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必须知道的两种方法(临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

问:选好了字帖,可以开始练习了吧?

答:选帖是第一步,选定字帖后,不应急于动笔临,而要先仔细看帖,分析其书法特点,这叫“读帖”,读明白了再动笔写。

临帖必须知道的两种方法(临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

问:字帖要怎么个“读”法?

答:“读帖”,顾名思义,就是对经典的范本碑帖进行有效的“解读”。读懂了帖,就是理解了这本帖,可以把领会的内容体现在临摹实践中。“读”得越深,越能接近原帖经典,也就越能通变。

问:那需要“读”哪些内容呢?

答:读帖需要注意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帖内”,二是“帖外”。“帖内”的内容包括字形、结构、笔法、整体章法。

首先,观察它的用笔,即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点,再看笔画的笔势;

接下来是结字的正侧、向背、疏密、大小的特点;然后再分析一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

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反复揣摩。

其次,根据字帖选择合适的毛笔、纸张,执笔的方法,格子的大小、长短,书写的提按使转动作,笔和纸的磨合,用笔的快慢、蘸墨的多少,拣笔的次数,布白的大小,笔画的长短、斜平……都是“帖内”要解读的内容。

“帖外”呢,就是读懂字帖的风格和前后时代的关系。包括作者的整体风格、与其他帖的对比、同时代其他书法家的风格、流派的共性、师承关系的前后等等。

读帖时分析得越仔细,理解得越深刻,动笔时就会反映得越全面。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临帖必须知道的两种方法(临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3)

问:能举个例子吗?

答:以隶书为例,如我们选择字帖《石门颂》,一方面要读懂它的平宽结体、中锋用笔、平波的收笔、长线的运用、转折的处理等“字内”的信息;

另一方面,了解了隶书的波挑、掠笔等基本用笔特征之后,还要区分《石门颂》和其他隶书作品在风格上的联系和区别,如和《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握汉碑书写的字法、结体、章法、风格、气息上的特点和韵味。

再比如选临米芾的手札,一方面要读懂它们在用笔、结字、章法上的规律和特征,以及和米带经典名帖《蜀素帖》《吴江舟中诗卷》的共性和关联;

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宋代行书的总体风格特点,米字与东晋“二王”书风的渊源,以及米字对后来明清书风的影响,如董其昌、王铎对米字的吸收等。

这种“字内”和“字外”的综合“解读”,有助于理解所临书家和碑帖在书法史上的坐标,既知其“精微”,也知其“源流”。

问:“读”完了帖,可以动笔“临帖”了吧?

答:“读帖”和“临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可以交叉进行。临帖应由浅入深,一般有对临、背临和意临三个阶段。

临写时细察原帖,细心找到所临之字的笔画相对应的位置,体会其用笔方法,然后下笔。

这一阶段可称为“对临”。对临时可看一笔写一笔,以求点画的用笔及结字的态势尽可能形似,使所写的字与原帖接近。

这种临习法的目的在于掌握传统的技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逐渐减少看帖次数,直至看一次写一个字,最后不看帖也能写出帖的字形来,这叫“背临”。

通过较长时间的对临、背临,熟练之后,则可进入“意临”,用“遗貌取神”的办法临出自己的面貌来,使临作与原帖相比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种临习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再创造。

临帖必须知道的两种方法(临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4)

问:临帖要贴近原帖吗?

答:对,临帖首先就是要准确地临写帖中的内容,要把“读帖”和“临帖”结合起来,尽可能贴近原帖。

此外,形式和工具的选择运用也要尽可能忠实于原帖,比如临写的形式是横幅还是竖幅,格子的大小、宽窄,纸用光的还是毛的、熟的还是生的,用什么笔,狼毫还是羊毫,等等。

这些都是影响书法作品面貌的重要因素,不讲究这些,临摹的作品就很难贴近原帖的味道。

举个例子,如果用容易洇墨的生宣和羊亳临摹潇洒清隽的《兰亭序》,当然怎么临也不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临”很熟练后,可以进入“背临”阶段。

“对临”和“背临”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交叉进行,在技法完全掌握后,逐渐过渡到“意临”。

—END—

,