遗存展开考古调查,有卫所、屯堡、墓葬、驿道、庙宇等遗存类型,结合文献、口碑传说,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黔中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厘清屯堡及相关文化遗存的整体构成,对屯堡历史进行立体考察和贵州文化多样性进行阐释,探析明代中央对贵州开发历程,归纳明清贵州发展模式,为中国一体化进程和对边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3)

安顺吉昌屯军山营盘遗址

07扶贫考古

2018年,启动了德江县旋厂遗址、覃氏墓地的调查、勘探工作。摸清了旋厂遗址的性质,属于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乡村聚落遗址。覃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及精美雕刻,是乌江流域清代墓碑、牌楼建筑、雕刻的典型代表。2019年,对水城县营盘乡文物资源进行调查。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挖掘历史资源,摸清文化家底,探索文物价值,还原历史真实,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旅融合,探索考古扶贫新模式,助力了乡村振兴。出版了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将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发挥出了乡村振兴的“贵州考古力量”。

遵义出土大量考古新发现(7次斩获考古界奥斯卡)(14)

覃仁泽墓(M1)牌楼额枋“双凤朝阳”

08冶金考古

贵州多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为配合万山汞矿工业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12-2017年,开展了对万山及其周边区域汞矿遗址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共发现各类遗址41处,包括聚落、矿洞、道路、码头、祠堂建筑、古城城墙等,其中矿洞遗址10处。探明万山作为武陵山区朱砂开采的核心区域,至迟在唐宋时期开始大规模的朱砂生产活动。

09公众考古

贵州系统的公众考古活动开始于2012年,十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依托考古发掘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等开展将贵州最新考古成果送进机关、校园、村寨、社区、企业的“五进”活动,举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主题讲座,利用贵阳孔学堂和贵州高校等阵地邀请国内知名考古学家,开展考古学术讲座。依托中央、省、市各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等媒体平台和“考古贵州”公众号,及时发布考古最新消息、进行公共考古活动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关于贵州史前和土司考古专题的“考古进行时”“考古公开课”栏目,收视率良好。2017年,纪录片《海龙屯》荣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